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为净空法师弟子,需先了解法师相关33条佛学常识,否则信心起不来

[复制链接]

8

主题

-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护持正法2013 发表于 2014-5-25 01: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净空法师说“人家问我的学生,我说我一个学生都没有,为什么??他不听我话,他不相信。”。为何净空法师认为没有一个佛弟子完全相信自己??因为佛弟子们基本都不知道如下33条佛学常识,导致他们总怀疑净空法师某些开示是不了义的方便说。
  第一条:净空法师关于密宗的开示是正确了义的。净空法师、索达吉堪布、慈诚罗珠堪布、达真堪布相关开示见附录一。
  第二条:念佛往生是否必须伏烦恼??相关佛经及祖师开示见附录二。
  第三条:念佛往生,哪些部分靠自力,哪些部分靠佛力??相关佛经及祖师开示见附录三。
  第四条:藕益祖师开示:真信切愿散心念佛的最后十念是欲界定或未到定,非刹那生灭散心 。印光祖师强调的信愿净念的净念似乎就是念佛成片。具体见附录四。
  第五条:是否必须念佛成片,才有往生把握??否则就看临终缘分??佛陀及祖师开示见附录五。
  第六条:净空法师关于中阴身的开示,是正确了义的。南怀瑾大德开示“顶热是否必定往生”,佛陀及祖师关于中阴身的开示均见附录六。
  第七条:祖师是如何定义“真实信心”的??如何确立往生信心??祖师大德开示见附录七。
  第八条:“念佛往生是否必须发利他慈悲心、利他菩提心??”,相关历代祖师开示见附录八。
  第九条:往生全在信愿有无,为何“违犯净业三福等戒律者,阿弥陀佛等十方诸佛不护念。”??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九。
  第十条:历代祖师对临终十念相续是一心念佛还是散心念佛还是摄心净念的不同定义汇总。龙树菩萨、永明延寿祖师、莲池大师定义下下品念佛人临终十念相续为一心念佛,藕益祖师似乎定义下下品念佛人临终十念是非生灭之散心念佛,印光祖师似乎定义下下品念佛人临终十念非一心非散心的摄心净念。具体见附录十。
  第十一条:为何汉传佛教净土宗不重视藏传佛教破瓦法??该如何理解“佛弟子跟晋美彭措法-王如意宝结缘的话,念佛一百万遍就保证往生了。”??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十一。
  第十二条:该如何正确理解藏传佛教见解脱、闻解脱等加持物??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十二。
  第十三条:藏传佛教主张广大闻思教理,净空法师主张“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们各自的道理何在??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十三及附录十九。
  第十四条:藏传佛教主张密净双修方式,净空法师主张净土宗专修方式。他们各自的道理何在??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十四。
  第十五条:藏传佛教主张念诵“金刚萨哆心咒”忏悔业障,而净空法师主张专念阿弥陀佛佛号忏悔业障。他们各自的道理何在??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十五。
  第十六条:既然汉传净土宗是第一殊胜法门,佛陀还说“净土法门弟子是佛陀第一弟子”。那为何佛陀还要传八万四千法门??全都专修净土宗不是更好吗??佛陀及祖师的回答见附录十六。
  第十七条:净空法师师徒完美证明大乘佛法定业可转、信愿念佛则终身无病苦或病苦消退。南怀瑾居士说“身体五脏六腑不清净多病则临终头脑很难清醒,就很难往生。”。具体佛经及净空法师师徒经历见附录十七。
  第十八条:护生园动物听净空法师讲经,80%无疾而终、身体柔软、甚至顶热 。相关具体事件见附录十八。
  第十九条:净空法师法门不同于其他宗派,是闻熏教理而非闻思教理。 相关佛经及大德开示见附录十九。
  第二十条:印光祖师、净空法师、省一祖师:未通达教理就修般舟三味,难免着魔退道。祖师大德相关开示见附录二十。
  第二十一条:黄念祖居士、净空法师、印光祖师等高僧大德开示“念佛号该念四字还是六字??”。相关祖师开示见附录二十一。
  第二十二条:净空法师关于往生人数多寡的开示,是有佛经及祖师开示依据的,相关佛经及祖师开示见附录二十二。
  第二十三条:净空法师对当代佛教贡献的案例举例。具体见附录二十三。
  第二十四条:净空法师关于大蒜及灾难的开示,主要是为了对治和化解2013年1月5日开始爆发或急剧恶化的全国性雾霾空气污染,大家每年冬天BaiDu查询“北京今日天气”、“成都今日天气”、“广州今日天气”、“长春今日天气”等等,就可知道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雾霾污染。相关佛经及大德开示见附录二十四。
  第二十五条:如何处理“视师如佛”与“依法不依人”的关系。佛弟子往往只看重法师表面戒律是否清净,而忽视法师见地是否正确,所以往往追随邪师。而佛云:灭佛者必是戒律极其清净、但广扬自身功德、非理贬损他人之大比丘。祖师大德开示见附录二十五及附录二十。
  第二十六条:印光祖师、净空法师、佛陀谈:哪类大德可示现神通,哪类被禁止??佛陀及祖师开示见附录二十六
  第二十七条:佛弟子为何必须修学弟子规,佛经中关于“不先学小乘而学大乘,非佛弟子。”的详细经文。佛陀及祖师开示见附录二十七
  第二十八条:为何持名念佛是开悟最快的法门??祖师大德开示见附录二十八。
  第二十九条:为何未开悟法师、居士只可复讲祖师大德开示??否则越弘法罪过越大??祖师大德开示见附录二十九。
  第三十条:佛教徒如何通过梦境和日常行为判断自己能否顺利往生??祖师大德开示见附录三十。
  第三十一条:达真堪布开示,如何判断净空法师是不是佛菩萨再来??。开示见附录三十一。
  第三十二条:印光祖师似乎定义一心不乱为断见思阿罗汉境界,藕益祖师时而定义一心不乱是断见思惑阿罗汉境界,时而说一心不乱是伏见思惑凡夫境界。不同与印光祖师、藕益祖师之外的历代祖师。但近代净空法师、黄念祖居士也采取了事一心不乱为阿罗汉的名词定义。具体见附录三十二。
  第三十三条:智者、永明延寿、莲池、藕益、印光、麦彭仁波切等六位公认佛菩萨再来祖师各自定义的往生最低标准。具体见附录三十三。

