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不足的改革能“皆大欢喜”,是奇迹或做梦!

[复制链接]

22

主题

-22

回帖

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
纤绳 发表于 2014-12-29 13: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网论坛
不足的改革能“皆大欢喜”,是奇迹或做梦!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
2013年11月12日
11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那么一股子劲不能松——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之二》一文,看了以后,我认为,有两处不严谨。现继续拿出本人正确质疑“共和国脊梁”、“美丽中国的建设者”的颁奖问题、持续质疑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公司“总经理”刘佑锟等人涉入的三一“行贿门”的真相不公开、持续揭批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偏信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公司的伪证而进行的错审的“那么一股子劲”,分别指出:
一、人民日报评论员说:毋庸讳言,与过去皆大欢喜的普惠式改革相比,今天的改革很难让所有人兴奋。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认为:把过去35年的改革描述为“皆大欢喜的普惠式改革”,这很不实际、很不严肃、很不全面。我多次为医院讲授过《精细化管理》、《医院文化》、《管理创新》等课程,11月19日本人还要为云南某人民医院讲授《构建卓越的医院文化》。过去的医院改革,就不是“皆大欢喜的普惠式改革”,在医院和病人之间,医院得到了很多实惠,而很多病人为看病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还要很多病人看不起病;在很多医院里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医院一部分领导、医生欢喜,另一部分职工并不欢喜;有的领导、医生得到了很多实惠,有很多职工所得到的实惠,却是入不敷出。
二、人民日报评论员说:当年我们“摸着石头”搞改革,是因为对一些重大问题还没看清看透,而今天亟待推进的多项改革,我们党对其目标和路径都已明确。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认为:关于改革的问题,中国企业风险管理网、慧聪网2008年1月15日曾转发了本人撰写的《改革和创新的失败常缘于“三方”的错》,2012年7月12日本人在新华网论坛发布了《“摸着石头过河论”永不过时》,2012年7月15日本人在新华网论坛又发布了《我对“摸着石头过河论”的再讲解》。
在《“摸着石头过河论”永不过时》一文中,我写道:
生产力的基本定义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能力。“摸”河里石头的过程,就是人们“认识”河流的过程,“过河”,就是人们征服了挡住人们前行的河流的结果。“摸着石头过河论”,是最形象地讲明了什么是“生产力”。只要有人类存在,生产力就不会过时,“摸着石头过河论”,也就永远不会过时。
在《我对“摸着石头过河论”的再讲解》一文中,我写道:
结合本人2012年6月10日到毛主席寻乌调查纪念馆的参观,以及6月11-14日在重庆成功进行的民意调查,我认为:“摸着石头过河”,与“走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是相通的;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字面上对“摸”与“石头”、“河”的理解,而应该上升到对“认识”与“自然”、“客观”的理解。我们不应把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不尽人意的问题,迁罪于“摸着石头过河”,并否定“摸着石头过河”,如果说改革开放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那是说明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还有没“摸”准、没“摸”到位的不足,“过河”的目标还没有完全达到。
按照人民日报评论员的说法,过去的“摸着石头”搞改革,是有先天不足的问题的,那就是“对一些重大问题还没看清看透”,而“今天亟待推进的多项改革”,已经不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了,“我们党对其目标和路径都已明确”了。这种说法,是对“摸着石头过河论”的片面理解和贬低,是把“摸着石头过河论”与今天、今后的改革思路对立起来的说法。
还有,人民日报评论员先说过去的改革是“皆大欢喜的普惠式改革”,后又说“当年我们‘摸着石头’搞改革,是因为对一些重大问题还没看清看透”,这不是奇迹,就是做梦!
“对一些重大问题还没看清看透”的情况下,我们“摸着石头”搞改革,就达到了“皆大欢喜的普惠式改革”的境界,这不是奇迹吗?
按照人民日报评论员的说法,“摸着石头”搞改革,是有先天不足的;那么,不足的改革,能达到“皆大欢喜”的境界,这不是做梦吗!
在位时号称自己有“独立人格”的、临退位前大呼要“改革”的某人,2011年10月25日在其母校——南开中学演讲时曾讲“中国没有南开不行!”,本人2011年10月29日看到这种说法后,当即撰写了《“中国没有南开不行”一说不严谨》,予以质疑和批驳,并及时向新华社、中央党校、国务院参事室等部门反映;两年后,此人在新出的一本书中,把这句话改为了“中国需要像南开这样的学校”。搞笑的是,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南开大学资讯宣传顾问罗明锜教授、南开中学校长马跃美还大为传颂“中国没有南开不行”。
另有一人在今年多次重要的演讲中,将“引擎”、“摒弃”、“迸发”、“出国旅游人口”、“辗转”分别念为“引敬”、“拼弃”、“并发”、“出口旅游人口”、“碾转”,这也算是对汉语方面的一种“改革”,对于这样的“改革”,本人又都第一时间向新华社、中央党校、国务院参事室等部门反映,指出其不严谨。
与高层领导的讲话一样,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不同于一般人的文章和言论,尤其是在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的时候,人民日报评论员有关改革的文章和言论,一定要严谨、准确,决不能不严谨、以偏概全,否则,就会搅乱人们的思想,给改革带来不利影响。还有,人民日报评论员先说过去的改革是“皆大欢喜的普惠式改革”,后又说“当年我们‘摸着石头’搞改革,是因为对一些重大问题还没看清看透”,这不是奇迹,就是做梦!

