楼主:河南孙建设 -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

[复制链接]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20: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又有人质疑:你说的这些有证据吗??再说,“作者自云”他后半生“茅椽蓬牖,瓦灶绳床”,怎么能说他衣食无忧??记者不得不再次说:那个“作者自云”模仿的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口吻,对应的现实人物应是李煦、曹寅的儿孙们,他们是皇帝的奴才,倚仗着皇家的残羹废水养得肥肥的,却一技无成;若皇帝老儿卡断了他们的供给,这些人凭什么生存??而作者呢,汗毛尖上挂的都是才华,无论是行医还是当塾师,你看看贾珍对张友士、林如海对贾化的尊敬程度,还能饿得着他??就是这些都不干,抄本《红楼梦》就能卖数十金呐,他用得着像只乞怜犬那样跟着敦诚讨酒喝吗??
  再说证据。考证雪芹是曹寅的孙子及曹家末世复苏必得证据确凿;解读文本及依据常理作出推测,并不需要什么证据,或者说这本身就是证据。至于诸多解读孰近主旨,当由冷眼旁观者自去甄别。
  说到这里,不妨再作一推测:别说至今尚未查到曹頫\有个儿子叫雪芹,就是真有其人,且又具备八斗之才,他也写不出《红楼梦》,因为曹家是皇帝的奴才。这正如鲁迅笔下的“奴才和傻子”⒄一样,奴才即使再委屈,也不敢有傻子的打破囚屋之举,因为他的血液中一半是奴,一半是忠;而能写出《红楼梦》的人必是智勇双全的斗士,这就是本质区别。退一步说,即使曹家对满清有仇,曹氏族人也写不出《红楼梦》,因为曹氏是家仇,他要表达的主题也不外乎这一点;而《红楼梦》表现的是国恨,所以才写得如此深刻。复家仇和雪国恨的明显区别还在于:家仇动用的是一家之力,国恨聚集的是一国之精。比如曹家,就算把族人的能力都集中起来,能不能写出《红楼梦》??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20: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毫无疑问,《红楼梦》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奇书,不仅以前没有,以后也极难再有,因为它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件:一,特殊的文字。要写出“表里皆有喻”,越深越奇这样的书,只有汉字能够承担得起,因为一个汉字自身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哲理,其它文字无法与之相比。二,特定的背景。满清入主中原,具有外夷入侵、以从欺主、家人内讧三种性质,这样的社会环境本身就很特殊,加之汉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含,才为《红楼梦》的孕育提供适应的土壤。三,特异的人才。具备相应的条件,不等于奇迹必然发生,只有像《红楼梦》的作者那样,既有渊博的相对综合知识,又有强烈的忧国忧民责任感,同时还得具备敏锐的目光、高超的谋略、奇妙的艺手术手法,才能催生一部伟大的《红楼梦》。
  曹家在被抄之前,肯定不会萌生半点反清的念头;被抄之后,须臾家败族散。远的不说,就以当了三十年苏州织造的李煦而论,康熙对他的宠信,决不次于曹寅,可以说,曹颙、曹頫\能继任织造,主要是李煦的功劳。到雍正当国,两家都倒了大霉,而且罪名也相同。李煦被流放到乌拉,在曹頫\狱中带枷时他就死去;曹家之后再无消息,想必曹頫\的命运也好不到哪去。就算侥幸不死,他那位被假想出来的儿子也决不会具备写作《红楼梦》的素质。而雪国恨则不同,在人才和时空方面都具有无限性,从顾炎武、郑成功、夏完淳到孙中山、林觉民、秋瑾,无论男女老幼,鸿儒细民,只要是中华儿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直至这个伟大的民族重新站立起来为止!!所以,能写出《红楼梦》的人,定是炎黄的子孙;但是,要说他是曹寅的儿孙,请此派的领军人物扪心自问: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20: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文至此,突然从上海传来消息:灵学会费尽心机,没能找到曹雪芹先生,不得不请曹寅及其族人,经查,族中并没有名叫“雪芹”之人。接着,就请他们破解“一从二令三人木”之谜,曹寅及族人都大眼瞪小眼,开不得口。后来灵学会请到“畸笏叟”,他的回答是:“此语并非指阿凤而是指满汉关系,分前、中、后三个阶段:前者汉为主,满为附国,故有‘一从’;中者‘原外狼’入主中原,‘男子’汉沦为奴隶,故有‘二令’;后者‘男子’汉觉醒,把‘女儿’休了,故有‘三人木’。长安的‘女儿’只得跪在金陵的‘男子’汉面前乞求生路,故后句为‘哭向金陵事更哀’。此谜与真真国那个女孩子的诗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红楼梦》的注脚:‘女儿’入红楼,梦想兆年不易,谁知竟是南柯一梦。”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20: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外话
  
  记者是红学界外的小人物,本不想,其实也没有资格与谁争议什么,而是觉着一个“曹雪芹”不仅牵动着许多大学者的心,就是一国百姓甚至连小学生也是魂萦梦绕,因此就忍不住有此多舌,算是梦人梦语吧。如果你以为全是废话,鄙人向你道歉:对不起,耽误你的时间啦!!要是有人觉着多少还有点可取之处,记者不胜感激,并附带再说三点:
  ㈠.《红楼梦》与《义勇军进行曲》
  当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中国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义勇军进行曲》应时而生。一曲悲歌,唤醒四亿昏沉沉的国民,万众一心,筑起新的长城;一声怒吼,使地球为之颤抖!!《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意在召唤着每一位公民:牢记耻辱,顽强拼搏,时时为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献身!!
