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焉支山

[复制链接]

15

主题

-15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gulangbazhu 发表于 2014-5-30 10: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丹城东南六十里处,耸立着一座气势雄伟,远眺似苍龙伏卧的山脉,它,就是我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名山--焉支山。      焉支山坐落在河西走廊峰腰地带的古甘凉交界处,祁连、龙首两山屏障在它的南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甘凉咽喉"之称。它东西长达三十多公里,南北绵亘二十公里,方圆百余里,主峰高3970米,是河西走廊中段仅次于祁连山的一座独立山脉。《大唐燕支山宁济公祠堂碑》中称它"连峰委会,云蔚岱起,积高之势,四面千里"。山中松柏苍郁,溪水潺潺,云蒸雾掩,景色宜人。山顶终年积雪,银色皑皑,大有"焉支长寒雪作花"之壮观。      两千多年前,焉支山就以天下名山载入史册,是因为它不仅山势险要,景色宜人,而且与历史上诸多游牧民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有着相依相存的关系。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焉支山区就是"水草茂盛,宜畜牧"的天然草场,古老的游牧民族氐、羌、月氐、匈奴等曾先后在焉支山区蕃衍生息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那个遥远的年代,这里不但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乐园,而且是出生国色天资的宝地,也是古代游牧民族妇女搽抹胭脂原料红蓝花的重要产地。据传说,那时匈奴诸藩王的妻妾多从这一带的美女中挑选,匈奴语称各藩王之妻叫"阏氏",因此便有了焉支山或胭脂山的名称,"焉支"或"胭脂",只不过是匈奴语"阏氏"二字汉译的谐音罢了,这便是焉支山得名的原因。焉支山在古代又称删丹山。远古时代,焉支山上森林茂密,葱茏苍郁,旧《山丹县志》中说,其山每朝日初上,其阳承晖,色若丹,其阴凝烟,为深碧,丹碧相间如"删"字,又名删丹山。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这里初置县时,以此山之名命名删丹县。最早的删丹县城就置设在焉支山谷中。山丹县在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的名称是与焉支山有着直接关系的。      西汉初期,焉支山及其毗邻的大草滩是匈奴昆邪王的重要牧地和避暑地,也是匈奴人袭扰西汉王朝西部边境的一个重要桥头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三月,骠骑将军霍去病奉汉武帝之命率精骑万余从陇西(今临洮)出发,远征河西匈奴各部,由"羌中道"(古时青海通西域的通道)沿祁连山南麓西进,经大斗拔谷(今民乐县南祁连山扁都口)进入河西腹地,在这一带击败匈奴"五小王国"(部落),"转战六日,逾焉支山千余里"。同年秋八月,霍去病再次率部从北地郡(今庆阳马岭)出塞,越腾格里沙漠,占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沿弱水南下,败匈奴 得王于 得城(今张掖西北),迫使匈奴昆邪王率部众四万余归降汉朝。从此,焉支山正式纳入汉室版图。匈奴人为失去焉支山及其毗邻的祁连山发出了"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哀叹,足见焉支山和祁连山在匈奴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焉支山地归中原王朝之后,因为对西域用兵,西汉政府便利用焉支山及毗邻的大草滩的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原,牧养良骥骏马,为西汉骑兵提供源源不断的战马。      隋朝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六月,隋炀帝杨广率部进青海征吐谷浑,获胜,由大斗拔谷进入删丹境内,赴张掖接见高昌王麹伯雅,伊吾王吐屯设及西域二十七国使节。途中,御驾亲临焉支山,西域来客"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谒于道左"。官府"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者,郡县督课之。骑乘嗔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这些话,描绘了隋炀帝登焉支山接见西域客人的盛况。古往今来,隋炀帝是唯一到过焉支山的封建帝王。隋朝在焉支山及其毗领的大草滩开办官办马场,牧养军马,盛时养马逾十万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