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答复一些佛弟子对净空法师净土知见的四大类质疑

[复制链接]

8

主题

-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护持正法2013 发表于 2014-6-10 02: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部分佛弟子对净空法师净土知见的多类质疑,见附录A
  部分法师、居士对上述质疑及其他各类质疑的详细答复,见附录B1至附录B10
  附录B1:净空法师、印光祖师、藕益祖师分别开示:真信切愿是否已经念佛成片??为何要强调念佛成片??具体内容见附录。
  附录B2:智者、藕益、印光等祖师开示:往生毋需圆伏惑业,但需临终自力暂伏烦恼感佛力圆伏惑业 。具体内容见附录。
  附录B3:佛经和历代祖师开示“下下品念佛往生人临终十念相续是自力完成还是佛力赐予??自力、佛力在往生过程中各自负责哪部分??”
  附录B4:莲池大师、藕益祖师、印光祖师:真信切愿就是清净心+利他心+回向往生心。具体内容见附录。
  附录B5:彻悟祖师、印光祖师、藕益祖师等祖师大德开示:往生有绝对把握需具足哪些条件??具体内容见附录。
  附录B6::《净土圣贤录》对“强调信愿佛力安心者”的善意提醒: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具体内容见附录。
  附录B7:印光祖师开示“为何佛弟子应当学习弟子规、感应篇等儒家、道家经典??”。具体内容见附录。
  附录B8:历代祖师对临终十念相续是一心念佛还是散心念佛还是摄心净念的不同定义汇总。具体内容见附录。
  附录B9:印光祖师似乎定义一心不乱为断见思阿罗汉境界,藕益祖师时而定义一心不乱是断见思惑阿罗汉境界,时而说一心不乱是伏见思惑凡夫境界。不同与印光祖师、藕益祖师之外的历代祖师。但近代净空法师、黄念祖居士也采取了事一心不乱为阿罗汉的名词定义..具体内容见附录。
  附录B10:智者、永明延寿、莲池、藕益、印光、麦彭仁波切等六位公认佛菩萨再来祖师各自定义的往生最低标准。具体内容见附录。
  附录B11:念佛往生是否必须发利他菩提心??菩提心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往生毋需必发胜义菩提心,但是否必须发世俗菩提心??具体内容见附录。
  附录B12:“闻”佛名“闻”经题的“闻”字并非“听到”这么简单,而是与一心不乱有紧密联系。具体内容见附录。
  附录B13:大乘佛法是佛陀用梵文传讲的,小乘佛法是用巴利文串讲的。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所修皆为魔业。具体内容见附录。
  最后,感谢紫金莲居士、取经僧法师、不明白居士、净土正义居士及多名不知名法师、居士提供的佛陀及祖师开示,从而让佛弟子不辩不明,最后得出了相对了义正确的结论。

