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卓信艺手手术家·符浩

[复制链接]

13

主题

-13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啰啰唆唆 发表于 2014-12-25 04: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法这种艺手术,因为和语言联系在一起,便生出了无数的意味,无数的念想。但一旦成为艺手术,它就有自己的系统与法度,理解和掌握这门艺手术,一个是养,一个是悟,养和悟之间,也有不少的意外。
符浩的书法,对他自己是一种意外,对热闹的陕西书坛,也是一种意外。他这个不事张扬的低调的书者,以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状态,闯了进来。他的书法是和一堆古人所联系的,但在一堆面目相同者的书作前,显示了一种独特。意外与独特,让他进入了书坛。虽然已是小有名声,虽然在依然低调之中守护着自己的一方天地,他是在这种孤独与寂寞里得到了一种充裕与收获。

介乎于碑帖之间,介乎于明清与唐人之间,介乎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也介乎在魏晋与个性的联络之间。符浩的书法存在在这种“介乎”,应了《周易》里的“谦”卦,
符浩是聪明的,他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语言,寻找着自己的线条,自己的结体。不断地和古人在碰撞,和现代人在碰撞,也和自己碰撞。碰撞出的是一种感觉,似帖非碑,传统在里面生长着,符浩自己也在生长着。符浩的书法,基本定位在碑与帖的结合里,碑味要比帖味重,但又以这种碑的笔法去写行草,这条路从前人讲,于右任是走出来了,但很多人都在半道上就歇住了脚。符浩依然在跋涉着。当代书坛,南北书风的差异已经不大,但从细腻的帖学一路的感觉上,北方的书家还是逊于南方的书家,但在碑学的书风中,北人却胜于南人,这或许是地理气候与历史渊源的缘故吧。符浩的书法中也能读到一些细腻的表现形式,但他还是骨子里透出的是一种刚韧,一种质感的力度。否则,在连续第九、第十两届国展上他都能入展,完全以自己的技手术情感的密切结合的扎实实力完成的。
司空图在《诗赋》中说:“知非诗诗,未为奇奇,研昏炼爽,戛魄凄肌。神而不知,知而难状。挥之八垠,卷之万象。”这里说的是诗,我看的却是符浩,把一种执着的精神贯穿进来,把不同的传统调动到自己的风格之中,也许并不完美,但它存在着,存在证实着一种个性的存在,这也是一种聪慧。
认识符浩十年,十年都在变,似乎并不稳定,但一种统一的风格是一致的。一个人所有的变化,都蕴藏在自己一体,有的人不会发掘,有的人在发掘中把自己给放大了,符浩是一个在精神上放大的人,但他有很内敛,很低调。符浩能守能变,一任性情,倔强守拙,见朴知性。符浩最大的没有变的,是身上的朴素,这是他的本色,是他原始的精神。虽然他从传统中汲取了很多,不断地在变化着自己的形式,从书写大字到蝇头小楷,从篆籀八分到行草创作,他守的是一个自己。

书法十年,我和符浩都成了“书法人”,既是职业亦是业余,既在其内又在其外。在这里我不想称为“书法家”,书法在我们心里太神圣了,以至于把这个“家”字放在我们身上有些奢侈!
十年,书法就像种子一样扎根在了心头。这个时代给我们这一批人打开了一个书法的空间,也打开了一个精神世界无限被放大的空间,这是在建国的前三十年间所无法想象的。由一种爱好,甚至是父母要求的一种训练,成为了以此为职业和身份,以此成为可以混社会的手段。活人难,难活人,书法却让人活着容易,深入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对于现实的超脱,没有追求,昏昏碌碌,小日子也许会过得非常的滋润,打打牌,写写字,聊聊天,喝喝酒。有一批写字的人就这样地堕落下去了。自省者是在不断地打磨,打磨成一个尖锐的方石,还是打磨成一个柔滑的圆石?这是我的比喻。
符浩在坚持地追求着,书法于他是一个不断开垦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开拓的外延。无论从传统的吸收,还是对当代的吸收,他都在敏锐地把握,敏锐地渴求。但他又是能够把热情放在自己理性的控制之中,把传统与技手术和情感与性情自然地结合,把对自我的表达放在一种自己可控的范围之中。他在寻找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不是精雕细琢、完美雅致的,它带着那种草根对于文化的理解,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传统的虔诚。“精神郁勃,莫可制抑。”力量感与情绪性都灌注于作品之中,这是符浩的长处。

2004年5月,在沣峪口,我认识了符浩。我们都成为了当代“书法运动”的一个分子,无论在宝鸡还是铜川,无论在西安还是西府,无论在北京还是陕西,同道与兄弟之情使我们不论隔了多远,都在精神的感召中呼应,都在这种跋涉中互相慰藉。
2007年,一次偶然,符浩和唐永平两人路经铜川,我们在铜川市一中的宿舍里彻夜长谈,第二天三人又同上了药王山,一同观赏了《姚伯多兄弟造像碑》和其他北魏碑刻。符浩的感悟力很强,他惊叹北魏的书法,在对原碑的仔细观察中啧啧称叹。
倏忽已经七年……
在北京寂寞的书斋里,我想如果符浩来到北京,最好是金秋的十月,满山红叶,我将邀请他上香山,虽没有书法的胜迹,但菊香书屋那是一定要去的,上了山顶,在一片片红叶之中,去体验这人生的一瞬,就宛同七年前的药王山。
苍颉鸟迹既茫昧,
字体变化如浮云。
陈仓石鼓又已讹,
大小二篆生八分……在这里我不想称为“书法家”,书法在我们心里太神圣了,以至于把这个“家”字放在我们身上有些奢侈!

6339

主题

-6339

回帖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野猫哥哥 发表于 2014-12-25 07:07:02 | 显示全部楼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