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文化”词解

[复制链接]

4

主题

-4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xiayuziyuan 发表于 2015-4-13 21: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古今中外的许多相关人士学者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我国,对文化进行研究起步较早。最初,“文”和“化”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文,错画也,象交文”,这里的“文”等同于“纹”,表示自然事物的痕迹、纹理等。“文”也指文化典籍、礼乐制度等方面,如《论语·子罕》中有:“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指的就是此义。“化”多指变化、改变之意,如《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化”也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如王充《论衡·佚文》中“无益于国,无补于化”之“化”意在于此。“文”“化”合用始于西汉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文化”和“武功”相对有文治教化,礼乐典章之义。此后南宋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也指此义。此后对文化的理解大多统一于此,既如刘进田在《文化哲学导论》中所说那样:文化看作是包含着道德政治伦序的诗书礼乐来教化人、优化人,使其从蒙昧达于文明的意向及其过程。在英语中,文化一词多用“culture”来表示,它源于拉丁文“cultura”,从字义来看,主要表示耕作、掘垦、居住、植物栽培等与物质生活相关的意义范畴。法国学者安托万·菲雷帝埃在 1690 年编撰的《通用词典》中对“文化”一词的解释为: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此后,culture 由本义引申为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内涵。
以上是古人对文化的追求与探索。我们发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早期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有着惊人的相似,即都大致包括两个层面:基本层面,指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多指物质层面;引申层面,指对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的认识和改造,主要指向精神层面。把“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视“文化”为一个普通的现象,始于19 世纪 20 年代英美出现人类学以后。自此,“文化”作为一个广被学者们接受的概念进行着多个角度的研究。学者们从各自的视角提出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各种观点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化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意义复杂的概念,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20 世纪 50 年代初,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拉克洪和克罗伯在其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一书中搜索并列举了从 1871 年到 1951 年间文化学者们对文化的定义,共计一百六十四种,我国研究者韩民青在其著作《文化论》中,指出有近 200 多种,郑金洲在其所著的《文化论》中说三百多种。在纷繁复杂、浩瀚如海的文化定义面前,许多学者丧失了对其进行界定的信心,认为“企图或声称给文化概念确定范围都是徒然的。尽管如此,还是有学者总结出这些文化定义中所包含的一些共有特征。郑金洲认为这些特征主要有四点:①文化是人类所共有;②文化是后天习得和创造的;③文化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④文化是复杂的整合体。从文化的这些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得出对“文化”认识,即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并为一定群体所共同享有的一切事物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物质层面、活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等。这是广义的文化概念。

由湖北教师考试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