8

主题

-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护持正法2013 发表于 2014-5-25 19: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印光祖师:未达一心不乱的临终念佛状态是什么样的??
  “《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
  印光祖师开示:《观经》下品下生,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
  净空法师:念佛不成片、成小片、成大片的三种往生方式:
  净空法师2011年开示:自己没有功夫,那就是缘分,这个缘分是什么??临终的时候三个条件,你想想能不能具足??第一个条件,头脑清醒。临命终时迷惑颠倒,那就没有办法,那业障很重,佛光照了,照了你也不知道,你也感受不到。所以不能够昏沉。最怕的是老人痴呆症,这个事情麻烦,那真是谁都帮不上忙。所以我们人活在这个世间,最重要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不要去享受。什么时候享福??临命终时头脑清楚,那是真正的福报。为什么??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
  净空法师1984年开示: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净空法师2012年开示:「《安乐集》」,就是道绰大师,「破之曰: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这个剧是超过,「甚于」。你看猿猴,我们居住这个山上就有,常常下来,你能看哪一个猴子坐在那里不动,看能不能有一分钟,不可能,决定坐不了一分钟。古人将野马、猿猴比喻作动荡不安,它安定不下来,我们凡夫的念头就像这样的,妄念纷飞,前念灭后念生。
  这念头是些什么??无不是攀缘六尘,眼对色尘,耳对声尘,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念头对法尘,六根对的色声香味法,什么时候停止过??眼可以不见,耳可以休息也不听,第六意识像野马像猿猴一样,它不停,它能想过去,能想未来,能想此界,能想他方。睡觉还会作梦,睡觉那个梦从哪里来的??第六意识,我们叫下意识,说明它停不住。这是事实,只要我们稍微冷静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念头就知道了。
  因为念头太多,所以定不下来,净念相继,我们做不到。经题上告诉我们修行的标准,清净、平等、觉,最浅的是清净心,我们的心何尝有过短暂的清净??不要说长,短暂清净,五分钟、十分钟,有没有??一天能够有几次五分钟到十分钟是清净的,功夫不错了。清净是什么??没有妄念,只有阿弥陀佛这一念,除这一念之外没有第二念。
  一天当中有个十分钟五分钟,这可以说是有一点功夫了。能有这个基础,希望你把这个清净的时间拉长,从五分钟十分钟,能到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能够延续到半个小时,你决定得生。只要你每天有这么长的时间,清净心现前,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智慧,不生烦恼。从五分钟开始练,练到每天能有半个小时,真的就有把握。
  印光大师开示---临终欲不昏沉,必须平常有真行持。 临终欲不昏沉,必须平常有真行持。平常泛泛悠悠,临终何能清白。朱荣鑫事,若非虚说,决定可以往生。一因其宿有善根。二因全家助念。助念之事,利益甚大。若不为助念,便成破坏正念。勿道无功夫之人不能往生。即有功夫之人,由家人破坏,亦不能往生。故当深劝家人同修净业,方可不致功败于垂成。或仍沉沦于生死苦海也。
  南怀瑾先生开示:他临命终时头脑很清明,自己都能够知道。他临命终时,自己能够看得到,好像他要生的那个天宫,在他眼前就显现出来,因为他五脏六腑很清净,调理好了。 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身体如果非常差,五脏六腑里面的功能很紊乱,临命终时,头脑都不能清醒,迷迷糊糊的,怎么可能往生?? 头脑不清醒,容易入三恶道。所以身心都是相依的。 我们要能够把身调理好以后,将来清醒地走,一定能够生善道,乃至于生极乐。迷糊地走,要生善道的机会就很少了。
  印光祖师似乎定义一心不乱为断见思阿罗汉境界,藕益祖师时而定义一心不乱是断见思惑阿罗汉境界,时而说一心不乱是伏见思惑凡夫境界。不同与印光祖师之前历代祖师。
  印光祖师: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
  印光祖师:“念佛至一心不乱”是观经上品上生的境界。"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
  《妙宗钞》开示:三心六念或闻或修。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以此伏惑入中三品。能破二惑方预上三。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藕益祖师时而定义一心不乱是断见思惑阿罗汉境界,时而说一心不乱是伏见思惑凡夫境界。
  藕益祖师《佛说阿弥陀佛要解》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
  藕益祖师:〖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开示: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
  幽溪大师《圆中钞》定义《佛说阿弥陀经》念佛七日一心不乱为伏见思烦恼境界。
  《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疏》若者。不定之辞。利根一日一念。钝根或至七七日。行成。纵未破惑。定为往生之因。
  《钞》经文既云若矣。又增数至于七日。是则往生之因。要在持名。阶于一心不乱。而人根利钝。日数限乎七等。若利根者。一日成乎一念。钝根至于七日。而解中又增云七七者。此或约极钝根者为言。或约行门逾增胜者而说。然则持名一心不乱者。因也。得一念者。约行成而为言也。纵未破惑。定为往生之因者。此言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也。盖言若能伏惑。临终正念自然现前。往生净土必矣。
  印光大师开示:《佛说阿弥陀经》,得莲池《疏钞》、藕益《要解》、幽溪《圆中钞》,法无不备,机无不收.
  莲池大师:心无杂念即是事一心念佛
  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夫无杂念者。止得事之一心。”
  “又云虽念亦无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论云专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者。此双含事理而言也。”
  “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
  “永明谓九品上下。不出二心。一者定心。如修定习观。上品上生。二者专心。如但念名号。得成末品。今谓既云但念。但之一字。正唯得事。未得理故。”
  未完待续:

8

主题

-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护持正法2013 发表于 2014-5-25 21: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紫柏大师开示:
  问僧海州:“你念佛常有间断吗??”
  “合眼睡时便忘了。”海州回答说。
  “合眼就忘了吗??!!”大师震威一喝,说:
  “这样念佛,念一万年也没用!!从今以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才有出苦的希望。
  “若是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开眼时,应该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流血,或念千声万声,尽自己力量便罢。这样做了二三十次以后,自然能在大昏睡中念佛不断了。
  “世上很多念佛人,有的念了二三十年,有的尽一生都在念佛,可是到了临终,却是没有用。
  “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在睡梦中不曾有念佛的念头。要知道,人活着如觉,人死了如梦,所以梦中念佛的人,临死自然心不散乱,一心往生了。
  “念佛的心真不真,勘验关头,须在欢喜、烦恼中取得证明。这时,真假的心,很明显地可以辨别出来。
  “大抵上,真心念佛的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还是念念不间断的。因为欢喜动他不得,烦恼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然不能动,那么,死生境上,自然不会惊怖。
  “现在人念佛,遇到一些微小的或喜、或怒景象,就把‘阿弥陀佛’撇到脑后去了,怎么能得到念佛的灵验呢??
  “如果依照我的方法念佛,真的能于爱憎关头不忘失这句‘阿弥陀佛’,假使在目前日用中得不到受用,临终又不得往生,我的舌根必然坏烂!!”
  紫柏大师俗姓沈,名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门人称尊者。吴江人。紫柏大师与莲池大师、憨山大师和藕益大师并举,被誉为明代四大高僧而载入史册。