  在作者生活的年代,那些忧国忧民的“男子”汉也都认为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多浑虫”们还在沉睡不醒,作者不得不变着法大喊:人急造反!!穷疯了的人,要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红楼梦》是《国歌》的艺手术化;作者和田汉,堪称中华民族之魂。
  ㈡.满清入主中原与日寇侵入中国
  这是个非常敏感的政治话题,很多人讳莫如深。但这都是历史上实实在在发生的大事,又回避不得。记者以为:二者形似而质异。
  先说形似。日寇侵入中国,这肯定是民族矛盾,因此中华民族才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满清入主中原呢??在时人看来也是民族矛盾,不然,就不会有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了。时至今日,满汉亲如一家,与其他兄弟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但是,任何人都没有权力令前人接受后人的观点,当时无论是满人还是汉人,都可能把满汉矛盾视为民族矛盾。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20: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次说质异。那句“一从二令三人木”就把满汉矛盾与中日矛盾从实质上区别开来:在满清入主中原前,汉满关系是主从关系,就算是主人与仆人吧,总的来说还算一家人;只是这个奴仆太猖狂,竟敢借助暴力手段,来个仆主倒置,这对作惯了主人的“男子”汉来说,肯定是不能接受的。而中日之间不具备这种主从关系,当然不能定性为内讧,而是强盗入室。一家人无论怎么闹内讧,强盗来了,就会携起手来共同对外。从这一点看,二者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有个问题值得深思:日本比女真强大得多,为什么日寇入侵遭到惨败而满清能在中国统治近三百年??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有[非法关键词已被屏蔽]的英明领导。享受着今日幸福生活的中国人,再次唱响《义勇军进行曲》,其目的就是激励自己,发奋图强,而不是要把昨天的仇恨移到今天的日本人身上;因为就在日寇入侵中国之时,中国人民就非常理智地把日本人民与侵略者区分开来,把日军普通将士与战争罪犯区分开来,日寇的侵略罪行均应由战争罪犯来承担。时至今日,更不会把这种仇恨移到日本人民身上。同样,满清统治者在中原也犯下了许多不可饶恕的罪行,这些罪责也只能由满清王朝承担,决不会因此而影响今天的满汉友谊。确定了这一前提,还有什么不可正视的??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20: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㈢.中国,中华民族与华夏文化
  中国是个神奇的国度。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其他三国的文明早已源枯流绝,唯独古中国文明源远流长,为什么??这种神奇,就源于华夏文化。
  在夏朝前夕,已形成五大集团:中间的为华夏集团,四周分别为:南蛮、北狄、西羌、东夷。华夏集团的活动范围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郑州市,方圆不过数百里,人口或许仅有数千,正是他们燃亮了华夏文明之光。华夏集团最先迈进奴隶制国家,因地处五大集团之中,故称中国。中国人把自己称作夏人。篆文“夏”上为頁,表人首;下为“夂”,象人足;两侧有双手形。一个“夏”字突出了中国人的特点:善动脑,勤动手,脚踏实地。“华”为木本之花,为万物的精英。以“华”饰“夏”,表明中国人是人类的精英。中国第一次大劫难来自东夷,他们灭夏后建立商朝。这场劫难导致奇迹首次出现:东夷人被华夏化,中国的疆域扩至东夷占领区。之后西羌的一支崛起,姬姜与夏后存遗国联合起来灭掉商朝,建立起周朝,奇迹再次发生:周人也被华夏化,中国的疆域扩至周朝统治的整个区域。再后来秦始皇完成大统一,中国的疆域北至长城,东、南均至大海。再后来,长城外的女真部落分为两大支、中间夹着蒙古先后闯入中国,同样均被华夏化,中国的疆域越过长城以北,形成今天拥有五十六位成员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这又牵出四个问题:
  其一,“中国”的范围。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范围也不同,如最初的“中国”,就是夏人所占据的中原一小片;到了秦代,“中国”就扩展到秦王朝实际控制的疆域。就是同一时期,不同的人心目中的“中国”也有所不同,如清代,汉人所说的“中国”就是明王朝曾经统治过的区域;而满人所说的“中国”,则指清政府权力所及的范围。
  其二,中国与中原。随着中国范围的变化,中原的范围也在变。夏时的中原,其范围当与中国重合;到了春秋,二者基本上也重合,中国诸侯也时称中原诸侯,就是位于秦、楚、夷、狄之间的那部分;秦统一后,中原就被严严地裹在中国之内了;但郑成功诗中的“不信中原不姓朱”,此处的中原,并非仅指中原腹地,而是指明的疆域,即汉人心目中的“中国”。本文中的“中原”多用此义。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20: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三,华夏人与中华民族。最初的华夏人就是夏人,故许慎释为:“夏,中国之人也。”⒃借用一句法律手术语,华夏人就是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而中华民族就是中国境内的华夏人的集合体,不用说,这个集合体随着中国疆域的扩展也在不断增强壮大。正如“中国”的概念在同一时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一样,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理解亦然。仍如清代,汉人不会把满人视为“中华民族”的成员,故要立誓驱逐满夷;而统治者以为满人才是“中华民族”的核心。
