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真实宋江起义很小两年被剿没和高俅交手灭在方腊后

[复制链接]

5

主题

-5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八份 发表于 2014-12-26 17: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真实宋江:起义很小两年被剿 没有和高俅交过手
2014年05月27日 08:35
来源:河南商报 作者:程国昌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78人参与 5评论
核心提示:孔德雨曾统计过与宋江正面打过仗的宋朝官员,只有4个人,并不包含高俅。
本文摘自:《河南商报》2014年05月26日A10版,作者:程国昌,原题为:《真实宋江:才能过人的农民领袖》
一部《水浒传》,不仅“捧红”了梁山泊,还让以宋江为首的一百单八将,家喻户晓。
在施耐庵笔下,宋江原本只是一个小“公务员”,后成为“梁山好汉”首领,替天行道。宋朝当局剿灭不了,不得不采取招安措施平息叛乱。
宋江,字公明,梁山一百单八将之首。
江湖人称“及时雨”、“呼保义”。
形象: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垂珠,明皎皎双睛点漆。…… 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
举旗造反
反抗朝廷“重税” 做起农民首领
如果不是因为《水浒传》,宋江的名气不可能大到家喻户晓的地步。
在宋朝上百次的农民起义中,宋江所领导的这一支无论是规模,还是对宋朝当局的打击,都非常小。梁山水浒文化研究相关人士孔德雨研究了“水浒”文化多年。他也认为,宋江确实举行过起义,导火索是宋朝当局设置了“西城括田所”,解决朝廷财政困难。
所谓的“括田所”,就是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并且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
梁山泊周围的贫苦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长期积压的不满终于爆发了。
到宋徽宗宣和元年,这支农民队伍正式宣告起义,宋江就是其中一个农民首领。
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可以证实,宋江是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该村还有人坚称见过《宋氏宗谱》上记载,宋江之父宋太公精通医手术,经常向乡人施舍药剂。不过,在史料上没有相关记载。
“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兵数万无敢抗者”
不过,根据史料记载,宋江领导的这次农民起义,规模只有“三十六人”。孔德雨认为,官方记载的“三十六人,可能也是三十六个农民头领,还有其他追随者”。不过,与同时期的方腊起义相比,规模要小得多。
最初,这支农民军的活动区域的确是在梁山泊。不过由于真实的梁山并不像《水浒传》中描写的那样在水中央,而是在湖泊最北端的边缘位置。湖面只要稍有萎缩,梁山山体便会脱离水面。如果梁山周围没有湖水作为屏障,便无险可守,作为根据地的条件也就随之丧失。
资料显示,北宋宣和年初,梁山泊已经出现了萎缩现象,山寨屏障时有时无,难以抵抗官兵攻打,于是宋江不得不放弃梁山根据地。
《宋史·侯蒙传》就提到了宋江离开梁山后的活动:“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兵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三败高俅”
宋江没有与高俅正面“交过手”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在宋江的带领下,“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在史学家看来,这对宋江的能力过于夸大。孔德雨曾统计过与宋江正面打过仗的宋朝官员,只有4个人,并不包含高俅。
第一个是武功大夫折可存。折可存的墓志铭上记载,其在镇压了方腊反叛之后,奉命捕获宋江。
第二个是沂州知府蒋圆。根据记载,他在山东做知府时,正赶上宋江起义。蒋圆以重兵把守交通要道,宋江无法前进,便要求在此“借路通过”。蒋圆假装答应,意在拖延时间,暗中派人秘密侦察,发现宋江的队伍已经没有粮食可吃,趁机发起猛攻,宋江大败。
第三个是王师心,当时的职位是海州沭阳县尉,曾与宋江激战。
最后一个就是海州知州张叔夜。在元朝人编纂的《宋史》中记载,是张叔夜打败了宋江。这时候,距离宋江举起反旗只有两年多的时间。
历史争议
宋江的结局并无定论
宋江在《水浒传》中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就是,虽然反对官府,但并不反“天子”,他起义最终也是为了“做官”。因此毛主席也曾评价宋江“是个投降派”。
按照正史的记载,宋江投降后也的确被招安了,并且成为征讨方腊的马前卒。
不过到了明清之后,关于宋江是否攻打方腊有了争议。尤其是到了现代,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中写道:折可存是在征方腊胜利后才逮住宋江的。
在海州城南有一座小山,像一只白虎蹲伏在那里,人们叫它白虎山。白虎山北有座坟墓,人称“好汉茔”。海州人代代相传:“宋江并没有投降,他同其他35名梁山好汉,一起被张叔夜杀害了,埋在这座坟墓里。”当地还有一首诗:“白壁虎山阴,坟冢草木青。问是谁家墓?梁山好汉茔。”
传说
“宁愿住牛棚,别垫忠心坑”
至今,在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还有许多关于宋江的传说。其中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作“忠心坑”的大坑,就与宋江有关。
据传,宋江起义后,晁盖派人将宋太公请走后,一把火烧了宋宅。年长日久,宋家村经历过多次黄河决口,周围土地皆被黄土淤没达4米以上。唯独宋江故宅留下了一个心形大坑数百年来淹没不得。
传说,附近村民想将坑填平,然而每一次,总是垫土之人喘息未定,便一命呜呼。如此数次,水堡村便有了传世的歌谣:“宁愿住牛棚,别垫忠心坑。”问是谁家墓?

23

主题

-23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书记党员直选 发表于 2014-12-26 19: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料记载,宋江领导的这次农民起义,规模只有“三十六人”。孔德雨认为,官方记载的“三十六人,可能也是三十六个农民头领,还有其他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