8

主题

-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护持正法2013 发表于 2014-5-26 09: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净空法师对藕益祖师“信愿定义”的注解:
  净空法师:信愿具足也能往生和功夫成片矛盾吗??问:“如果功夫未达成片,但具深信切愿而告命终者能否往生??”   答:蕅益大师说可以。深信切愿,说实实在在的话,如果能做到这四个字,我们相信他功夫已经成片了,你们想想看对不对?? 他信得很深,愿很切,一心一意就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地方他当然就不顾了,他还会把它放在心上吗??如果牵肠挂肚的事情一大堆,说我深信切愿,那是你自以为深信切愿,不是真的。 真的一定是统统放下,不再搞这个,晓得无量劫来就是被这个害了。确确实实这些事情一切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何必把它放在心上,把自己大好因缘耽误掉,这是真正可惜。
  问:《弥陀要解》中蕅益大师曾经说,只要信愿具足,散念也能往生,是否与功夫成片是往生的最低要求相矛盾??
  答:不矛盾,一点都不矛盾。你的信、你的愿不是你所理解的,你要去看《要解》当中对信愿的说法。不要以为我自己相信了,愿了,那是假的,你不是真信,你没有真正发愿。如果你有真信真愿,我告诉你,你不会提这个问题,你提这个问题你没有真信切愿。
  净空法师谈:什么叫信佛
  1 佛法里面讲信解行证,第一个就是要信自,而后再信他。如果不相信自性,那就不叫信佛。
  2 信佛哪有那麼简单??什麼叫信??你把经典上佛所教你的这些教诲,统统都落实,统统都做到,这才叫信佛。你天天念,念了做不到,哪里叫信佛??
  3 譬如佛给你讲孝顺父母,你懂得了,在家里没有尽到孝道,你信了吗??没有信。佛教你奉事师长,你也知道要奉事师长,然而见到老师,根本就不恭敬,这一条你也做不到,你不信佛。所以信佛好难,不容易!!
  4 佛教你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你没有做到,你不信佛;佛教你三皈,三皈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没有做到,你不信佛;五戒一条也没有做到,你不信佛。
  5 什麼叫信佛??依教奉行的人叫信佛。佛在经论上给你讲这些道理,你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你不是信佛;清楚明白了,你没有做到,你也不信佛。
  6 信是要做到!!佛教我们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做到了没有??没做到就不信。天天念经、天天拜佛,一天到晚搞贪嗔痴慢、搞人我是非,照样不信佛;真正依教奉行的,不念经不拜佛的,真正信佛,要晓得这个道理。
  7 会讲经、会入定没有用,你没做到,不信。信佛要解佛义、要依教奉行,那才叫真信。不能依教奉行,那哪里叫信佛??你不信佛,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你决定得不到。
  8 信佛的人快乐,信佛的人有佛菩萨加持,样样不操心。你如果真正信佛,诸佛护念、护法神拥护;你不信,求佛菩萨保佑你,那是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
  我学佛七年出家,出家之后两年受戒,受完戒之后到台中去看老师。这是规矩,受戒回来,第一个要去感老师的恩,教诲之恩。我到台中慈光图书馆,我在门外还没进去,老师在里面看到,看到之后他就指着我,“你要信佛!!”大声的叫,叫了好多声叫我要信佛,我感觉得很惊讶。进去之后他叫我坐下来,当时还有不少的居士们在一起,同学。他问我,“我说的你懂吗??”我说不懂,我学佛七年,七年我已经学会讲经了,我才出家的。所以我出家就教佛学院,不是做学生,去做老师去了,两年之后,我就教佛学院教了两年,讲经也讲了两年,这才去受戒。我不信佛我为什么去学佛??我不信佛,我为什么要出家??我不信佛,为什么要受戒??老师告诉我,他说“你知道吗??有许多老和尚活到八十、九十,到临终时候还不信佛。”愈说我愈莫名其妙,这怎么不信佛??老师最后才把底牌掀出来了,什么叫信佛??信解行证那才叫信佛。每部经最后头一句四个字,“信受奉行”,那叫信佛。你信了你有没有接受??这一问我们就呆住了,你有没有学过《十善业道经》??学过,跟老师学的。你有没有接受??学是学了,你是不是真的接受了??接受之后怎么样??接受之后是依教奉行。你把《十善业道经》,变成你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那你叫信佛。如果你学的经教,跟你日常思想、见解、生活行为,毫不相关,你不信!!我们这才恍然大悟,真的,你看看有很多这是七老八十的,这些老和尚还是争名夺利,还是贪名贪利,没放下,那就是不信佛!!信有标准,不是随便说的,找个法师去皈依,领个皈依证就叫信佛吗??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这个小团体,这人数也有不少,真正讲信佛,一百个人当中,一个、两个都不容易找到。
  净空法师:能够听经闻法,老实念佛,最后信心建立就决定往生了。
  今天我们得到信息,新加坡的黄老居士往生了,往生两天之前见到阿弥陀佛,听说阿弥陀佛三次告诉他:两天之后来接引你往生。果然没错,接引走了。我们晓得,这一生学佛功夫并不是很好,宿世的缘一定很深;这一生的缘也不错,遇到《无量寿经》。这一部经太难得了,太稀有了!!能够听讲闻法、老实念佛,最后信心建立了;这一有信心,往生就决定了。真正透彻了解,知道世间苦,知道极乐世界殊胜,为什么不求往生??
  净空法师:那我们同学告诉我:我信心就是生不起来。怎样帮助我生起信心??方法有,还是要靠自己,那就是读诵经典,听讲这个经典,天天不能中断。每一天要听多少??至少四个小时,越多越好。
  净空法师:有信无行不为真信
  信了之后要行,就真干,有信无行,章嘉大师说不是真信,这是大师早年给我的一个标准,让我自己时时刻刻去体验。没有做到的,信里头有问题,信要没有问题,怎麼可能做不到??有信才会有愿,信愿在前面领导,行在后头跟著,一步也不离。
  「信行者少」,这是末法普遍的现象,我们都看到了,也许我们自己也在其中。怎麼办??皈依三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真回头,真依靠。三宝在哪里??三宝在经典。世尊当年在世,在世的时候,三宝是依佛的应身;佛灭度之后,代表三宝的就是经教。
  所以佛教导我们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了义,是我们对於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取舍的标准。什麼叫了义??我们能听得懂,我们能听得明白,能依教奉行,这叫了义。太深了我们听不懂,太浅了我们听了不感兴趣,一定适合自己程度,适合自己现前生活环境以及文化水平,这些都是我们取舍的条件。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569集2014/01/05

