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力农孝义三件宝--皮影、木偶、碗碗腔

[复制链接]

36

主题

-36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张农111 发表于 2015-4-21 06: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孝义还残存15个农暇搭伙的皮影班子。由于历史、社会和自身的原因,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皮影戏与其他的传统文化的断裂现象一样,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日渐式微。皮影的演唱、制作方法、雕刻工艺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古老的皮影戏演唱技艺濒临灭绝,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皮影演出建筑遭到破坏。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能演皮影的人越来越少,能唱皮腔的艺人更少之又少,制作皮影的人也寥寥无几了。
随着国际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传统文化正在进一步扩大影响。孝义市的皮影木偶剧也跟随着时代,走出了新的篇章。不但演火了国内,而且还走红了国外,由孝义皮影木偶剧团所拍的120集《英雄出少年》的电视系列剧荣获国际影视剧奥斯卡铜奖,名震海内外。
碗碗腔
  山西省是闻名全国的戏曲大省,戏曲剧种数量居全国之首,孝义又是山西戏曲品种最多的一个市(县)。孝义人爱看戏,也爱唱戏,从事戏曲的人很多,因此素有“无孝不成戏”、“无戏不成班”之说。在孝义戏曲中,最有名流行最广的是孝义的碗碗腔。孝义碗碗腔是孝义民间戏曲艺手术,也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戏剧之一。
孝义碗碗腔由流行于孝义民间的一种皮影说唱艺手术逐渐演变而成。其旋律优美,柔和婉转,地方特色浓郁,语言诙谐、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很受老百姓的喜爱。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即皮腔和碗碗腔。这两种声腔均来自于孝义皮影戏,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和纱窗皮影唱碗碗腔。
碗碗腔的特色乐器是碗碗和节子,碗碗的金属之音质地清脆、明快,和唱腔曲牌的婉转细腻混同一体后,使人觉得清新悦耳,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别有一番特殊的韵味。碗碗腔音乐为一种特殊的板腔体,有着完整和丰富的声腔体系,其唱腔板式有慢板、紧板、滚板、闪板、垫板、二导板、观灯、过关等。碗碗腔的调式为微调式。唱白板式主要有平标,流水、介板、滚白四种。武场乐器同中路梆子基本相同,独以碗碗和节子掌握节奏;文场主奏乐器是呼胡、月琴和二弦。碗碗腔唱腔的特点是真假声混用,唱腔尾音多用“虚词假声腔”。假声有两种唱法,一种是“二音子”,另一种是“尖音子”,而“尖音子”是在“二音子”基础上再翻高形成的。碗碗腔的假声拖腔,以“咦”、“呀”虚词唱出,加上呼胡、乐琴的滑弦伴奏,委婉缠绵,优雅动听,抒情性很强,听起来有一波三折、柔情似水的特殊韵味,因此碗碗腔音乐很是迷人。 孝义碗碗腔的传统剧目题材很广,剧目丰富。前自春秋,后至元明,还有民间传说,内容广泛涉及中国历代社会的各个侧面。碗碗腔剧目现在能提名的只有120本,目前孝义市博物馆共收集整理了100本。这些传统剧目的代表作品有《闹朝歌》、《逼尘珠》、《九联珠》、《抱纱亭》、《三首案》、《大西汉》、《困淮南》、《桃仙洞》等。这些剧目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故事很长,最能吸引那些爱听故事的观众。
碗碗腔的起源与历史
孝义碗碗腔的形成于皮腔。它生于陕西,长于孝义。据传,清代光绪年间,陕西省同州(今大荔县)一带连年灾荒,大批饥民渡过黄河逃难到晋南、晋中,一些皮影戏艺人也前来卖艺谋生。由于其行装简单,曲调通俗,剧目多是表现流行在民间的故事,其中有许多剧目直接抨击社会现实,直抒百姓心意,如《孟姜女》、《反徐州》、《五花马》引起当地人的思想共鸣。因此当碗碗腔传入孝义后很快被当地接受下来。在以后的成长岁月中,受到山西的中路梆子、孝义皮腔、汾孝秧歌等孝义地方戏曲和孝义民间艺手术的滋养,结合方言语调的特点,在演唱、伴奏、风格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具有孝义地方特色的碗碗腔。
在清光绪中期,碗碗腔影戏班子逐年增递,并且引进了木偶戏和不少梆子剧目。清光绪末期,出现了兴旺繁荣景象班社多达70个,演出足迹遍及全省,远达宁夏、辽宁,大量上演移植剧目,并出现了较有影响的艺人,如王宝栋、张立广、井润元、李付德等。
民国初年,由于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极为兴盛的碗碗腔皮影开始步步衰落。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孝义境内仅存下十几个农闲搭伙的碗碗腔皮影班子,且都家当破败,演艺粗拙,演出质量低下,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碗碗腔这一传统戏剧。1950年,艺人那鹏飞、高仲玉、冯庭荣等大胆创新,首次用皮影形式表现现代生活,演出了《白毛女》、《赤叶河》、《血泪仇》等现代剧目,开辟了碗碗腔艺手术发展的新途径。40年来,碗碗腔先后搬上了木偶和戏剧舞台,随着表演形式的变化,搜集创作了60多个曲牌,如《庆丰收》、《迎亲人》、《夜深沉》、《灯下吟》、《甜心头》、《倚门望》等。现今的碗碗腔音乐,板式丰富,唱腔多样,特别是女演员出现以后,唱腔更加优美动听,妩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