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明朝--经济篇

[复制链接]

3

主题

-3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
 楼主| 上元灯夜游金陵 发表于 2014-6-18 21: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1.明朝的外交关系“明朝时期,中亚地区主要有撒马尔罕、哈烈等国家。明朝在政治上积极发展与中亚各国的关系,采取以德睦邻的外交方针,增进了解与信任,发展友谊;并积极调解邻国之间的冲突,赢得了中亚国家的友谊。在经济上采取互通有无、厚往薄来的方针,发展官方贸易,鼓励商人来往,扩大了中西文化交流;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明朝在中亚国家的影响。”47
  “自洪武到万历年间,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明朝与中亚国家的官方关系与民间交往均很密切,使节和商人往来不断,有明朝对外关系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在中国受到很好照顾,一些中亚商人和官员甚至主动提出要求在中国定居并为明朝服务,均获明朝批准,并予以安置。”47
  据统计,仅在永乐年间,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300余次,平均每年10余次,盛况空前。而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每次来华使团都是国王带队,且不像现今的国家元首外出访问只停留两三天就回国,数百位使团成员往往住上一两个月。其中居然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而他们竟是如此地钦慕中国,在遗嘱中竟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此。明政府则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厚葬了他们——贵为一国之君,不愿死后回故土,却要埋葬于异国他乡之中国,可见当时明朝非凡的吸引力。
  2.郑和下西洋的成就明代初期,由于励精图治,农业经济恢复,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矿治、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手术的进步,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以及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移民的增加,所有这一切,都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条件。明初这种强盛的国势、发达的贸易,本身具有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海外的贸易和来往的要求。于是,明成祖朱棣决定组织强大的船队,前往“西洋”诸国。
  1405年郑和船队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只“宝船”,船长150余米,可容千余人。据《明史》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所率部众有27000多人,最大的长44丈、宽18丈的旗舰就有62艘,需要数百人一齐动手才能摆动锚与舵。上世纪50年代在明代宝船皓遗址处出土的11米长的木杆,经鉴定不是桅杆而是舵杆,其连接的舵叶高度给6米,即有现今两层楼高。规模之大,史所未有。郑和航行前后达28年,七次所经国家有30多个。每次回航都带回大量外国使节和贸易品,加深了中国和所到各地的文化和贸易交流,对东南亚地区的开发,贡献尤大。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结合过洋牵星手术,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手术。没有现代航海科技工具的协助,如此庞大队伍穿越印度洋,航行数万公里到达非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而哥伦布、麦哲伦等开启西方所谓大航海、大发现时代,不但时间比郑和晚数十年,船队的规模也相差巨大。他们几次航行,人数在100人左右,船只数艘,吨位最大的仅120吨。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
  郑和下西洋船队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编成,是当时世界上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郑和船队曾几次遭遇战争危险,但凭借冷静指挥,沉着应战,一一化解,并帮助当地人打击海盗和解决纷争,受到尊敬。当时的中国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而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
岁寒心2012 该用户已被删除
岁寒心2012 发表于 2014-6-18 22: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眀朝是一个受后人尊敬的年代
我要出去 该用户已被删除
我要出去 发表于 2014-6-19 00: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强大的明朝,和清朝,算不算撅起??
  撅起的这么高,为何还被人家干爬下呢??

1

主题

-1

回帖

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7
jmd2012 发表于 2014-6-19 04: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柳晴

