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有感于“校长后面加副部级是丢人的事”

[复制链接]

4

主题

-4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刘敦楼 发表于 2015-3-10 18: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敦楼/文
在两会期间,有个性的南开现任校长龚克接受媒体采访讲了一句有个性的话:“校长后面加副部级是丢人的事”。我想这是龚校长对高校迟迟去不了“行政化”的另一种带“刺”的批评。
学校去行政化已呼吁多年,已被十八届三中全会列入改革要点,然而,此项改革的步子就是难以迈开来,成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有多方面,如与大的政治生态环境、长期形成的“官场文化”和社会环境有关,在“官本位文化”的大背景下,如果校长职务不与行政级别挂钩,校长位置对一些人就少了“吸引力”,在位校长与政府机关、社会各界等方面打交道就会出现“不对称”、“不对等”,就难以谋学校发展。除了这些原因外,我认为还与目前学校的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在现阶段,我国各类公办高校实行的是党委负责制,书记“说了算”,这是必须的,符合中国国情,也“有利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但存在的不足也是显现的。由于学校党委书记是上一级任命的,是有一定“行政级别”的,那么校长的产生也只能如此。如果校长是“民选”产生,或其它什么渠道产生,没有什么行政级别讲究,校级领导层任免实行的是“一校两制”,不是“一娘所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书记与校长在工作上很可能会出现“相互配合”问题。因些,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就成了去“行政化”改革的“死结”之一。因此,高校推进此项改革能否致力在继续坚持党委负责制与学校行政管理“去行政化”两方面找到最佳结合点
高等学校人员构成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校之长理应是学者出身。从校长成长的过程来看,他们应先是“学者”,然后才能是“校长”。否则,即使当上校长也难以服众。在学手术上没什么成就,管理能力也一般般,即使行政级别很高甚至达到“正部级”,这样的人当上了校长也很可能是“弱势校长”,在校园里难形成号召力。在学手术上很有成就,又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凭本事和能力吃饭,这样的校长往往是不在意级别的,这也是南开龚校长的底气所在。有本事,才德兼备,社会威望高,“不严自威”、“不令而行”,这样的校长即使没行政级别招牌走到那也是备受人尊重的,到政府机关办事,与社会各界打交道还是很“吃得开”的,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国后就出了不少这样的名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