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1912烟水愁城 - 

驯龙中学我永远的母校!我爱你(安岳一中)

[复制链接]
anyue2009FR 该用户已被删除
anyue2009FR 发表于 2015-4-19 18: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校园一角
anyue2009FR 该用户已被删除
anyue2009FR 发表于 2015-4-19 18: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操场坝坝
anyue2009FR 该用户已被删除
anyue2009FR 发表于 2015-4-19 18: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中和文革后安岳县驯龙中学规模较小,全校高中6个班,初中12个班,教职员工共28个人。校长是邓奎和副校长蒋承鉴,邓奎调兴隆中学后,是彭博思调来任校长,文革后蒋承鉴校长退休,是驯龙中学高中毕业去读了大学的蒋治国继任校长,教导主任李竟芳,政治课李建、转业军人肖昌潘(兼任学校团委书记),蒋承鉴校长退休后,是驯龙中学高中毕业去读了大学的蒋治国任校长,先后任课老师有:语文教研室是肖伯臣、林永熙、杨汝成、董代富、杨目光、周维福、数学龙士中,唐国威、胡大川,肖呸业,化学严国肃,地理蒋尚高、,生物容道珍,体育李和梅、孔繁生,物理杨永祥、张爱先、李海,周汝康,音乐李瑞生,校医李文俊,炊事员有王志强、抗美援朝的兵邓龙光和雷功伟3人,打钟是老贫农杨光临,总务后勤是李群,李茂盛2人。校舍很差,教师住的有戏台的禹王宫庙子,楼上楼下是男教工宿舍。禹王宫大坝中有两棵古老的黄桷树,楼下两间大屋和教师办公室楼上共三间是男生宿舍:女生和女教师住女生院。全校没有一个洗澡堂,教工吃的是甑脚水,洗澡待开完饭后在教工室堂外洗,有的小围墙。夏天师生到清洁的蒙溪河水游泳倒也惬意。全校吃井水。公共厕所在大操场下面菜地旁。落雨天,到校的乡间路很烂。安岳县是穷县,菜蔬品种很少,教师生活很艰苦,长期得不到改善,安岳县驯龙中学外地教师打主力,本地教师很少。教室修得简陋。围墙是师生在鹅堡山去抬的乱石垒的。学校劳动多,学生给蒋校长取个外好生产大队长,班主任就成了生产队长。以后外地教师陆续调走,才成了本地教师打主力了。十年前蒋承建校长满七十岁,我应邀回了趟安岳县驯龙中学,拍了一些照片,如今有了教工宿舍楼,禹王宫庙拆光,变成了学生宿舍。驯龙的蒙溪河水,由于镇人口急剧增加而变得很脏,蒙溪河水变成死水,长满了水葫芦,如今古迹禹王宫庙子没有了,禹王宫大坝中有两棵古老的黄桷树也没有了,师生再也不能到变得又脏又臭的蒙溪河游泳了,生态环境恶化,居民住房也没有啥变化。

现在听说:老教师中杨汝成、张爱先、李建、李竟芳、彭博思已去世。林永熙调荣县;杨汝成调岳池;董代富调泸州医疗院任教育技手术部副教授;张爱先调宜宾师范学校任副校长期间患肝癌去世;龙士中调内拖厂子弟校;李和梅调内江;容道珍调德阳;唐国威调安岳县教师进修学校;肖昌潘调安岳中学。

