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海潮禅寺

[复制链接]

5

主题

-5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山口耳森 发表于 2014-12-30 20: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了河曲县城,沿黄河公路韩河线(韩家楼——河曲)一直向南就到了旧县镇。海潮禅寺就坐落在路边的山崖下。这个古寺原名叫海潮庵,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相传当时有母子二人来到这里,见山环水绕,地幽而洁,诚为胜景之势,遂辟土建窑一所,并塑观音金像一座。香火日盛。此后三百余年,历经战火、磨难,几起几落,在九代僧人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成为闻名于晋陕蒙三省的知名庙宇。说起海潮禅寺,不能不谈谈旧县镇。这个小镇现在看来是萧条了许多了,但在历史上它曾是一个繁华的县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没有放弃过这里。从郡到州更名多次,直到明洪武二年定为河曲县后直至今日。宋金元时期,这里繁华鼎盛,庙宇、楼台比比皆是,雕梁画栋随处可见。清乾隆二十九年,由于某种原因,河曲县城向北迁移,到今日的新县城。此后,这里便渐渐冷落了下来。现今这里还遗有高大宽厚的城墙,古街小巷,旧式门楼,以及明清时的民居、牌匾等。无一不闪现着昔日的辉煌。据当地老乡说,从前这里的寺庙众多,寺中的柱子竟有两人合围那样大小。后来大多毁于战火或拆掉了。再说海潮禅寺,它的亮眼之处在于,非同于一般的建筑特色和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公路上很远处你就会看到,一座漂亮的灰顶红墙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面黄土山崖下,你说它是楼,它不完全是;你说它不是楼,它又确实是楼。楼加院儿,一层一层地上升,一层比一层大。而在刚进寺门的时候,给你的感觉就像是个“井底”,而你就是那只“蛙”。很小的院落,站不下几个人。抬头仰望时,两侧只能看到回廊。当你上到第二层时,发现这里大了许多,门楼殿宇一个串着一个,不仅有外楼梯,而且有内楼梯,不等你上得楼来,那边的僧人已先你之前到达了请佛或佛经的屋内,坐在椅子上等你了。这时,你就会觉得不能小瞧这座庙宇了。它像一座迷宫一样,有许多你不知道的地方。这里上下十二座庭院,数十楼阁,曲折幽深。随着地势,层层递进,每一层都有让你感到惊讶之处。二层的左边有一个像花园似的院落,从这里可以进入顶层。上顶层的回廊式楼梯是特别的,飞檐相连,逐级升高,很是少见。从这里向外瞭望,可以看到涧河及对面公路还有远处起伏的黄土高坡……二层的东面是塔林。为历代主持的墓地。我们去的时候不开放,只能从三层的院落向下俯视,据说从这里也有下到二层的通道,但是我们没有找到。庙里的僧人告诉我们,每年正月是这里的庙会,整整一个月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附近三省的人们都会来这里赶庙会,上下几层院落都挤得水泄不通。海潮禅寺的文化内涵很深。清代遗留的书法,壁画,雕塑,楹联都是稀世珍品。有清道光年间绘制的十八罗汉救观音的壁画;有历代重修海潮禅寺的碑记及著名方丈行略碑记;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牌匾;还有各种木雕的佛龛和供桌。对懂行的朋友来说,细细地品味观赏,不失为一件非常惬意的事了。让我感到担心的是海潮禅寺的周边环境已不像从前碑文中所描述的样子了。树已经很少,门前涧河的水已基本枯竭,东西两侧沟内的泉水也听不到叮咚的声音,门前公路上拉煤的卡车日夜不停的过往,粉尘煤灰飘飘荡荡地飞向寺庙,真不知这座秀美的禅寺还能在这里坚持多少年??晋西北是贫穷的地方。海潮禅寺在平日里烟火萧条。也不收门票。我不知道僧人们是通过怎样的渠道来养活着自己和禅寺。但见这些僧人却多是大腹便便,庸松懒散。也或许正值寺庙整修之际,门庭内外均不够整洁。我总以为,出家人当以清勤为主,而所看到的却有些背道而驰。想起寺院内一对楹联中所说,“半点尘垢飞不到,一轮明月去还来。”真是不知该作如何之想。尘世之垢,无处不飞,有道是清静无为,大道无痕,一切竟在修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