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华表与信访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中国地沟油 发表于 2014-12-27 03: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表与信访
华表亦称桓表、表木或诽谤之木,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
相传尧时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远古的华表皆为木制,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石柱作华表,华表的作用已经消失了,成为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等前的大柱。华表通常由汉白玉雕成,华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莲花座或须弥座,上面雕刻有龙的图案,蟠龙柱上雕刻一只蟠龙盘于柱上,并饰有流云纹;上端横插一云板,称为诽谤木;石柱顶上有一承露盘,呈圆形,因此对应天圆地方,上面的蹲兽为传说中的神兽朝天吼,或称为望天犼。
华表一般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和其上的蹲兽组成。华表是一种标志性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华表用于放在宫殿、陵墓外的道路两旁,也称为神道柱,石望柱,表,标,碣。
"肺腑之言"说信访朱元璋赵匡胤都重视
来源: 钱江晚报
早在先秦三代前,信访举报就有了雏形。舜当部落联盟首领时,设置了纳言官,听取百姓的讽谏。夏商周时,民众多以诗歌反映社情民意,政府就专门设置了采诗官,“以采诗献之,以闻于天子”。《诗经》里就有不少这类“讽谏信”,规劝统治者不要太奢侈腐化,举报贪官污吏欺压民众的恶劣行径。
西周时期,朝廷设路鼓和肺石,听取百姓意见。击鼓或击石后,由信访官员直接接受百姓的控告。之所以称肺石,是让百姓将心里话说出来,因此,中国的成语中又多了个“肺腑之言”。
曹魏设“登闻鼓”、晋代置“华表木”,方便百姓申诉。之所以称“华表木”,源于舜最早提出设“诽谤木”,而舜又名“重华”,后人为纪念舜而改称“华表木”。今天浙江上虞还有舜井等遗迹和舜爱民如子的故事留存。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华表,更与信访的源远流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北齐时期,还正式出现了“邀车驾”这种陈情形式,即在皇帝外出时,允许阻拦皇帝的车马申诉。
宋太祖赵匡胤不仅重视信访工作,还常常亲自处理一些重要举报。一次,有人举报魏国大长公主穿衣豪华、生活靡费,赵匡胤接报后便到公主那里核实,不看不知道,一看公主果然生活很铺张,穿着十分豪华。特别是见了公主那件“贴绣铺翠”的上衣后,赵匡胤当即严肃地告诉她:今后不要穿这类翠羽衣饰了,你穿上这件衣服后,皇亲国戚就会跟着仿傚,举国上下就会形成奢靡之风。公主听后接受了批评,将衣服放入柜中再也没有穿过。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重视信访的典型,他把这项工作做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在发布《大诰》、《大诰续编》时,他明确要求,各地如有贪官污吏,城乡居民可将其绑缚赴京,“虽无文引”,关津也要“即时放行,不得阻挡”,“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诏书发布后,江南省常熟县陈寿六等人把贪财害民的官吏顾英绑缚至京面奏,朱元璋了解情况后,当即宣布给他们免除3年杂泛差役的税收优惠,并警告当地官员,谁对他们进行打击报复,一律株连九族。今日之党皇帝中国,也和当初廉政风暴前的香港一样,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正是因为把持行政司法大权的既得利益集团、特殊利益集团已经渗透至全行业全社会的各个角落。要想快刀斩乱麻,来一个休克疗法,由一个强势团体来推动彻底的政改,看上去没有指望。因为贪腐分子盘根错节,无孔不入,已经不是少数人的行为,而是一个社会普遍现象,各行各业都有“潜规则”。如果真的是违法必纠,那中国当务之急就是要花费大量金钱扩建监狱!届时,中国将出现一个人间奇观,在押官员数量要超过一些欧洲小国的国民人口。正因为这样,真正的廉政风暴在中国无法刮起来,因为阻力太大!

6462

主题

-646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月迷蝶 发表于 2014-12-27 07:11:53 | 显示全部楼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