8

主题

-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护持正法2013 发表于 2014-6-10 05: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A:部分佛弟子对净空法师观点的多类质疑:
  一、净空法师在会集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中多次提到:
  1、所谓功夫成片就是你心里面,。
  2、净空法师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记》说:
  弥陀经梵文原本没有‘一心不乱’字样。罗什大师译本是意译,有一心不乱,他并未翻错,如翻错,玄奘大师一定会指出来。应知一心不乱太难了,有些修净土者见到一心不乱害怕,认为这个法门难以作到。其实念到’,到临终时阿弥陀佛来接,用佛光一照,立刻就使行人达到‘一心不乱’。
  其在《阿弥陀经要解讲记》里又这样说:有些修净土者见到一心不乱害怕,认为这个法门难以作到。其实念到’,到临终时阿弥陀佛来接,用佛光一照,立刻就使行人达到‘一心不乱’。
  而黄念祖大德却说:就是这个玄奘翻译的,】。因为佛有接引之愿,凡是你念著我,我来接引你。接引,不是把你接一接,而是加持你,以佛的力量加被你,使你的心不乱,】。
  印光大师却说:
  。若执定此义,以自求上品,何善如之..何以故。以彼必以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
  二、“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吗??
  首先要明确一点:功夫成片是能“伏烦恼”的程度,这是公认的标准,也是净空法师认可的。
  净空法师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中多次提到:往生的最低标准就是“功夫成片”,只有“功夫成片”才能往生!!这里只列举几点:
  1、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这一句佛号,至少要念到才能往生。
  2、我们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修行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也就是说,念到心地清净,烦恼虽然没断,但是一句佛号,确确实实能够。
  3、所以往生的,。
  5、什么叫功夫成片呢??也就是我们常讲功夫得力了,所谓得力是烦恼不起来,烦恼有没有??有!!烦恼没有断,虽没有断,他佛号力量强,能够把烦恼压下去,虽有烦恼,烦恼不起作用,不起现行,这个功夫叫成片。如果引用经文上的话来说,就是楞严经所说的。
  如果“功夫成片”才能往生,那么诸位怎么看待观无量寿经的九品往生呢??九品往生里,又有哪处说到念佛的“功夫成片”,更何况“功夫成片才能往生”的说法了呢??
  净空法师的恩师李炳南开示:净土行人皆知往生须信愿行三资粮,其中以愿的力量最大,不论任何事,一举一动,都提起往生西方的愿力。遇到事情,心中虽乱,而往生极乐的愿力不断,纵使不断惑、,也念得不熟,但是到了命终,四大分离之际,八识田中的愿力就能带你往生。
  某某法师:你翻开净土五经,祖师的著作,有哪个说呐??你能找出圣言量的依据吗??
  那是什么功夫??就是的功夫。伏住烦恼,凡夫众生谈何容易??
  智者大师这样的一个天台宗的祖师号称后释迦,临终的时候说自己修行的品位但登五品,就是他没有断见思惑,但是。澫益大师临终示位名字即佛,不仅没有断见思惑,甚至。得不到一心不乱,但只要具足信愿,照样可以往生;。
  你看看印光大师文钞是给永嘉某居士的好像第五封信里面,专门谈这个问题。你只要看进去了,根本就对这个‘’根本你就可以置之不理了。
  印光大师文钞记——复永嘉某居士书五节录:
  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临终有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
  蕅益大师,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而乘前之念佛必得往生也。
  四、意念往生,若人临终时,虽不出声而称佛,惟意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也。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不散心读诵此经为他解说。欲见诸佛即皆得见。”如果不以散乱心读这个经书,则能够随心所欲想见什么佛就能见到什么佛。
  “若以散乱心读诵此经为他解说。其人命欲终时。眼见百千诸佛。”如果以散乱心读这个经书,临终才能见百千诸佛来接引。
  一定要才能往生吗??
  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揭示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往生到极乐净土的众生,听到水鸟树林风声乐响,就会生念佛发菩提心】。看来也有往生到极乐世界后,才能!!原文: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第七个疑问:
  问: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
  答:求生兜率,亦曰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较,大有优劣。且论二种: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弥勒上生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无方便接引之义。不如阿弥陀佛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释迦佛说九品教门,方便接引,殷勤发遣,生彼净土。但众生能念弥陀佛者,机感相应必得生也。如世间慕人,能受慕者机会相投,必成其事。
  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无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悉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有女人,皆长诸天爱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又无女人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清净良伴。为此烦恼恶业毕竟不起,遂至无生之位。如此比较,优劣显然,何须致疑也。

8

主题

-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护持正法2013 发表于 2014-6-10 08: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B1:净空法师、印光祖师、藕益祖师:真信切愿是否已经念佛成片??为何要强调念佛成片??
  净空法师开示---如果功夫未达成片,但深信切愿能否往生??
  问:“如果功夫未达成片,但具深信切愿而告命终者能否往生??” 
  答:蕅益大师说可以。深信切愿,说实实在在的话,如果能做到这四个字,我们相信他功夫已经成片了,你们想想看对不对??
  