8

主题

-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护持正法2013 发表于 2014-5-26 11: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八:念佛往生是否必须发利他菩提心??
  藕益大师开示原文:《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中说:为度众生求生净土,非为自身独出生死。有此菩提弘愿,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纵令念佛菩萨,与佛菩萨气分不相契合,不能生净土也。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开示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藕益祖师:或谓:十恶五逆,临终十念尚得往生,何必平日矻矻称名。
  此大不然!!经云十恶五逆得往生者,必过去曾种菩提种子。若无菩提种子,何能遇善友??纵遇善友劝发,亦何能顿生信愿、称念洪名耶??故凡修心净业之士,急须荐取妙心,发菩提愿,称念阿弥陀佛,虽不断惑,亦能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乃不可思议法门;十方诸佛;以无量舌,无量音,叹此法门,犹莫能尽。应当谛信而力行之。
  索达吉堪布:现在有些人说:只要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其他任何条件都不需要,就足以往生极乐世界。对利根者来说,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况,但一般来讲,按照佛经的教言,欲往生净土者必须发菩提心。
  现在有些人认为:往生极乐世界不需要发菩提心。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无量寿经》中讲得很清楚,不管上、中、下辈往生者,发菩提心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原来我在讲《藏传净土法》时,也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汉传佛教认为,不发菩提心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比如某人没有发过菩提心,但他已经往生了。”我当时说:“你怎么知道他不具足菩提心??也许他口中没有说要度化无量的众生,但实际上内心已经具足了菩提心。”因此,以后在弘扬净土法门时,希望大家要强调菩提心。
  净土法门毕竟是大乘佛法,既然是大乘佛法,就一定要具足菩提心。
  净空法师:阿公阿婆的菩提心
  如果说只求自度,没有度众生的念头,这个人去不了的。「若只求自度,不愿度他,则是未发菩提心」,跟菩萨乘不相应。「不发菩提心,即不能往生」,所以不发菩提心就不能往生。我们对於这些老太婆老阿公就产生怀疑,为什麼他念佛能往生??然后我们就晓得,藕益大师把这个问题给我们解答了。他没有学过经教,他不懂什麼叫菩提心,他真发了,真发了自己不知道。所以那些老太婆老阿公,你去问问,他们在生的时候非常有慈悲心,无论什麼人有困苦,他都全心全力去照顾、去帮忙。所以他不是只顾自己的,他能够舍己为人,这就是菩萨心肠,又是真信切愿,他怎麼会不往生!!所以发菩提心,他不知道他发菩提心,实际上他的心早就发了,所以他一向专念他就能往生。
  五: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三说: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 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
  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
  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净宗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八: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
  《劝发菩提心文》
  念佛而不发大菩提心,不与弥陀本愿相应,终不往生。虽发菩提心,不专念佛,亦不得往生。故必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缘,而后期生净土,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九:净土宗十二祖彻悟大师
  《彻悟大师文集》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理有所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已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广钦老和尚开示:‘带业不能往生,经典中之“带业往生”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你有愿心要往生极乐世界,临终时,如业力大于念力那还是不能往生,但会因你的愿力而转为人身,再继续念,如此转了几转,一直念到你的念力大于业力,就能往生。’
  未完待续:

8

主题

-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护持正法2013 发表于 2014-5-26 13: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十:弘一法师
  《净土法门大意》
  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 由是观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与佛心不相应,佛以大悲心为体故。
  十一:李炳南老居士
  修净土必须广为人说,只求自了,不能往生。
  补充: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又其去取旧文,亦有未尽。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
  索达吉堪布:13、若已具足信心和欲求心,但不发菩提心可否往生??请从不同角度解释。
  答:不能往生。虽然《净土教言》中用了大篇幅建立“仅仅依靠信心和希求心也能往生”的观点,但这是从主要方面而言的,并不是说往生极乐世界不需要出离心和菩提心。本论在讲往生四因时也说过:“主要的因素就是忆念阿弥陀佛和渴求往生极乐世界,积累善根与标志着大乘种性的发无上菩提心作为它的辅助因素。”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不可缺少菩提心。
  22、有人说净土法门是专求自利及自我解脱的法门,你怎么看??
  答:这种说法极不应理。因为往生四因之一就是发菩提心,即为了利益众生而往生极乐世界,倘若菩提心不具足,根本无法真正往生,由此足以说明净土法门根本不是专求自利及自我解脱的法门。
  29、经云:“仅以信心、愿力便可往生。”这种说法了义吗??是否一定要生起圣者证悟智慧才可往生呢??请详细分析。
  答:这种说法了义,不一定非要生起圣者证悟智慧才可往生。
  假如是不了义的,一是要有所为,二是要有理证的妨害。但是净土经中所讲的“依靠愿力和信心力即能往生”,没有任何的理证妨害。我们在外气已断、内气未断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果能对阿弥陀佛生起信心,依靠佛的力量和信心的力量,一刹那便可遣除无始以来的业力,当下就具足圣者五根,现前神变神通等无量功德,圆满百千万劫的资粮,这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力所致。
  就像以咒语加持的种子很快就会成熟一样,不用经历一个阿僧只劫的苦行,以顿超的方式在极快时间内圆满所有的地道功德,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若不承认这一点的话,那些明咒的甚深功德以及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幻变力,都应该成为怀疑之处了。
  36.仅凭信心及希求心就能往生,对此你是否能生起诚信??
  答:请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阐述。
  索达吉堪布:现在有些人说:只要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其他任何条件都不需要,就足以往生极乐世界。对利根者来说,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况,但一般来讲,按照佛经的教言,欲往生净土者必须发菩提心。
  现在有些人认为:往生极乐世界不需要发菩提心。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无量寿经》中讲得很清楚,不管上、中、下辈往生者,发菩提心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原来我在讲《藏传净土法》时,也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汉传佛教认为,不发菩提心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比如某人没有发过菩提心,但他已经往生了。”我当时说:“你怎么知道他不具足菩提心??也许他口中没有说要度化无量的众生,但实际上内心已经具足了菩提心。”因此,以后在弘扬净土法门时,希望大家要强调菩提心。
  索达吉堪布:净土法门毕竟是大乘佛法,既然是大乘佛法,就一定要具足菩提心。
  未完待续:

8

主题

-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护持正法2013 发表于 2014-5-26 14: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麦彭仁波切开示:
  对阿弥陀佛起信心及欲求往生极乐世界此二者极为重要。为宣说若具足此二者则能往生的道理,《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经》云:"阿难陀,若有众生,甚至一发心随念如来,欲往生彼刹,于讲授甚深妙法时,苦行及不懈怠,不怯不畏,甚至一发心观想善逝阿弥陀佛,生起意乐者,彼等于梦中能见善逝阿弥陀佛,终将往生极乐世界,于无上真实圆满菩提道中不退转。阿难陀,彼诸善逝照见实相故,于无量无边十方世界中,皆已念诵如来阿弥陀佛名号,并称扬赞叹阿弥陀佛。"《无死鼓声经》中也说:"自此向西方,极乐世界刹,彼处住如来,善逝无量寿,何人诵彼名,将往生彼刹。"如是等佛经中已再三明说,因此应当生起定解,也就是应当了知极乐世界的殊胜功德。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麦彭仁波切也讲过,虽然往生净土的条件有四个,即净土四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如果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往生就没有什么问题。第一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第二是对极乐世界的渴望之心。在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当中,包含了信任的成分,所谓信任,就是类似“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我肯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之类的信念。
  信心有三种:清净信、胜解信和现求信。其中的现求信,就是指渴望之心。所以,作为第二个条件的渴望心,即强烈渴望往生极乐世界,希望变得像阿弥陀佛一样的希求心,也应当属于信心的范畴。
  如果对阿弥陀佛根本没有信心,就很难往生,因此最首要的,就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麦彭仁波切还说过,若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却不具备其他条件,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不需要积累资粮了呢??
  麦彭仁波切就此告诉我们:积累资粮是肯定需要的,但以对阿弥陀佛的强烈信心和对往生的热切渴望,就可以积累无以数计的资粮,即使没有专门去修七支供等法也无妨,因为这两个因素其实已经包含了积累资粮。
  菩提心也是不可缺少的。为了使这个修法成为大乘佛法,且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能继续做菩萨,就需要有菩提心。但如果没有菩提心,也不曾专修七支供等,而只具备前面两个条件,也是可以往生的。
  索达吉堪布:现在有些人说:只要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其他任何条件都不需要,就足以往生极乐世界。对利根者来说,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况,但一般来讲,按照佛经的教言,欲往生净土者必须发菩提心。
  藕益祖师:或谓:十恶五逆,临终十念尚得往生,何必平日矻矻称名。
  此大不然!!经云十恶五逆得往生者,必过去曾种菩提种子。若无菩提种子,何能遇善友??纵遇善友劝发,亦何能顿生信愿、称念洪名耶??故凡修心净业之士,急须荐取妙心,发菩提愿,称念阿弥陀佛,虽不断惑,亦能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乃不可思议法门;十方诸佛;以无量舌,无量音,叹此法门,犹莫能尽。应当谛信而力行之。
  印光祖师相关开示原文是:《印祖文钞》复峄县宋慧湛居士书
  佛教以孝为本,大乘经多有发明。其最显豁详悉者,有佛报恩经,地藏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梵网经。孝之一字,局于事亲。通而论之,凡于理于心,能不违悖,均名为孝。否则,均为不孝。学者必须通局兼修,方可名为尽孝。众生入道,均视宿因如何。不但痴傻之人难以教化,即大聪明,大学问人,或更不如痴傻之人,尚能少种善根,不生毁谤。我等但随分随力而为劝导。若欲尽人皆遵佛化,断无此好因缘,只可随缘尽心而已。戒为一切善法之根本,当看在家律要。然律文繁多,或难详读详记。但于心中常常存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则诸戒均可圆持。倘只在事相上讲究,虽一戒不犯,亦未能称为持净戒人。以心中仍有犯戒之相,然而难矣。蘧伯玉,行年二十,而知十九年之非,以至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过而未能。孔子,行年七十,尚欲天假数年,以期学易而免大过。此皆以心未能完全与天理吻合为过,非此等人,所作所为,尚有过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法戒经中之要义。后世钝根人,宜于此著力,则方为契理契机。礼佛时,当如亲对佛作礼想,则可灭无量罪,增无量福。进之,则当依十要礼佛偈作想,则更善矣。菩提心,是自利利他之心。愿生西方,须以菩提心为本,则可冀高登上品。若只有愿生心,无菩提心,则功德微劣,难登上品。

