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反应”模型,实现思维进化的一把利器

[复制链接]

58

主题

-58

回帖

1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7
 楼主| e路狂飙 发表于 2015-4-18 15: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交流,QQ324024419

1

主题

-1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一对对一双双 发表于 2015-4-18 15: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刺激,无反应”,是思维的一个基本属性,甚至可以看成是宇宙万物共同遵守的法则。---------------------------??“不刺激,无反应”,是思维的一个基本属性这可不是宇宙的法则!是你个人想象的?你说的一这刺激两个字也只能在物质的人类社会适用,在智慧的层面是没有这样的词汇的,而智慧的层面也不需要语言文字的!

1

主题

-1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一对对一双双 发表于 2015-4-18 15: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那次极端的刺激,我自己明显感觉到,-------------------极端的刺激?这可能会对一个人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58

主题

-58

回帖

1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7
 楼主| e路狂飙 发表于 2015-4-18 15: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点评

58

主题

-58

回帖

1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7
 楼主| e路狂飙 发表于 2015-4-18 15: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工具,人类能力的补充和延伸人类与其他物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除了能够努力适应环境之外,还能改变外在的环境以适应自己。人类在自然上的能力结构,无论是在哪个方向上,都不是强者,奔跑速度赶不上羚羊,身体灵活赶不上猴子,体力蕴藏赶不上大象,耐力比不上牛和骆驼,视力与老鹰比简直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上的,但人类在整体来讲当之无愧地属于“地球之王”,能够驾驭其他任何一个物种,并能够将自己的眼光放到上百亿光年距离的太空,同时还能将自己的智慧用来揭示62种基本粒子之间的关系,甚至连生物界最隐秘的DNA密码都能搞得一清二楚。至于上天入地、龙宫探宝,这些原本属于梦幻的东西,现在也只能算作一种寻常事件了。在通过改变环境适应自己的过程中,人类更多是借助了“工具”。譬如,借助飞机,比大雁飞得更高更远;借助动车,比猎豹跑得更快更长;借助射电望远镜,将视野延伸到上百亿光年之外;借助电脑和互联网,将自己的记忆和搜索等能力拓展到了数以万倍计的程度。通过制造工具和改变环境,地球每一个极端的角落,包括沙漠、极地、海洋、高空、高山、绝谷和冰川在内,都可以留下人类的足迹,能达到这种程度的物种,虽然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绝对属于非常罕见的。在纷繁复杂的工具面前,人类太多的自然能力越来越变得微不足道,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这种特征异常明显,实际上,目前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必须去考虑这个基本事实,否则就会自己把自己给绕进去了。

10

主题

-10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全球参与者 发表于 2015-4-18 16: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得有道理,唯一担心的就是对人健康的不良影响。一般人经过强烈刺激的后果不一定是良性及可接受的。如果失去了生命或成了精神病患者就代价太大了。

58

主题

-58

回帖

1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7
 楼主| e路狂飙 发表于 2015-4-18 16: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博闻强记,在前互联网时代,特别是遥远的古代,是一个人成为大师的必要条件。只有你的记忆力足够好,且见多识广,方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司马光就曾经说过,读书一定要背诵,烂熟在肚子里,只有这样,无论你骑马赶路,还是夜不能寐,都可以很好去吟咏那些文章,想想它的意思,你的收获就要更为集中和丰富。司马大官人实际上讲的是一个实用方法论,其核心有三大要件,其一是“随时随地可供使用的数据库”、其二是“尽可能将各种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其三是“让各种知识相互碰撞产生成果”,同时这也是“一个平台,多重功能”、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理念的一种体现,骑马走路虽然不能算作浪费时间,但还是要赋予他更多的功能,使这段时间产生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到了今天,我们还是需要很好把握这些要素,然而时代已经能够提供更好的手段了,没有必要在形式上再去东施效颦。

58

主题

-58

回帖

1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7
 楼主| e路狂飙 发表于 2015-4-18 16: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对人脑记忆功能的强化和强调,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之前,图书资源不断丰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磁带、光盘等媒介手段的繁荣,都在极大地拓展着信息量,但你要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对人脑记忆力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正是因为这种现实的需求,全球关于挖掘以记忆为核心人脑潜能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被誉为“大脑先生”的英国人东尼·博赞,他所创建的“思维导图”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风靡世界,其作品在100多个国家以30种语言出版,累计销量已经突破1000万册。而我国也有人尝试借用电脑快速存储和检索的技手术,为人脑“编码”和“装入程序”,达到类似于电脑的效果,但在实践中的进展却很不理想、举步维艰。

23

主题

-23

回帖

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8
大道至简矣 发表于 2015-4-18 16: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23

主题

-23

回帖

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8
大道至简矣 发表于 2015-4-18 16: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论必须从心开始研究。这个要用例子来讲我们为什么可以用电脑打出汉字?电脑的基础程序都是英文的。美国人造了电脑要卖给中国人,所以就得让电脑能打出汉字。早期电脑是完全不能显示汉字的,更别说输入汉字。要使电脑能输入输出汉字,必须在电脑里增加一个库,我们每敲一次键,在电脑看就是一个笔画或者拼音字母。然后电脑在库里找,找到了,就反应出来。这样电脑就可以输入输出汉字了。我们人的心里也有这样的库,这个库的一部分叫做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法这个小库有24个基本东西。其中20、时21、方 22、数。我们看见东西,怎么知道东西的数目,就是在这个小库里有第22号的数。如果没有第22号的数目性,我们根本不知道东西的数目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