  真的一定是统统放下,不再搞这个,晓得无量劫来就是被这个害了。确确实实这些事情一切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何必把它放在心上,把自己大好因缘耽误掉,这是真正可惜。
  问:《弥陀要解》中蕅益大师曾经说,只要信愿具足,散念也能往生,是否与功夫成片是往生的最低要求相矛盾??
  答:不矛盾,一点都不矛盾。
  净空法师2012年的答疑:
  问:如果二零一二灾难的事是真实的,那么落实弟子规与传统文化肯定来不及了,根也没扎好,念佛功夫又没成片,就凭真信切愿求往生,能往生吗??
  答:能!!谁说的呢??藕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说的,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给他作了证明,我们要相信,有理论依据,为什么??因为你本来是佛。净宗法门最高论理指导原则是在《观无量寿经》。《观经》的内容是讲论理跟方法,方法是十六观,理论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换一句话说,佛承认你本来是佛,你现在想作佛,哪里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弥陀经》上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
  《科注》我们现在正学到是第六品四十八愿。四十八愿还没学完,但是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这四愿学完了,就讲这个问题,我们大概用了十几个小时说明这桩事情。造“五逆十恶”的罪,“五逆”是杀父母、杀老师、包括破和合僧、毁谤佛法。第十八愿讲了“十念必生”,但除五逆十恶及毁谤佛法。可是,念老注解里头引用善导大师的话。善导大师相传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日本人非常相信。日本“善导寺”特别多,你一看“善导寺”,那净宗道场,里面塑的善导大师的像比佛像还大,日本人尊重老师,所以佛的大殿很大,佛像很小;祖师的大殿没有佛大殿那么大,但是祖师的像比佛像大,他们对老师非常尊重。
  善导大师说,释迦牟尼佛说话的意思是“五逆十恶、毁谤佛法”不能往生,那是因为这个罪是极重的罪,劝你别造,意思在这里,不是真不能往生。造这种重罪的人,只要他承认他错了、他忏悔了,还是会往生。那往生什么品位呢??那还是遇缘不同。统统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的。
  中国人常讲“浪子回头金不换”。这无恶不作的一旦回头,他是大好人,他永远不会做坏事,他不会有坏念头,这人还得了吗??佛讲理,真回头,行!!没问题。就怕什么??就怕你不肯回头。还有一些人好面子,要让说出自己的过失这不好意思,大庭广众之下不好意思说,这就是爱面子,不肯回头,这个不行,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真回头了,真忏悔了,没有一个不往生呐!!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歧视这些造作罪业的人,为什么呢??他一回头忏悔,可能品位比我们高很多,我们到极乐世界跟他差远啦。这个一定要谨慎,对一切人都看成佛、看成菩萨,造作罪恶也不敢轻视,关键是他最后的一念,最后一念是真忏悔,最后一念是真念佛,那往生品位都不可思议。极乐世界全体都不可思议,样样的都不可思议,我们得认识这个世界。
  李炳南居士:往生分九品,且有邊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礙,如臨終不生障礙,不起顛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圖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未完待续:

8

主题

-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护持正法2013 发表于 2014-6-10 18: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B2::
  智者、藕益、印光等祖师开示:往生毋需圆伏惑业,但需临终自力暂伏烦恼感佛力圆伏惑业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对伏烦恼的定义:“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净空法师对暂伏烦恼的定义: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谈“名字位伏烦恼与观行位圆伏惑业”:
  蕅益大师的修证,据他自己说是“名字即佛”位。不过,从他的实际实行看,恐怕不止于此位。若按通常的理解,修行人当他彻悟以后,必定不会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进地加功用行,历事炼心,降伏烦恼,直至于完全到达“圆伏五住惑”的地位——观行即佛位。
  藕益祖师及《妙宗钞》开示:名字位尚未伏惑,观行位则圆伏惑业。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属下下品。答理观事定相即修 者。心虽不二。事杂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 观忘情。伏惑方发。故别惑初伏名观行位见法界理。深 伏乃名相似位见。分断方得真见法界。今之行者观 日观氷及观瑠璃。虽用法界心境而观。而惑全未伏。 凡情尚浓方得名字见法界日。非观行位。作此判者。 盖约钝根 於日等观。且得定心假想之益。故在名字 也。若利根者法界日显便能圆伏。
  藕益祖师关于散心、定心的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散心念佛境界
  关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称电光定。然成实论卷十一,则谓欲界有确实之禅定,能发出无动智。〔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一、七帖见闻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罗汉释。〕
  藕益祖师关于念佛折服现行烦恼的开示:“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也。”
  藕益祖师:真信切愿与真行持真念佛的对应关系
  持名是正行!!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信愿行成,必得往生!!
   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
  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也。”
  净土十疑论 智者大师关于念佛伏烦恼与往生之间的关系:
  1、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
  2、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又如有人,一生以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藕益祖师开示:“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印光祖师: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
  未完待续:

8

主题

-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护持正法2013 发表于 2014-6-10 21: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
  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净空法师对未到定的定义:
  如果在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连那个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这我们放心,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是什么??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这种定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虽然修定没成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能够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们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们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带业往生。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个二、三十分,这样程度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不至於在这一生把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错过。所以一定要修,要认真的修。
  蕅益大师开示:
  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八十三开示:“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散心念佛境界
  关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称电光定。然成实论卷十一,则谓欲界有确实之禅定,能发出无动智。〔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一、七帖见闻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罗汉释。〕
  未完待续:

8

主题

-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护持正法2013 发表于 2014-6-11 00: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藕益祖师《阿弥陀佛要解》开示: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藕益祖师: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
  印光祖师:念佛往生人临终十念相续自力暂伏烦恼而感通佛力加持圆伏惑业得以往生。
  《妙宗钞》: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下品下生定为名字初心,
  《印祖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下品下生:“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
  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
  ②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
  一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 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 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真信切愿散心念佛亦能往生的原理:
  圭峰禅师开示:‘妄念若起,都不随之,纵有中阴,业不能系。
  印光祖师关于“念佛折服现行烦恼”与“往生关系”的开示: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 一句佛号,不令间断。
  或小声念,或心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
  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
  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
  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
  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未完待续:

