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甲午年的“鹰派”和“鸽派”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重庆靖哥哥 发表于 2015-4-8 07: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0年前的甲午,大清正处在纠结之中。此前,朝鲜多次发生内乱,大清出兵帮助稳定了局面,所以甲午年朝鲜再次出现政局动荡之时,袁世凯电李鸿章调兵守汉城,李鸿章都没犹豫,就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等人统兵赴朝。
然后日本人就来了,和清军在朝鲜对峙。
怎么办?大臣们要商量商量。跟所有战争前夕的官场一样,大臣们分成了“鹰派”和“鸽派”。很显然李鸿章是“鸽派”,他已经感觉到了味道不对,上书请求撤兵。但这个时候,“鹰派”的翁同龢、李鸿藻等人却主张一战。他们找到了一个关键人物——新科状元张謇,让他来分析形势,做出判断。
为什么要找张謇这个读书人做决断呢?因为张謇不是简单的读书人,十年前他就跟随吴长庆、袁世凯等人去过朝鲜,在平复朝鲜局势的过程中出谋划策。所以,他是个朝鲜通。加上又是翁同龢的得意门生,主战的“鹰派”们自然要让他多发表意见。
张謇的意见是:“以日本蕞尔小国,何足以抗中国大兵?非大创之,不足以示威而免患。”
这口气,和现在在微博上发言的“鹰派”将军们差不多。的确,张謇在朝鲜的时候,日本和清军打交道,从来没占到过便宜。只是他忘了一点,他已经回国多年了,这几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考状元上。甲午年的日本,和十年前的日本,已经大不相同。
同为翁同龢门生、也在朝鲜呆过的王伯恭也找到翁同龢。他却站在李鸿章一边,劝说不要轻启战端。他们的对话是这样的:
王:古话说,临事而惧。何况咱们的器械训练,百不如人。怎么能放胆尝试呢?
翁:李鸿章治军数十年,屡平大患。现在他的北洋水陆两军,搞得热火朝天,难道打不了一仗吗?
王:知己知彼才百战百胜,如果确实不如人家,就打不赢。
翁:张季直都和我说了,和日本开战的话,海军应该是主力。北洋海军,船只吨数,倍于日本,镇远、定远这样的巨舰,日本也没有。所以我们有制海权。至于陆军,日本和我们实力相当,在朝鲜狭长地带上对峙,我们占有地理上的优势。
王伯恭说不过翁同龢,走了。他的朋友还笑话他:“你就是一孝廉,说话当然没状元有分量了。”
翁同龢的情报准确吗?在海军的估算上,几乎是完全错误的。在张謇回国的这段日子里,日本搞了个扩军计划,国民收入的六成拿来买装备了,天皇捐钱、官员扣工资,都充了军费,仅仅用了几年,把海军军舰的总吨位大幅度提高,还装备了先进的速射炮,实力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北洋海军。要是翁同龢和张謇知道了这些,不知道还会不会主战。
“鸽派”一方,除了李鸿章不愿意打仗之外,军机大臣孙毓汶也不主张打仗,“以鸿章为有见地”。但一谈不打仗,就“为举朝所诃”。有人说,甲午之战,是袁世凯埋的根儿、翁同龢主的事儿、张謇促成的。还有人把主战派誉为“前八仙”,比如统领军机的礼亲王就是曹国舅,李鸿藻是张果老,翁同龢是吕洞宾,等等。至于张謇,没排上号,只是个背葫芦的仙童。不过这仙童却威力最大,葫芦里拿出的全是“主战药”,“最能左右八仙”。
除了这几位“鹰派”仙人外,还有一位“地仙”叫陈湜。他是湘军的老将,廷议由他统领山海关内外兵马,这就是要参战。结果他一出门就从马上掉下来,摔断右臂,不能视事,最后改派刘坤一了。所以人们称之为“地仙”,意思是他会土遁。不过陈湜还是参加了战事,接替聂士成守摩天岭,还守住了。
甲午战争清朝打得一塌糊涂,战败议和,又有了一个“后八仙”的称号,当然是指“鸽派”了。“战事败绩,后八仙乃出而大奏主和仙乐”,翰林院五十六人联名要求恭亲王出面管事,恭亲王、李鸿章、孙毓汶等人都在“后八仙”内。有趣的是,“后八仙”还包括翁同龢。翁同龢原来是主张继续打下去坚决反对和谈的,后来曾经在日本当过大使馆领事的郑孝胥找到他,“力陈利害”,翁同龢的态度就转变了。当时北京坊间的笑话是:张仙童把葫芦给了郑仙童,大卖阳和大补膏。
有些人认为甲午战争的“鹰派”与“鸽派”之争,本质上是帝后之争。其实也未必,个人觉得,帝后之争不是战争之因,而是战争带来的结果。
甲午战败,朝廷里的清流派大臣们受到打击。以前大多数人是瞧不起洋务派的,他们讥讽李鸿章是“佩六国相印”,说李鸿章的干儿子、出使日本大臣李经方是“东洋女婿”,外交官裕庚则是“洋乌龟”,认为这些洋务人员不是士大夫。战败以后,洋务派显然占了上风。战败之事,给了清流派们很大刺激。谁都想富国强民,翁同龢他们就变成了维新派。
至于张謇,他不久就去张之洞那里办实业去了。他是个成功的实业家、金融家和教育家,但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此贴与猫眼新锐老悠帖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qhaichang 该用户已被删除
qhaichang 发表于 2015-4-8 09:06:16 | 显示全部楼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