3

主题

-3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
 楼主| 上元灯夜游金陵 发表于 2014-6-19 08: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明代的税收与财政人们常认为明朝税收繁重,甚至导致农民奋起反抗。但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对这些进行了驳斥。事实上,明朝的税收和财政收入一直很低甚至在下降。税收的减少,跟明朝的政丨府机构精减和无能有关,主要是因为政丨府试图增税时遭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大。
  1.农业税农民税在洪武初原先有三至四斗,后来民田税收减为每亩一斗米,约18.9斤。官田为一至三斗多一点。明初,“田赋收入达到3227万8900石。”57p055到明成祖以后,“每年的计划收入一直保持在2700万石左右。”57p56“1600年以前,基本税额为粮食2600万石。”57p226万历初期农业税收是2217万两。57
  “按照这些数据计算,明初的时候税率为3.16%,明代晚期平均税率约1.97%,可见无论是明代初期,还是明代晚期,平均的农业税率都低于1/30,而明代晚期甚至低于1/50。”
  “自从明初洪武年间根据宋元以来的征赋情况制定了所谓的赋税原额以来,虽然明代经过一二百年的社会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土地不断开垦,但是政丨府所能赖以征收的赋役的‘原额’,却基本上是不动的,其实际征收量不但不能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垦的实际情况而增长,反倒是有所下降的。”58
  这说明,越到后期平均每人的赋税压力越小。
  明代粮食税大多是折合成银子上交,而缴税前后粮价的差异和南北粮价差异使政丨府的收入减少,而商人则从其中获利。晚明时期逃税、漏税情况非常严重,“在16世纪后期,即使完纳税收任务的80%也被认为是很大的成绩。1570年,仅未收之税银总额就超过200万两。当然,由于对小户的税收减免,可能降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是这样的办法在16世纪是很不切合实际的。”57p192
  2.商业税明朝的商税原先是30取一,即3.3%,后来皇帝与内阁考虑减轻国用以减少百姓负担,万历时降到了1.5%。小商小贩年营业额在40两白银以下的免税。从总体上看,万历早期的一些数据在整个明代比较有代表性:“商业税收入包括盐税250万两,茶税10余万两、市舶税4万两、通过税60万两、营业税20万两,总额不过340万两”,最多时是480万两。29
  “虽然许多学者批评明朝税收过重,但是他们主要是从道德层面进行批评。他们主要关心的是揭露征收者的贪婪和民众的艰辛,而不是去探讨税收制度本身所固有的问题。他们的描述给人们造成这样的印象,那就是主要的问题都是税收过重造成的,而实际上这些困难的产生更可能是税收过低造成的。应该指出,杂色岁入的378万两白银如果按照16世纪晚期1亿5千万人口平摊,则平均每人只有17文铜钱。”57p341
  “在帝国早期,有400多个税课司局,但到了17世纪早期仅存112个。其余的因无利可图而被关闭。1568年,户部报告某个税课司巡拦每年俸粮工食费不下400余两,而其征收折钞银仅为110两。”57p306
  税务部门所征收的银子竟不够收税人员伙食用。
  同政丨府的税收相比,明代商人的收入则“高”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宋应星《野议·盐政论》中记载:“万历盛时,资本在广凌不啻三千万两,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两,只以百万输帑。”
  “1542年,根据官方的报告,在四川课税的茶叶数量超过500万斤,还不包括政丨府茶园生产的茶叶。然而在1578年,省级官员征收的茶叶收入总共还不超过2万两……16世纪中期,四川巡抚也承认广泛存在私贩茶叶现象。
  其他省份的茶课名存实亡。绝大部分地区仍然沿用宝钞来评估地方税额,当16世纪折成白银时,税额减少到了可笑的地步:云南17两,浙江约为6两。当时的一位学者对此作了如下的概述:‘内地茶户不知官茶、私茶之说久矣。天下之言生财者,亦罔闻知’。”57p338
