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炎陵客家风情

[复制链接]

80

主题

-8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康龙08 发表于 2014-7-17 03: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各姓族谱记述,湖南省炎陵县客家人可追溯到公元466年,他们大都是从广东梅县、兴宁、五华、翁源、乳源或从福建的汀州、上杭、连城、武平等地迁入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县内东南片。炎陵客家人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客家语言、风俗和客家精神。     
炎陵客家语言有东南片之分,东片客家话保留全浊声母V和半元音J,有卷舌音,无撮口呼,南片客家话以上四个特点刚好与东片相反。东片读“缺”如[Kiε??3]西南片作[tiε??3]南片读“六”如[lu??3],东南片作[liou??3]西片读“鸡”如[kai],东南片作[kai35]。有些地方的客家话声韵似客家,调值象本地,人称“半山谣”。客家话与本地话经数百年交融,除语音仍维持各自的系统外,词汇和语法已大致趋同。炎陵客家人在谋求生存的“入乡随俗”的环境中,某些方面已适应当地习俗,但仍保留着自己的一些习俗,主要有女不缠足、重教育、不畏强暴、重情厚义、崇敬先人、多神信仰等。炎陵客家人经过历代长期艰苦奋斗使民族性格得到考验和磨练,使客家人自始至终带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民族节操,他们崇尚忠义,反抗压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爱国爱乡,注重武手术的澶然自傲之气,使他们成为“民族心理发展中的一群勇者”。团结与革新,开拓与进取,是炎陵客家精神的核心。

6339

主题

-6339

回帖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野猫哥哥 发表于 2014-7-17 04: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陵县在保护客家文化方面表现突出,县政府经常召开客家山歌研讨会,会议围绕全国收录客家山歌最多的民间音乐作品集《炎陵飞歌》进行座谈研讨,并就如何保护、弘扬客家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献计献策。近年来,炎陵县已采取多种手段对包括客家山歌在内的民族民俗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积极的保护、发掘,对于老区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2006年,“炎帝陵祭典”和“炎陵三人龙”分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炎陵县排演的《客家人喜欢唱山歌》在“泛珠三角优秀客家山歌邀请赛”中荣膺金奖。         
炎帝陵祭典和客家山歌、瑶族歌舞、畲族龙狮、龙灯花灯等民族民间艺手术是炎陵县富有浓郁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炎陵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开发一直予以高度重视:编辑了《炎陵县民间故事歌谣谚语集成》;建设了龙渣瑶族文化中心、十都洋歧畲族文化村、神农谷客家风情度假村等民族民俗文化基地;踏青节、起春节、斗牛节、盘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和长鼓舞、红旗舞、钩镰舞、打稻舞、竹竿舞、高脚马、卜筒、鹿鹰、木叶、桐琴、钱花、竹马、根雕、青头狮、彩莲船、故事台等民族民间传统艺手术形式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和迷人魅力;在湘山公园开辟了“炎陵风情园”,以民间艺手术形式展现炎陵多彩民情;沔渡镇、十都镇龙狮、龙灯艺手术声名远播,分别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龙狮艺手术之乡”和“龙灯艺手术之乡”称号,沔渡镇已连续两年举办客家民俗文化节;全县各乡村组建龙狮队、卜筒队、秧歌队、花灯队、木兰队、神农锣鼓队、民乐团等民间艺手术团队220多个,其中龙狮队就有50多支。

80

主题

-8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康龙08 发表于 2014-7-17 06: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此同时,炎陵县积极开展民族民俗文化、文物的普查和征集工作,加大了抢救保护力度:一是注重挖掘、保护古墓葬和地下文物,出土了一大批民间珍贵文物。特别是鹅坡上龙山文化遗址、洣山坡文化遗址等原始社会遗存为研究炎帝文化(尤其是炎帝部落的所处时代、活动区域、社会概貌)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例证;在炎陵出土的“西周铜铙”(现藏湖南省博物馆)对于研究商周时期的南方土著青铜文化和器乐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二是努力做好民间文化载体,如古建筑(民居、宗祠、书院等)、民俗文物等的维护、征集工作。近几年,炎陵县多方筹措资金,对湘山古塔、洣泉书院、水口叶家祠、水口朱家祠、水口桥头江家等古建筑进行了维修,收集了陶纺轮、陶线、陶钵、瓷钵、铁犁头、汉魏坛、晋四系罐、宋代铜镜等一大批民俗文物。三是对炎帝陵和神农谷(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酃峰(神农峰)、炎陵故道(即“御祭道”)等炎帝文化遗迹、景观进行科学规划和开发,并借助炎帝陵公祭、炎帝圣火采集传递、炎帝文化论坛、炎帝文化节、原生态文化(如农耕、弓矢)展示、炎帝文艺展演等活动,不断扩大炎帝陵和炎帝文化的影响。四是开展民间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多方投资加大红色文化阵地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做好红色文化的规划和宣传。完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标语遗址——江家试馆和何孟雄(中国[非法关键词已被屏蔽]创始人之一)故居、沔渡张家祠(毛泽东、朱德首次会面旧址)等革命纪念地的维修工程。发动全县党员为保护和维修红色文化旧址踊跃捐资。全国第一家红军标语博物馆正在建设之中。         
为赋予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以现代气息和盎然生机,炎陵县注重培育民间文化人才并积极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对诸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形式进行了适应社会时代变化和群众审美需求的创新发展。例如对龙狮制作工艺和表演套路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具艺手术性、观赏性。对根雕艺手术积极进行创新,大力发展根雕产业,根雕产品畅销港澳台、海内外。客家山歌、龙灯、瑶族歌舞等民间艺手术形式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创新和推广,在县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了民俗界和艺手术界的广泛瞩目
赣大侠999 该用户已被删除
赣大侠999 发表于 2014-7-17 07:20:48 | 显示全部楼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