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昆仑在哪里 - 

大非川之战大揭秘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昆仑在哪里 发表于 2015-1-13 21: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3D放大图

2

主题

-2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
唐人街小店2013 发表于 2015-1-13 23: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我所知,持“薛仁贵所部兵力五万”之说者,似乎更多。楼主 怎么看??

2

主题

-2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昆仑在哪里 发表于 2015-1-14 00: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俺觉得十万似乎更合理些。
  其实兵力多少不是核心问题,重要的是要确定大非川位置。

2

主题

-2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昆仑在哪里 发表于 2015-1-14 01: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八、仁贵不救
  面对吐蕃军队对郭待封部的合围,薛仁贵“倍道掩贼不整,灭之”的计划已经彻底失败。面对郭待封部被围的状况,仁贵将如何对待??
  《旧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三十三记载,“高宗思其功,开耀元年,复召见,谓曰: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可见,紧要关头,仁贵并未向待封伸出援助之手。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其实,此时薛仁贵部本身亦受到了来自南面吐蕃各路军队的压力,甚至比起郭待封部有过而无不及。图5给出了乌海城局部的战争形势图。

2

主题

-2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昆仑在哪里 发表于 2015-1-14 03: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乌海城局部的战争形势图

2

主题

-2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昆仑在哪里 发表于 2015-1-14 04: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上图可以看出,就在20万吐蕃大军围剿郭待封部的时候,在薛仁贵部方向,已经又有三路吐蕃大军赶了过来。
  第一路是西南路,就是白兰和吐谷浑原居民组成的部队,经黑海杀了过来;
  第二路是南路,就是来自吐蕃大本营的嫡系部队,从河口杀了过来;
  第三路是东南路,就是党项羌人组成的武装,从阿尼玛卿雪山方向杀了过来。
  当然,南路的几支队伍由于路途比较遥远,而且组织结构比较涣散,因而速度慢,战斗力也不会很强。但是,这些队伍的出现,则严重威胁到了薛仁贵部的安全。
  按照战前的设想,仁贵部和待封部将在暖泉合围吐蕃从大非川跑掉的逃军,吃掉他们以后挥师北上,再去肃清大河坝、切吉草原上的吐蕃军队。但是,由于吐蕃军队增援力量的快速赶到,对待封部形成了反包围,这样,仁贵部北上的路也被死死堵住。要想逃出去,只有按原路走了。
  返回之路“地险而瘴”。由图我们可以看到,吐蕃军队可以在多个地方,切断薛仁贵的退路。一旦退路被切断,则这2万唐兵精锐插翅难逃,必将覆灭。
  见势不好,拔脚就跑。薛仁贵溜的比兔子还快。也难怪,大祸临头,当断则断,也是一个军事指挥者必备的素养。然而,如此一来,位于暖泉的吐蕃部队就可以放手攻击郭待封部了,待封只有暗暗叫苦。

2

主题

-2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昆仑在哪里 发表于 2015-1-14 05: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退屯大非川
  就这样,薛仁贵部的二万人马,郭待封部的约四万残余,又退回了大非川。借着先前设立的栅栏和剩余的一些粮食弹药,唐军与吐蕃军队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这时候估计已经到了六月中旬,绿草幽幽,野花盛开,正是草原上一年最好的季节。
  尽管仁贵乌海城一战失利,人马也损失了一两万人,但主力仍在。应该说,就单兵来说,唐军的战斗力还是远在吐蕃军队之上的。这也是为什么唐军敢以区区十万兵力,就护送吐谷浑国王诺曷苯返乡复国的原因,况且薛仁贵多年来征战沙场名声赫赫,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亦不是等闲之辈。
  此时,宽平的大非川尚在薛仁贵手里,丰盛的草原使得战马不愁吃喝,而士兵们也尚有一定的余粮可以度日。唐军护诺曷苯复国的梦想尚未破灭,薛仁贵似乎还在等待着唐朝救援力量的到来,即使等不来唐朝的援军,在这个战略相持阶段,胜负的天平倾向何方,也很难预料。
  在这个阶段,吐蕃的各路增援力量陆续赶到,总共四十万大军将薛仁贵部已经团团围住。然而,即使这四十万吐蕃兵,也攻不破唐兵的营寨。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双方局部的交战不时发生,也都在寻找着一个战略突破的机会。

2

主题

-2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昆仑在哪里 发表于 2015-1-14 06: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这幅图会使朋友们豁然开朗。

2

主题

-2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昆仑在哪里 发表于 2015-1-14 08: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约和而还
  史书记载:“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此刻的薛仁贵,依然怀有帮助诺曷苯复国的梦想。大非川一带,历来是吐谷浑的核心地带,也是水草肥美,物产丰富的地带,同时也处于唐朝和吐蕃的战略要冲上。
  此时,薛仁贵想要收复吐谷浑全部失地的可能已经丧失,但若能守住大非川滩地,帮助诺曷苯在这里建立一个相对稳固的政权,则也算基本实现了唐军发动这次战役的战略目的。
  于是,在薛仁贵退守大非川直到“合约而还”的约三个月的的时间里,唐军与吐蕃军队的军事冲突屡屡不断,但这些小的局部战争,基本以唐军的失利而告终。
  实际上,这三个月的时间,双方进行的,是一场战争意志的较量。唐朝的七八万大军,吐蕃的四十万大军,每日都在大量的消耗着粮食和各种补养。我们估计,吐蕃的四十万大军里,原吐谷浑人的兵力应该在一半以上,这些人的人心向背,在这个战略相持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薛仁贵和诺曷苯期待着奇迹发生的事情。
  然而,结果却令诺曷苯非常失望。想必在这段时间里,诺曷苯也做过不少的工作,但吐谷浑原居民并不希望诺曷苯归来,应该是一个残酷的事实。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这种战略相持已到九月,青藏高原短短的秋季即将过去,面临的将是严寒的到来。
  这种战略相持,对战争双方来讲,无疑都是一场巨大的磨难。对于唐军来说,发动这次战争的目的就是帮助诺曷苯复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实现这个战略目的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对于吐蕃来说,战争的目的就是拒唐军于黄河以东,保住吞并的吐谷浑领土。此刻,这场战争的结局已经逐渐露出水面出来,那就是唐朝没有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而吐蕃已经达到了战争的目的。
  随着严冬的临近和战争形势越来越清楚,双方都越来越渴望结束战争。实际上,吐蕃也许更经受不起战争消耗对他们的伤害,毕竟他们是倾注的国力比起唐朝要占更大的比重。于是,双方约合,便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2

主题

-2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
唐人街小店2013 发表于 2015-1-14 09: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你的推断,我也认为应该是这样的结局。实力是和谈的基础,没有实力,人家凭什么跟你约和??所以说,“薛仁贵在大非川全军覆没”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