  正税如此之低,而偷税漏税现象也是相当普遍。
  崇祯时期的西方传教士曾德昭记载:“在海关……有更多的方便。没有堆放、过磅和检查货物的房间,也不需从船上取出货物,只察看一下并根据商人的簿册,征收一笔适当的税。若旅客不是商人,即使他一人带着奴仆,载运五、六口箱子以及许多其他物品,他从一地赴另一地时,一般都把东西留在船上,并不打开检查,更不付税。这对欧洲的海关和税务所是一个好榜样,欧洲的穷旅客遭到凶狠野蛮的劫掠搜夺,随身携带的所有东西还抵不上向他索取的税。”22p14这说明当时明朝的税收比同期欧洲的要低得多。
  而郑芝龙集团“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来往,每舶例入二千金,岁入以千万计,以此富敌国”。郑氏家族下面其他成员都富可敌国,如户官郑泰“守金门,资以百万计”“富至千万”“少者百万”。27
  “明代后期有所谓的‘三饷’加派,可以算是封建社会晚期最臭名昭著的田赋加收了,但心平气和的分析,三饷所加,不过每亩‘九厘’银,按明末的粮价折算,尚不足十斤稻谷,这在明末的亩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但是无论是明人、清人、或是今人,好象都认为明代的灭亡,三饷加派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当国家发生战争时,适量的增加赋税并非全无道理。”58
  无论和同时期的西方比,还是和日本比,明朝时期的赋税尤其是崇祯时期的赋税和所谓横征暴敛没有半点关系。
  3.低税收的原因有人分析明朝低税收原因时认为:这是朱元璋的个人的原因及重农、保守的儒家观念,即意识形态的问题。实际上这种分析是没有多大道理的,首先过分夸大了朱元璋个人在明朝几百丨年历史中的作用;其次又无视明朝中后期工商业的巨大发展这一基本事实。
  “如果一个中国的朝代,对工商业征收的赋税很重,政丨府对私人经济的发展控制的很严密,干预的很厉害,这会被作为中国重农抑商的证据而提出来,说是政丨府的严厉管制,政丨府施加的沉重税收严重抑制了工商业顺利发展;如果一个朝代对工商业征收的税收很轻,轻到甚至可以忽略的地步,政丨府对私人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无力控制无力干预,那么这同样可以被作为中国传统重农抑商的证据而提出来,说是政丨府既然主要从农业中征收赋税,这表明国家对商业根本不重视,根本轻视,政丨府对私人工商业不加以管理控制,则说明政丨府不扶持工商业的发展,这是反商业思想导致的结果。
  相反的事实支持相同的结论,尽管这看起来很荒谬,但却是中国历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种最真实的现象。”d
  明朝的税收数量基本上是在建丨国初期就确定,以后基本不变,或者逐渐减少。“1393年,田赋收入达到3227万8丨900石,洪武皇帝对此很满意,宣布北方各省新垦田地永不起科。自此各地定额税收作为不成文的法律固定下来,后来也偶尔进行过小的调整,但基本定额从来没有被摈弃。”57p055
  “有些县份的税粮比较高,这就更不可能如数进入仓库。在一般情况下,收税达到一定的税额,例如某县已征收了税额的60%,则再催征其余的40%极端困难。即使富裕的地主也会仿效贫穷的自耕农拒不纳粮。他们根据多年经验,知道一个县官无法长期和成百成千以拖拉方式拒不纳粮的户主抗衡。旧税未清常常是新税之累,所以官方只好用种种名义把未收的部分减免,其后果就等于鼓励拖欠而拒不纳税。县官对欠税的户主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拘押一些人在官衙前拷打,以为其他欠税者戒。然而这些欠税人也另有对付的办法,他们可以贿赂衙役,雇佣一批乞丐代他们挨打,称为‘倩人代杖’。南直隶苏州府向称鱼米之乡,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地区。申时行生长于苏州吴县,对这些情况已司空见惯。张居正自然也深知此中积弊,所以他给别人的一封信说苏州以赖粮著名,‘其乡人最无赖’,此地可称‘鬼国’。”
  政丨府试图增税时的阻力来自两个方面,分别是代表商人利益的文官集团对皇帝施加的压力和基层特别是商人阶层的抵抗阻挠。