8

主题

-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护持正法2013 发表于 2014-6-11 04: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印光祖师:所不生者,由情爱一起,正念即失,断不能生。勿道工夫浅,即工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与佛圣气分相隔故也。至疑工夫浅,戒品未全,不知临终一念之关系甚大。勿道向来做工夫,即向不做工夫之人,临终果能闻善知识开导,及他人助念,已随之念,其左右眷属善巧将护,不使其起情爱及瞋恨心,皆可往生。善导和尚临终正念文,当亦看过,何须致疑。
  ---复章缘净居士书三
  印光祖师:“良以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果能持戒,则贪瞋痴心,不发现行。戒定慧道,彻底圆彰。恒沙功德,无量妙义,不求自得,具现心中。所谓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过。况又加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现生固已心佛不二,临终不生净土,将何生乎。纵令根机陋劣,未能如是。而以严持佛戒之清净身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迨至临终,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带业往生,固已永脱轮回,高超三界。常时亲炙弥陀,自可速证法身。况已业尽情空者哉。其有自诩高明,藐视戒律,及与净土,谓自性清净,有何善恶持犯自他净秽。但任天真,即如如佛。从兹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听其言,则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则卑入九地之下。生为法门之败种,死作泥犁之主人。较彼带业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况上焉者乎。其有欲现生亲得实益,临终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自可不虚所望矣。”
  净界法师:念佛人往生有把握的最低标准,以折服现
  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这个一心不乱,我们解释一下。一心容易,不乱难。
  我们在打佛七的时候,你说,两件事,打得念头死,
  建立弥陀佛。刚开始先建立弥陀佛,先把佛号建起
  来。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把佛号建立起
  来,在心中慢慢地运作,建立一个佛号的力量。但是
  我们心中,原有住在心中有很多妄想。很多人念佛他
  不调伏烦恼,这是错误的。邪正不两立,你不调伏
  它,妄想就调伏你了。所以憨山大师把念佛法门的
  人,他划出一个最低标准,他说念佛人往生有把握的
  最低标准,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现行烦
  恼。我们的烦恼很多,有的烦恼是在种子位,在睡眠
  状态,你有烦恼,不表现出来,那你不要管它,种子
  位的不要管。就是我今天看到某一个人事起烦恼,这
  个时候,把你的法宝现出来,一二三四,数到三四,
  看看你的佛号能不能调伏它。你的佛号没办法调伏
  它,那就麻烦了,这件事就麻烦了。就是说你的心中
  佛号不是最大的力量,有比它更大的力量,那临命终
  就靠不住了。我们不要求断烦恼,但是念佛一定要调
  伏烦恼,折服现行烦恼。你不要断,要断不容易。就
  是说你心中可以有烦恼,但是你必须有调伏它的力
  量。临终的时候你很多妄想现前,但是你佛号现前的
  时候,这些力量都被你压住了,佛号是最大的力量,
  就可以了。不能说没有烦恼,一定有烦恼,但是你佛号
  是最大的力量,强者先牵。如果你心中的佛号它不是
  最大的力量,有其它的烦恼比它大,那这件事情就比
  较麻烦。
  在憨山大师的《念佛法要》说,很多念佛人犯一
  个毛病,他念佛的时候很专注,从佛堂出来的时候打
  妄想的时候也很专注。那到临终的时候,佛只听念,
  妄想只听长,它这两个从来是相安无事的,你念你的
  佛,我打我的妄想,到临终的时候两个同时现前。妄
  想是熟境界,无始劫来熏习所成,佛号是今生所成,
  叫生境界,结果妄想把佛号吃掉了,失败了。你好不
  容易创立的归依境,你相信可以往生,你也发愿一定
  要往生,但临终的时候心随妄转,被妄想牵走了,在
  趋向于所归境的时候,中间被贼抓走了。你对贼太包
  容,你太纵容他了。所以,虽然是带业往生,但是憨
  山大师划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底线,以折服现行烦恼为
  修心之要务,你要折服它。所以这个不乱,你建立一
  个一心的佛号,你这个佛号要不为烦恼所乱,换句话
  说你能够调伏烦恼。所以这个不乱是很重要的,不为
  烦恼所乱,所以你在用功的时候,你不要管说你念多
  少,重点是你能够调伏烦恼,你就有把握了。
  未完待续:

8

主题

-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护持正法2013 发表于 2014-6-11 17: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B4:莲池大师、藕益祖师、印光祖师:真信切愿就是清净心+利他慈悲心+回向往生心。
  莲池大师开示:
  又信即心净。如唯识说。成唯识论云。信者。谓於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何言心净。
  以心胜故。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明亦甚矣。""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此策发信心。最为切要也。
  藕益祖师:为度众生求生净土,非为自身独出生死,方为往生切愿。藕益大师开示原文:《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中说:为度众生求生净土,非为自身独出生死。有此菩提弘愿,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纵令念佛菩萨,与佛菩萨气分不相契合,不能生净土也。
  印祖开示“若自心不净, 不能往生极乐世界”
  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
  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
  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
  方之净土《续编·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
  则》
  印光祖师: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三编·复顾宗况居士书》
  净空法师:真正能往生,也要靠基础,佛念得很好,我真信,真愿,《弟子规》做不到,《感应篇》不能完全相信,这就可能障碍你往生,你在往生最后的时候,会遇到障碍,为什么??你的基础不稳固,你的冤亲债主他看到了,他就有方法来障碍你,让你最后一口气不是阿弥陀佛,是杂念,是妄想,于是,你又去搞轮回了,由此可知,三个根的重要!!三个根是做人是根本,佛经上,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是有标准的,它的标准就是《弟子规》,就是《感应篇》,《十善业》。这三样东西我们真正建立了,做到了,你的根本坚固。临命终时,有善神保佑你,冤亲债主不得其便。他没有机会下手。你平平安安往生极乐世界。
  印光祖师:
  崔母五六年来,日夕系念。临终不起爱恋,密默念佛,竖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数端,便是往生之相,况没后全身已冷,顶门犹热,及至入殓,面貌如生,征于经论,谓顶圣眼天生之说,其往生又何疑焉。
  或曰,每见载籍,毕世修持,定慧力深,宗说兼通,解行相应者,多有生死不了,仍复受生。何崔母以五六年工夫,竟得往生,了生死耶??有何证据,而知其决定往生耶。答曰,子未知了生死有自力佛力之所以也。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净土法门,全仗佛力。仗自力,非见思净尽,无由出离生死。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带业往生。譬如渡海,一由自浮,一由乘舟。到岸虽同,其难易安危,奚啻天渊悬殊也。《观无量寿佛经》示三种净业正因,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十一事,或有一二,加以信愿念佛,悉得往生,况崔母之将及全备者乎。又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令念佛,或至十声,或止数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往生下下品中。况崔母五六年来,日夕系念。临终不起爱恋,密默念佛,竖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数端,便是往生之相,况没后全身已冷,顶门犹热,及至入殓,面貌如生,征于经论,谓顶圣眼天生之说,其往生又何疑焉。
  净空法师:你看第一个「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说这里头有没有《弟子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这属于因果报应,落实在《感应篇》;下面一句「修十善业」。我们的提倡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先学《弟子规》,再学《感应篇》,然后学十善业,这个顺序是佛排的,不是我们捏造的。这是什么??这是人间的善男子善女人,他有标准在此地。你就晓得,《弟子规》不能落实,就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弟子规》落实了,善男子善女人的基本条件有了,还要向上提升,还要学《感应篇》、还要学十善业,才是佛门里面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不能不知道。具足善男子善女人的身分、条件才能学佛,你看才能升级,「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才能受三皈。所以如果没有《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受持三皈叫名字三皈。什么叫名字三皈??有名无实,这要知道。
  佛陀曾开示说:破戒者,阿弥陀佛等十方诸佛不护念。
  佛经云:如是人者一切十方无量诸佛所不护念。虽名比丘不在僧数。何以故。入魔界故。持禁戒者即佛弟子。毁禁戒者即魔弟子。又持戒者即出世道。破禁戒者即入世道。我都不听毁戒之人,受人信施如葶苈子。何以故。是人远离如来法故。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十一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印光祖师:不具足净念或清净心的信愿,不是真信切愿。
   印祖开示什么叫净念??净念是否就是成片??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复幻修大师书》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
  《印祖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下品下生:“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
  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印光祖师《临终三大要》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 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藕益祖师: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宁成念佛三昧??多缠障垢,净土岂生??夫如海无涯,岂不广大??保任解脱,岂不简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恶防非;专精律学者,方能决定往生。
  南师在《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中,有如下开示:
  我再读一次,「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心要深,要厚道,包容,善心,那么深,菩萨成立佛土的时候,更具足一切功德的众生才能往生佛国啊!!你们修药师和净土法门的要特别注意了,不要以为光叫几声佛名就可以往生的,你念佛要像父母忆子女那样的念。这只是修的功而已,你还要有「具足功德」的德。《净土经》上告诉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阿鞞跋致,就是八地以上不退转的菩萨,那已经深心具足一切功德,岂有不往生之理,这就是它的秘密。所以凡夫众生,以贪求妄想之念,要想往生佛国,是何其狂妄而愚痴啊!!
潇洒之中带点娘 该用户已被删除
潇洒之中带点娘 发表于 2014-6-11 23: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得了吧,别贴了,搞得跟传销一样,这个说,那个说,他们说的就是对的呀??都得听他的呀??他不吃饭不拉屎呀,你怎么知道他们不是在瞎扯蛋??你怎么知道他们空虚时不撸一管呀??

8

主题

-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护持正法2013 发表于 2014-6-12 03: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B6::《净土圣贤录》对“强调信愿佛力安心者”的提醒: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
  在《净土圣贤录》上记载了袁宏道往生后以方便神力,将其弟袁中道摄到极乐世界对他进行开示如下:
  袁宏道又说:“我没有想到极乐世界快乐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前生时能够严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体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如果是只有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了,这种状况我所亲见到的有很多。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着色身仍然强健,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方便善巧、怜悯一切众生,不久之后当再相见。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则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其他一同学法的学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够往生此极乐国土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