  其四,神奇的“中国”与华夏文化。不论你信不信,中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一路走来,一路神奇:她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每遭一次劫难,就会催生一个婴儿,长成一个更加强大的新中国。世界上很多文明古国或一劫而亡,“中国”怎么遇劫而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华夏文化的魅力,而华夏文化的精髓就是“汉字”。这种命名其实是不当的,汉字的起源固然很难考证,但是,至迟在夏代后期已经发展到基本成熟阶段,故应称之为“华文”或“中国字”比较确切。有人以为:汉字起源于商代中后期,夏代没有文字。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关于这个问题,记者在《揭开炎黄神秘的面纱》、《汉字的命运》及《汉字中的华夏文明》中有较多的论述。
  
   2011-4-28三稿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20: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⑴.转引自胡适《红楼梦考证》。
  ⑵.《红楼梦考证》,《胡适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
  ⑶.《红楼梦评论》,《王国维文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
  ⑷.《跋〈红楼梦考证〉》,《胡适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
  ⑸.《答蔡孑民先生的商榷》,《胡适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
  ⑹.《跋〈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转引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⑺.《影印〈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的缘起》,转引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邓遂夫校,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⑼.邓遂夫《走出象牙之塔——〈红楼梦脂评校本丛书〉导论》,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⑽.《红楼梦辩》,转引自《俞平伯说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
  ⑾.《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与四川辞书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第151页。
  ⑿.《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第36件,中华书局1975年版。
  ⒀.引于新发现的刑部与内务府文,载于《历史档案》1983年第一期。
  ⒁.《泉州千家诗》,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版。
  ⒂.张者《访周汝昌》,见《英才》2000年第9期。
  ⒃.引《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曹,第203页;夏,第233页。
  ⒄.见《野草集》中的《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20: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朋友:感谢您的关注和鼓励,因为您看到这里时,已经读了12万两多字了,真的辛苦您了。发帖人孙建设和作者孙振魁在这里向您表示感谢。关于《红楼梦》的其它问题,比如庚辰本真伪的讨论等将在整理完成之后与大家见面,希望能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祝朋友们学习愉快!!阖家幸福!!再见!!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20: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性学习帖--《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作者:孙振魁
  
  据甲戌本第一回载:那块大石头上天生有篇奇文,故称《石头记》;空空道人抄回来后改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若以此论,该书在1754年就已增删五次,且五易其名,依次为:《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接着又有脂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这就有点儿怪啦:甲戌年就已经增删五次,表明《红楼梦》初稿应当完成于数年前;至壬午又历九个年头,想必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多次修改,怎么能说“书未成”呢??依据常识判断,二者不可能同真:要么文本有误,要么脂批为假。
  记者以为:二者确实同真,就是说,至甲戌年“此书”已经“增删五次”;到壬午除夕,《红楼梦》的初稿尚未全部完成。这会使人更迷惑:初稿没有完成,何谈“增删五次”??这就得先明白一点:“此书”不完全等同于《红楼梦》;若以人生作比,前《石头记》是婴儿,《金陵十二钗》是童年,《风月宝鉴》是少年,后《石头记》是青年,《红楼梦》是成年。就“此书”而言,至甲戌年已经五易其稿;仅《红楼梦》而论,一直到作者去世时仍为“书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