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经战火犀利的海防古城——定海古城

[复制链接]

48

主题

-4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屛住呼吸想伱 发表于 2014-5-29 22: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毫不夸张地说,连江定海古城曾是一座战争之城,代代驻兵,朝朝设防,定海城堡从建筑的那一天起,便饱经风雨沧桑和战火洗礼。
史书记载,倭患始于元代,明代为烈。明永乐至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患达150多年,连江县遭倭犯境16次,其中4次经连江犯省会福州。倭寇所经之处,均遭疯狂的劫掠焚杀,死者狼藉,庐舍一空。其间,定海城堡遭倭患侵扰计8次,其中最为著名和惨烈的一次发生在1410年。
尽管后来倭患减少,但军防和战火仍没远离定海。清初,郑成功父子抗清复明,以定海城做根据地,抵御清军十余年。郑成功父子退守台湾后,清闽总督姚启圣在定海屯兵训练水师,准备进攻收复台湾。民国年间,定海城堡3次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新中国成立初期,定海城堡常遭台湾马祖守军炮火轰击……
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定海城堡,它在中国军事史上写就了极其独特而又让人感慨的一页,正如有关军事史料介绍,定海城堡是“防海之制和主张实行海陆结合、攻守结合、军民结合,利用近海、海岸和陆上要点的多层次歼敌战略的海防第一防线”。
毫无疑问,在过往的历史中,定海古城堡对强化我国海防建设、抵御外侵曾经有过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定海古称“亭角”、“亭角澳”,“亭”为大小亭山之统称,“角”为偏僻的海角,“澳”为海边弯曲可以泊船、海边港湾可以居住的地方。后改“亭角”为“定海”,有镇定海疆之意。小小定海村始于晋太康年间,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中国有两座定海古城,一座浙江舟山定海古城,一座福建连江定海古城。时空流转,万物生生灭灭。如今,舟山定海古城已演变成舟山市的一个城区,现代城市的“新”容不下历史的“古”与“旧”,古城标志性的遗迹,如古城墙、古城门以及成片的古民居拆毁殆尽。
相比之下,福建连江定海古城算是幸运的。它仿佛一直在那里,天经地义似的,时间在它面前保持了最大的耐心,一切似乎未曾改变。
古城堡保存依旧
穿过一条百余米长的热闹街市,尽头便是面海而筑的南城门,城墙高6米多,由大石条垒砌,高大气派,上书“定海古城”四字。
城墙前这条簇新而现代的街市,是前几年填海建造的,与古旧斑驳的城墙形成对比。古时没有这条街市,潮汐涨上来,海涛拍击城墙根,卷起千堆雪。从南城门进入,一道连续筑有3个拱洞的城门,是谓“三重门”,为闽东沿海罕见的古建筑。
过城门左转,踏着一条古旧石阶登上城墙,视野随之开阔,古城堡的整体格局尽收眼底。城墙沿海环山筑造,顺山势蜿蜒起伏,上山坡至东城门,接后城墙,延至西城门,与南城门合围,全长2000余米,如巨龙盘山镇海,山海相衬,颇有气势。
据说瓮城上曾建有五扇四间大城楼,俯视定海湾,城楼于辛亥光复时被拆毁。以城墙为界,形成了城里、城外两城。城内民居顺山势而建,那种“人”字形斜屋顶的两三层民居如梯田般叠加而上,阳光下,成片暗红色屋顶熠熠生辉。城外古榕葱葱,远处的大海苍茫如雾。
尽管东、西城门已不复存在,大部分城墙也已淹没于民居之中,城外也有填海新建的街市,但连江定海古城堡保存依然完好,其规模依旧如昨,城堡的轮廓和格局大致可见,昔日的气韵和风采仍藏于一砖一瓦之中。
这一切,或许是因为这个位于定海湾北部的小小半岛地处海隅,没有更大的开疆之地,所以限制了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论坛,我们才有幸在今天、在闽地,还能见到这样一座保存相当完整的大石城。
南城门正中无门
从城墙上下来,回到城门口。这座有“三重门”的古城门再一次吸引我们的目光,其设计之独特,我们鲜有见过。大多数古城门正中设门,顺方向而开,北城门朝北开,南城门朝南开。而此南城门正中无门,若需进城,要从城门左侧城门通过,门在南城门左侧朝西开。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定海城堡遭受过近百次战火洗劫以及风灾侵袭,特别是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正城门被攻破,全城陷落遭遇劫难,城内部分建筑毁于一旦。因为南城门过于暴露,易受攻击,定海军民吸取教训,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将城南门改西向,将原南门向外拓展6.6米筑造凸城墙,仍以大石条四周垒砌,在凸城西侧墙上向西边开2米多厚、2米多高的小城门(至今仍是城内外的通道),并在此城门额上镌上石匾,匾额阴刻楷书四个大字“会城重镇”,意谓:定海城堡是一个省会城市的拱卫重镇。倭在城外,不知城门于何处,易守难攻。
为连江定海城堡垒砌第一根大石条的是周德兴,投入这一浩大工程的是周德兴手下的上万民兵和上千海戍兵,时间是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定海城堡自建成开始历经几次修复——嘉靖十六年(1537年)增修城墙;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修复城毁之处;2005年第4次修建,修复南城门、北城门。2010年,人们在北城门附近山林中,新发现了一段古城墙遗迹。
定海古城如同一部传奇而厚重的书,值得人们一次次沉入其中去阅读、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