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倡导繁体字复活就是历史倒退

[复制链接]

157

主题

-157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刘毓民 发表于 2015-3-4 16: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倡导繁体字复活就是历史倒退


      刘毓民


最近召开的人大、政协两会,代表、委员云集北京人民大会堂建言献策,共商国事,这是人民之所期,也是民众之所愿。
普通民众,渴望这些从基层走出来代表、委员,站在民众的角度,客观反应民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解决好改革发展中业已存在的问题,让中央决策时能多参考民众意见,关注民众呼声,关心民众疾苦,使国家制定出与现实生活相符的政策。
想不到,有委员提出了恢复繁体字的主张。提此主张的初衷,我想也是善意的,积极的。但是否进行了调研,进行了考察,进行了可行性研究,那很难说了。这个主张,在我看来,就是缺乏科学态度的。
支持繁体字的一些人,我敢肯定,十之八九未必有辨识繁体字能的力水平。我是学中文的,喜欢音韵训诂,也喜爱书法,还从事过语文教学工作,对繁体字甚至繁体字的异体字,有些许考究。
我之所以不支持繁体字有我个人的观点。繁体字笔画多,结体复查,不利以快速书写识记。繁体字不利于汉文化的普及传播。相反,简体字体现了人民性,适于辨识书写;其二,省时省力。仅此两点,就说明了简体字的普适性与广泛性。
汉字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记录符号,作为符号,越简洁越简单越好。历史上,汉字从甲骨、箍文、钟鼎、大篆、小篆,汉隶、魏碑,经过数千年才形成方块的、而在千年间,汉字持续演变,规范,到了明清基本稳定下来。
历史上,使用繁体汉字的是少数人。可以说是贵族文化。高雅但并不普及。社会底层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接触高雅。再加上研读经史子集的儒生,终生从事这个领域的钻研,大家大腕层出不穷全在情理之中。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几千年,在文化传承上作用不言而喻。汉字的六书,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通假六种。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则是“用字法”。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学者把汉字分析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以后,人们在造新字时,都以系统为依据。
遵循六书的造字法则,繁体字在历史中不断完善,不断创造,才形成了今天的汉字。我并不否认繁体字的内蕴和美学价值。我是最爱书写繁体字的,因为我常常被繁体文字的魅力所吸引,动不动就会在书写的文字中出现繁体字。
爱归爱,喜欢归喜欢。我主张在书法或在古籍典籍研读的狭小范围里,允许繁体字的繁荣,但无需倡导,也不做限制。在与港澳台范围内,也可适度使用繁体字。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还是推行简体汉字的好。
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还不是很强大,经济实力还不是很强。我们是五常中唯一还未统一的国家。没有统一,就很难一下子统一繁简,这是我们现状。但我相信,最终简化汉字会被使用繁体文字的群体所接受,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我们努力。
我们主张理性思考问题,理性处理国际国内诸多矛盾。我们的国民,不能把自己的见解过度放大到全民的高度,也不能动辄口诛笔伐不同意见者。我们多思考,多研究,多调查,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就能得出相对理性的观点。
言论自由与自由言是倡导的。但网络上,有不少偏激怪异的言论充斥。我不敢说是酒囊饭袋,但我可以肯定缺乏积淀。动辄骂娘喊爹,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这样的人,常常粉饰子自己,包装自己,甚至以爱国者自居,这难道不可悲可怜可叹!
作为书法和古籍研究的人识别认知繁体字,没有什么不对。但这个群体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主张简体字的。恢复繁体字,在我看来是一种复古,一种倒退,一种不顾大多数民众意愿的独断歧见!
多元思想不是没有主流思想;言论自由不是言论专制。各人抒发各自观点,我认为是合适的。我也希望国民在这个涉及民族文化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表现出一种责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