3

主题

-3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
 楼主| 上元灯夜游金陵 发表于 2014-6-19 10: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隆生说:“17世纪中叶是一个全球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几乎整个旧世界和新世界的部分地区都发生动荡和**。例如16丨48-1653年法国投石党运动;16丨42-1660英国发生的大反叛;16丨33、1634、16丨37、1645、16丨48年发生在莫斯科的**;16丨28-1644年中国的农民**;16丨24、16丨47、16丨64发生在墨西哥的**。”
  “17世纪中叶,普遍发生的全球性危机,除了每个事丨件背后的地区性原因外,一定存在一个共通的因素。……17世纪中叶的气候异常,导致农作物减少变成了一场大灾难,发生饥荒、瘟疫和政治与社会的动荡不安。”
  “Romano考察欧洲的国际贸易、工业、农业,发现如下的三项重要结论,……大概在1600年以后,欧洲的农业发展停滞,在失去农业部门的支持,商业和工业部门在162丨0年以后也失去成长动力;162丨0年以后的17世纪,除荷兰外,整个欧洲经济处于停滞状态。Romano因此认为162丨0年前后,‘不仅代表一个世纪的断裂,也决定一个新世纪的特性’。”
  “1630年代末期和16丨40年代初,日本北方一连串不寻常的凉夏以及其他地方的旱灾、水灾、减少谷物收成,特别是16丨41-16丨42年的大饥谨,造成许多人畜死于饥饿与疾病。……到16丨4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开始复苏。”56p151-153
  在这场全球性的灾难与危机中,中国的情况最为严重。
  “远东地区也没能逃过全球变冷的冲击。17世纪明朝末年华中地区又冷又干。最后两位皇帝天启和崇祯统治期间出现了最恶劣的气候。在40多年里,历史学家记载了两次‘八年大旱’,即连续八年的严重干旱。在河南,据记载在整整三年里未下过一滴雨。”63
  王家范说:“韩国学者朴根必、李镐澈在我国《古今农业》上发表了题为‘《丙子日记》时代的气候与农业’的论文,指出‘17世纪的东亚通常被称为近代前夜的危机时代,即所谓的寒冷期’,这种灾害性的气象危机。”
  “因有《丙子日记》的发现,在朝鲜境内已经得到确证。我国中央气象局科学研究院编著出版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以及相关论文集刊,也证实1470年至16丨44年为我国旱灾严重的历史时段,其中全国性大范围有旱象的年份为18年。现在看来,由于气象史相关人士搜索的历史资料不全,实际情况远比他们已经调查的要严重得多。”
  “河南商丘人郑廉在清初著有《豫变纪略》一书,因对农民战争期间河南省情熟悉,记载详尽,在明清易代诸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他对河南全省灾害,作了详细的统计年表,阅后触目惊心,摘录于下:
  崇祯3年 旱。
  4年 旱。
  5年 大旱。
  6年 郑州大水,黄河冰坚如石。
  7年 夏旱蝗。
  8年 夏旱蝗,怀庆黄河冰。
  9年 夏旱蝗,秋开封商丘大水。
  10年 夏大蝗,闰四月山西大雪。
  11年 大旱蝗,赤地千里。
  12年 大旱蝗,沁水竭。
  13年 大旱蝗,上蔡地裂,洛阳地震,斗米千钱,人相食。
  14年 二月起大饥疫,夏大蝗,飞蝗食小麦如割。
  15年 怀庆地震,九月开封黄河决。”6丨4
  气温最为寒冷的时期肆虐了20余年。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导致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粮食产量骤然下降,如此长时间和高密度的灾害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极度削弱了明朝的国力。
  万历、崇祯年间,旱灾也变得越来越频繁。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在山西爆发,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城被轻易攻占。
  从上可知,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困难。明朝极低的税收所造成的社会治理能力低下,罕见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饥荒、瘟疫,以及政丨府无力赈灾和发饷导致频繁的农民起义和兵变,给明朝带来的是沉重的、甚至是毁灭性打击的后果。

3

主题

-3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
 楼主| 上元灯夜游金陵 发表于 2014-6-19 11: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明末遇上几十年天灾,连旱涝保收的关中都遭灾,朝廷无余粮再赈济,西北造反。
  本来还可以支持,京城鼠疫,20W京军亡。李自成杀入北京,吴三桂降。屁清根本就打不赢大明。
  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那个年代土地出产有限,几年灾几年荒可以,几十年灾,就真的不行。天亡大明,非屁清之功。
  就像吃饼,吃5个饼,你说饱了。不是第五个饼让你吃饱了。屁清捡了便宜。
  干不过??屁清连山海关都拿不下,关宁铁骑都干不过,还干不过。入关前,屁清除了萨尔浒,就没有哪场仗是正面打赢的。
90分的铁道部 该用户已被删除
90分的铁道部 发表于 2014-6-19 13: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要是满鞑,你讲这些话可以理解。你要是汉人,那你就如同台湾人一样,被日本人殖民出快感来了。

1

主题

-1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东方不等于中国 发表于 2014-6-19 17: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时期的中国政府,到底颁布了什么政策,禁止本国技手术外传????有何历史资料可以为证????恐怕是别国认为不够他们因引进吧????
sanpighost 该用户已被删除
sanpighost 发表于 2014-6-19 18: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视角挺有趣,楼主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