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让我们把芷江怀恋

[复制链接]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蜀山长云 发表于 2015-4-20 09: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芷江受降堂


  我们把芷江怀恋
  文/李国麟
  芷江——一个渐渐被淡忘地方,因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日本在芷江受降签字照片公开,而今又热显在人们的视野前。
  地处湘西的芷江古镇,是湖南进入云贵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与西南的通衢要道。芷江县城方圆不到十里,宽阔的潕水河从贵州高原直奔到它的怀抱,把芷江城分成东西两半,芷江大桥横跨城东城西。别看芷江县城不大,又处湘西僻壤,它却是一个开放之地,大桥两岸历来商贾云集,三十年代这里曾被来往客商称为“小上海”。灯红酒绿的街道主要在城东,因此,城东商店、酒馆、当铺、书店、剧院、舞厅、妓院、邮局毗邻接踵,学校和县府也在城东,美国人修建的芷江机场也在东门外,那时的东街北街美国士兵逛街购物随处可见。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短距离对华南、中原战场的日军飞机发起进攻,也为了向远在印度支那战场的驼峰航线提供后援,国民政府与盟军成立中美空军联队并在芷江修建远东的第二大军用机场。陈纳德将军及其所组织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曾以此为基地迎击日寇。芷江机场的修建不仅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成为日本侵略者可耻下场的见证地。今天,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首次公开发布的32张珍贵的抗战历史照片,展现了那个举世瞩目的重要时刻。1989年我因为拍摄电视专题片重返芷江,专程去东门外七里桥参观恢复不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时还没有这32张照片,但是,站在简陋的木板墙壁大厅受降桌前,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由衷的尊严和爽快。芷江,是一个注定要铭刻在中华民族历史丰碑上的名字。
  芷江,对我来说却又是一段永远难忘的记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年,我曾经与一群厂友在那里度过了十余个寒暑春秋。
  1972年春,我和百余名同学告别四川渡口市农村的知青生涯,第一批被招工到湘黔铁路工地修铁路,分配到位于芷江的铁道部二局105厂,厂区就在芷江西岸潕水河畔的陇坪公社,紧邻芷江大桥。三个月后,第二批渡口知青同学又到了,以后从全国各地陆陆续续来了许多比知青年龄小的学生娃,都是铁路内部或厂里职工的子弟,那是文革期间,子女早就业是家家户户的大事,吃上了商品粮就意味户口回了城。我们这批青工被统称为“三老工人”,是源于有解放初期参加铁路的老工人,有64年前后参加铁路的“二老工人”, 105厂 的“三老工人”前前后后有近五百余人。
  在芷江的日子,那时我们都是20岁上下的“知青”或学生,从天府之国、黔贵高原、风雪北疆、水泽江南汇聚到湘西边城,参加湘黔铁路大会战。在奔流的潕水河畔,在105厂简陋的工棚下,我们度过了十年不等的如歌岁月,经历了共和国最艰难、最困惑的年代。在那油污四壁的车间里,我们朝夕相处,经受了生活的艰辛与风雨沧桑。在那编织梦想的席棚里,我们努力追求,饱尝了少年的欢乐和世态炎凉。艰苦的劳作,磨炼了我们年轻的意志;朴实的思想,凝结了我们纯洁的友谊;喧闹的球场,投下了我们激情欢跳的身影;弯弯的小路,记录了我们青春萌动的爱情。闲置的芷江机场是我们初握解放牌方向盘偷偷过把车瘾的好场地;河西桥头的清代遗迹天后宫是我们拍照留影的最佳背景;北街南街的石板路留下我们一串串率性不羁的笑语;爱好文体艺手术的工厂小青年至今还流露着当年的“文艺范儿”。 后来,为了爱情、为了父母、为了理想,我们先后告别芷江,各奔城市论坛。有道是:土垣蓬壁韶华流年,铁马金戈往事如烟。
  借得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子,在那个值得中国人记忆的地方,芷江不仅唤起了我们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祈愿,也是我和厂友们为曾经在那里有过的执着,为了那段难忘的情缘,让我们把芷江怀恋。

  2015年4月18日于成都万里桥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