8

主题

-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护持正法2013 发表于 2014-5-26 16: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九:念佛往生是否必须落实净业三福等清净心??
  莲池大师、藕益祖师:真信切愿与清净心、利他心、十善业的关系!!
  莲池大师开示:
  又信即心净。如唯识说。成唯识论云。信者。谓於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何言心净。
  以心胜故。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明亦甚矣。""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此策发信心。最为切要也。
  藕益祖师:为度众生求生净土,非为自身独出生死,方为往生切愿。藕益大师开示原文:《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中说:为度众生求生净土,非为自身独出生死。有此菩提弘愿,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纵令念佛菩萨,与佛菩萨气分不相契合,不能生净土也。
  印祖开示“若自心不净, 不能往生极乐世界”
  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
  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
  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
  方之净土《续编·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
  则》
  印光祖师: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三编·复顾宗况居士书》
  印光大师开示:自力感召佛力的往生原理是“水清月现”
  大师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以月喻阿弥陀佛接引—切念佛众生之理。他说: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 复黄涵之居士书三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 复温光熹居士书十
  汝何不知事务,一至于此。光何人斯,何可以与莲池大师并论乎。汝作此说,以为恭维光,不知其为毁谤光也。以后不得如此以凡滥圣的恭维吾。吾见此语,如打如嘲,愧不能支。
  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声闻断见思,乃相似之清现。菩萨在内凡位,从初信至七信,亦与声闻同。八九十信破尘沙,证法空,何可云破法空乎。初住即破无明,证法身,此分证位之初位。至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四十一位,乃分证之清现。唯佛方为究竟清现。即一位中,尚有无量无边浅深之不同。譬如外国人到中国,一到中国界上,即可云已到中国。而从兹尚有数千里之途程,可到中国京都。在汝意既云到,即无所谓途程。既未得道,说清现便成错谬。且于仗佛力带业往生之事相违。其咎在汝好充通家,非莲池大师所说有不恰当也。以后认真念佛,少张罗所说。要是如此以凡滥圣的恭维光,即是教天下后世人唾骂光。何苦作此种有损无益之事。
  ◎初机净业指南序
  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
  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灭。一月丽天,万川影现,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而行,则月亦于所行之处,常当其人。相去之处,了无远近。若百千万亿人,安往不动,则月亦安住不动,常当其人也。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舍,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镇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著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怀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云。
  净空法师:真正能往生,也要靠基础,佛念得很好,我真信,真愿,《弟子规》做不到,《感应篇》不能完全相信,这就可能障碍你往生,你在往生最后的时候,会遇到障碍,为什么??你的基础不稳固,你的冤亲债主他看到了,他就有方法来障碍你,让你最后一口气不是阿弥陀佛,是杂念,是妄想,于是,你又去搞轮回了,由此可知,三个根的重要!!三个根是做人是根本,佛经上,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是有标准的,它的标准就是《弟子规》,就是《感应篇》,《十善业》。这三样东西我们真正建立了,做到了,你的根本坚固。临命终时,有善神保佑你,冤亲债主不得其便。他没有机会下手。你平平安安往生极乐世界。
  印光祖师:
  崔母五六年来,日夕系念。临终不起爱恋,密默念佛,竖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数端,便是往生之相,况没后全身已冷,顶门犹热,及至入殓,面貌如生,征于经论,谓顶圣眼天生之说,其往生又何疑焉。
  或曰,每见载籍,毕世修持,定慧力深,宗说兼通,解行相应者,多有生死不了,仍复受生。何崔母以五六年工夫,竟得往生,了生死耶??有何证据,而知其决定往生耶。答曰,子未知了生死有自力佛力之所以也。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净土法门,全仗佛力。仗自力,非见思净尽,无由出离生死。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带业往生。譬如渡海,一由自浮,一由乘舟。到岸虽同,其难易安危,奚啻天渊悬殊也。《观无量寿佛经》示三种净业正因,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十一事,或有一二,加以信愿念佛,悉得往生,况崔母之将及全备者乎。又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令念佛,或至十声,或止数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往生下下品中。况崔母五六年来,日夕系念。临终不起爱恋,密默念佛,竖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数端,便是往生之相,况没后全身已冷,顶门犹热,及至入殓,面貌如生,征于经论,谓顶圣眼天生之说,其往生又何疑焉。
  净空法师:你看第一个「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说这里头有没有《弟子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这属于因果报应,落实在《感应篇》;下面一句「修十善业」。我们的提倡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先学《弟子规》,再学《感应篇》,然后学十善业,这个顺序是佛排的,不是我们捏造的。这是什么??这是人间的善男子善女人,他有标准在此地。你就晓得,《弟子规》不能落实,就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弟子规》落实了,善男子善女人的基本条件有了,还要向上提升,还要学《感应篇》、还要学十善业,才是佛门里面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不能不知道。具足善男子善女人的身分、条件才能学佛,你看才能升级,「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才能受三皈。所以如果没有《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受持三皈叫名字三皈。什么叫名字三皈??有名无实,这要知道。
  未完待续:

8

主题

-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护持正法2013 发表于 2014-5-26 20: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
  《普劝念佛》
  或问, 今见世人, 念佛者多, 生西者少, 何也?? 此有三故: 一者, 口虽念佛, 心中不善, 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 既是念佛, 便须依佛所说, 要积德修福, 要孝顺父母, 要忠事君王, 要弟兄相爱, 夫妻相敬, 要至诚信实, 要柔和忍耐, 要公平正直, 要阴骘方便,要慈悲一切。不杀害生命, 不凌辱下人, 不欺压小民, 但有不好心起, 着力念佛, 定要念退这不好心, 如是才是念佛的人, 定得往生成佛。二者, 口虽念佛, 心中胡思乱想, 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 念佛之时, 按定心猿意马, 字字分明, 心心观照。如亲在西方, 面对弥陀, 不敢散乱, 如此才是念佛的人, 才能往生西方。
  莲池大师: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由得生??
  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变此娑婆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之处,便成七宝庄严之极乐国,乃必令众生驰驱于十万亿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无缘,子知之乎??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由得生??喻如十善生天,即变地狱为天堂,而彼十恶众生,如来垂金色臂牵之,彼终不能一登其阈也。是故刹那金色世界,佛摄神力而依然娑婆矣!!
  印光祖师关于清净心的开示汇总: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欲生净土,当净其心;心有污秽,何能生乎
  汝既生正信, 凡所言所行, 当勿与彼同, 则或可转彼邪执。第一须要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 持佛名号, 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 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 欲生净土, 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 则佛土净。心有污秽, 何能生净土乎。
  大师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就以月喻阿弥陀佛接引—切念佛众生之理。他说: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 复温光熹居士书十
  汝何不知事务,一至于此。光何人斯,何可以与莲池大师并论乎。汝作此说,以为恭维光,不知其为毁谤光也。以后不得如此以凡滥圣的恭维吾。吾见此语,如打如嘲,愧不能支。
  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声闻断见思,乃相似之清现。
  心净则能生净土。是以念佛之人, 必须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世间人果真有信愿, 皆可往生, 何况圣人。不修身而念佛, 亦有利益。于决定往生, 则百千万中难得一个。雄俊, 惟恭, 乃其幸也。所撰两句, 是而未切。宜云, 智断烦情超苦海, 立坚信愿入莲池。则确切。于用功法则, 皆指出矣。
  《佛说观无量寿经》
  善导大师于《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中言到:“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救头燃者,总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善导大师说:
  又就此净业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
  善导大师又说:“三从今向世尊下,至忏悔已来,正明夫人净土妙处,非善不生。恐有余愆,障不得往,是以求哀,更需忏悔。”
  净空法师:为何不落实弟子规者,临终会被鬼神障碍往生??
  《长阿含经》:十恶业者会被鬼神所触娆,十善业者不为鬼神所触娆,反被护持!!
  设有此问汝等应答彼言。世人为非法行。邪见颠倒。作十恶业。如是人辈。若百若千乃至有一神护耳。譬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彼亦如是。为非法行。邪见颠倒。作十恶业。如是人辈。若百若千乃有一神护耳。
  若有人修行善法。见正信行。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譬如国王。国王.大臣有百千人卫护一人。彼亦如是。修行善法。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以是缘故。世人有为鬼神所触娆者。有不为鬼神所触娆者.
  -------《长阿含经》
  净空法师:真正能往生,也要靠基础,佛念得很好,我真信,真愿,《弟子规》做不到,《感应篇》不能完全相信,这就可能障碍你往生,你在往生最后的时候,会遇到障碍,为什么??你的基础不稳固,你的冤亲债主他看到了,他就有方法来障碍你,让你最后一口气不是阿弥陀佛,是杂念,是妄想,于是,你又去搞轮回了,由此可知,三个根的重要!!三个根是做人是根本,佛经上,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是有标准的,它的标准就是《弟子规》,就是《感应篇》,《十善业》。这三样东西我们真正建立了,做到了,你的根本坚固。临命终时,有善神保佑你,冤亲债主不得其便。他没有机会下手。你平平安安往生极乐世界。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526集 2013年12月2日讲于马来西亚
  未完待续:

8

主题

-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护持正法2013 发表于 2014-5-27 00: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十:历代祖师对临终十念相续是一心念佛还是散心念佛还是摄心净念的不同定义汇总。龙树菩萨、永明延寿祖师、莲池大师定义下下品念佛人临终十念相续为一心念佛,藕益祖师似乎定义下下品念佛人临终十念是非生灭之散心念佛,印光祖师似乎定义下下品念佛人临终十念非一心非散心的摄心净念。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八十三开示:“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天台智者大师《观音义疏卷上》云:“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一心。”
  莲池大师开示:
  [疏]其往生者。繇上一心不乱。作三九因。更细分之。亦应无量
  [钞]三九者。大本三辈。观经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 事理亦复各分胜劣。后得往生。如其本因而为品位也。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散心念佛境界
  关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称电光定。然成实论卷十一,则谓欲界有确实之禅定,能发出无动智。〔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一、七帖见闻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罗汉释。〕
  印光祖师:念佛分散心念、摄心净念、一心念佛。
  印光祖师开示: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静固好。不能静,亦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且念佛一法,圆该一代一切法门。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岂可谓为净宗真善知识。祈二次再版,删去此四大要诀。庶初机不至受病,而通人无由见诮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
  印光祖师讲:散心念佛,难得往生!!一心念佛,决定往生。
  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各就其间斟酌,而为修持法则也。
  念佛以志诚为主。若志诚,则不会大散。当用随念随听之法。掏珠不过为防懈怠,掏之有碍,则不必掏。随念随听,比随息好。当云随息,不可云数息。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但依我说,决无有误  
  印光祖师开示:什么叫摄心净念??净念是否就是成片??摄心净念能否保证往生??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复幻修大师书》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