近十年来该校的变化,请驯龙中学的知情者补充。
anyue2009FR 该用户已被删除
anyue2009FR 发表于 2015-4-19 19: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考,安岳众多场镇,在宋末屡遭元军兵火毁灭,荡然无存,尤其是安岳县之北、东、南、部的多数场镇基本毁灭。这一历史事实,明万历戊申(1610)年潼川府官员方万山,在《安岳县志.序》中说得明白:“为之阅户口,宋末屡遭兵火,民无孑遗。延佑(1314——1321)以还,仅流寓者七十余家。迄于至正(即元朝灭亡时的1341年),亦止编八百(人口)”。可知,元代以后的安岳人,多为明末清初由湖广填川的移民,土著人极少。今驯龙镇,在宋代已属安岳县的边角地区,交通也变得闭塞,是乎此地在宋末未遭到元军兵火的毁坏??还存活有部分土著人,才有可能把“永康”、“隆康”二名传承下来。古时驯龙地区有个“菩提寺”,是宋建炎(1127——1131)年间建造,至1949年解放时仍灯火辉煌(后来被拆除改建成自治乡中心小学校)。这说明驯龙地区未遭到元军兵火的毁灭性破坏。所以,记者依据上述文献和人文遗存认定:古永康县(隆康县)始建于今驯龙镇。自公元575年建县,至公元599年“隆康移治”,该县至少在此处渡过了它二十四岁的“青春年华”。
anyue2009FR 该用户已被删除
anyue2009FR 发表于 2015-4-19 19: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驯龙中学所在的禹王宫庙拆光,变成了三楼一底的学生宿舍。这幢以拆古迹为代价修起的学生宿舍土里土气,一点也不具现代气派。我在左底位置的古庙里住了八年,当了八年这所中学的语文教师。【转】
anyue2009FR 该用户已被删除
anyue2009FR 发表于 2015-4-19 19: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驯龙”,是古蒙溪河上一个神奇而美好的传说。

  相传,古蒙溪河经常发生洪水泛滥,不断地给两岸人民带来灾难。后来,人们在大禹治水精神的鼓舞下,组织起来,整治河流,疏通沟渠,修筑塘埝,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水利排蓄有序——涝则能排,旱则能蓄。从此以后,这里的人民不再受到涝旱灾害的折腾,真正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因此,人们相传,说是古人“驯服”了河里的“逆龙”的结果。“驯龙”的传说故事就此产生,并一代代传承下来,印入了子孙后代的脑海里,永不消失。

  依据这个传说,北周建德四年(557)在此建“永康县”,是希冀蒙溪河上的人民永远康宁;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永康名隆康,是希望人民更加幸福安宁;明朝在此建“永康乡”,亦承永康本意;清朝在此建“驯龙场”,给“驯龙”的传说贴上了正名的标签;民国时在此建“隆康中学”,不仅是继承“古隆康县”旧名,而且是希望学子突起学业,将来事业兴盛。这些都已不是传说,而是历史人文的遗存。

一、古永康县始建于今驯龙镇

  从《中国历史地图集》等文献得知,今安岳县驯龙镇,在古代,不仅是隋朝置资阳郡于盘石县(今资中)后,所辖之普慈县、车免镇(乐至县)直通郡治地的交通要道,而且是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国家首都长安通往犍为郡(今四川宜宾市),及开通五尺道通往夜郎(今贵州)、滇池(今云南)等地的交通便道,更是商贾马帮运送货物的切径。驯龙更是唐时昌元县(今荣昌)、牛鞞县(相当于今内江石子镇)及周边地区(经高梁镇、周礼镇、千佛乡等)通往成都的陆地要道。在这交通要道上,今乐至县“通旅镇”即是历史的见证:相传,古时此处设立过军旅驻地,因处交通要冲,故清时依其事在此建立“通旅场”,沿用至今。

  据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古迹》“普康县”条下记载:“《元和志》云:周建德四年(575)于此置永康县,开皇十八年(598)改为隆康县,先天元年(712)改为普康,皇朝乾德五年 (967)省,入安岳县。”



图:驯龙中学外的居民平房十分破旧仍然没有改观。
游烈荣小跟 该用户已被删除
游烈荣小跟 发表于 2015-4-19 19: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驯龙中学高95级的,顶一个。
驯龙中学,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好的。
才不迯露 该用户已被删除
才不迯露 发表于 2015-4-19 19: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驯中
开心就好198 该用户已被删除
开心就好198 发表于 2015-4-19 19: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我是九九级的哈..。有老同学的就加我的QQ哈..。710932184
榛子天堂 该用户已被删除
榛子天堂 发表于 2015-4-19 19: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非洲的驯中校友顶一个 !!我代表非洲人民支持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