126

主题

-126

回帖

1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6
中国小魏格纳 发表于 2014-12-29 18: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改革就是瞎折腾!

126

主题

-126

回帖

1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6
中国小魏格纳 发表于 2014-12-29 22: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37

主题

-37

回帖

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7
螺号 发表于 2014-12-30 03: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对“摸着石头过河”一说的解读有误。所谓“摸着石头过河”,是相对于路径设计而言的。在改革开放之初,改与不改的争论,表现为“姓社姓资”的争论相持不下,为避免这种几乎纯学理式争论延误改革时机,所以邓大人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主张,采取“不争论”,闷头干,让先改革的地方和单位做出样子来吸引全国的策略来推进改革。但这种改革不可能持久,更容易走弯路,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改什么,怎么改,路径如何,先后如何,甚至深度如何,一切全都“跟着感觉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这种改革的局限性就已经暴露出来了,俟后,对改革的理论研究仍然严重不足,一切全凭最高当局“摸石头”的感觉来决定,其结果就是许多问题积重难返,例如医改、住房制度改革、退休养老制度改革,教育改革等等。甚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样大方向根本不用辩论的企业制度改革,也变成了一些人的盛宴和另外许多人的血泪。这一切都是因为缺乏理论准备所致。楼主认为,“摸石头”就是找问题,是一个“认识过程”,但我们知道,认识,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种。很明显,“摸石头”属于感性层面,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总体性、前瞻性的把握。所谓“理论准备”,其作业应该是理论家的事情,决策层的能力表现为通过科学、系统的决策过程,采用最好——也可以说是“最不坏”的理论框架,制定出比较适合的政策和路径,以期引导国家往最优路线走。目前的“理论从领袖出”的基本态势是一种根本过时的态势。领袖人物不一定是理论家,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就别为难他们啦——这是题外话。

2

主题

-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lkqhxjp6 发表于 2014-12-30 07: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78

主题

-7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周期率会发作 发表于 2014-12-30 12: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牛皮吹尽,吹到极点,经济文章也做尽,好话说尽——最后,政治上永远不动摇!永远奴役体制政治架构!

2

主题

-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lkqhxjp6 发表于 2014-12-30 16: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78

主题

-7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周期率会发作 发表于 2014-12-30 21: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夫智商低,只记得一个简单的常识:动物常识,普世皆准:民不选官,官不为民;官由民选,才肯为民。提拔之官,害民之源;服务于民,皆为谎言。没有民主,平民倒悬;缺乏宪政,权力胡来。

37

主题

-37

回帖

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7
螺号 发表于 2014-12-31 02: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2

主题

-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lkqhxjp6 发表于 2014-12-31 06: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气象!党报承认改革曾是“有些问题”的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2013年11月12日2013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那么一股子劲不能松——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之二》一文,文中写道:  对于上述两种说法,我认为,不严谨;于是,本人于11月11、12日接连撰写、发布了《我对的两点不同看法》、《不足的改革能“皆大欢喜”,是奇迹或做梦!》,详见:1、人民网博文:我对《那么一股子劲不能松》的两点不同看法    2013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改革闯关,凝聚共识再进发》一文,文中写道:  看到《改革闯关,凝聚共识再进发》一文后,我想到了2008年1月撰写、发布的《改革和创新的失败常缘于“三方”的错》一文。当时,面对一些官员夸夸其谈只赞美改革的成绩、沾沾自喜只讲改革的成功,而不实事求是地面对或反思改革中的失败或失误、问题,本人撰写、发布了警醒、反思性的文章——《改革和创新的失败常缘于“三方”的错》,此文2008年1月15日分别在中国企业风险管理网、慧聪网转载,其中写道:  结合本人五年前的《改革和创新的失败常缘于“三方”的错》一文,我认为,人民日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公开承认了过去的“改革不是完美无缺”的,也曾是“有些问题”的,这是一种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