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原公的面皮

[复制链接]

6

主题

-6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hanshh 发表于 2015-4-21 15: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了老家的门35年了,梦里依稀的永远是家乡的饭。想想何以魂绕梦牵,原来那就是特产。特在那里??何以特??做了几十年农业,还得回到根本,那就是自然。湑水河是流淌到汉水的,汉水两岸是秦岭和大巴山延伸的小平原,气候好,水稻好小麦都能够很好地生长,不像秦岭北边小麦长,水稻难长,也不像巴山南边,水稻多,小麦难长。了解橘子的人都知道《淮南子》上有句话: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橘子过了淮河,橘子的心瓤就实了,没有肉,连皮入了药,就叫做枳壳。而与淮北纬度差不多的城固县所产橘子却比南方的还要有冗味。科学家说,城固是地球上最北边的橘子。由此,我曾经向老家来的领导和企业家建议,汉中应当建立东起洋县槐树关西到宁强阳平关的芸香科植物产业带:生产橘、柑、柚、陈、枳、枸橼以及金橘、甜蜜桔。啊哈,扯远了。

     老家特产的都是外地没有办法弄出的那种味儿,我找了个名词冗味。

特产一、面皮儿:

     面皮不是面做的,是米做的。到了西安被强奸为:凉皮。现在普及了,全国各地都叫凉皮。只有在汉中的圈圈里依然叫做:面皮。如果在汉中见到写着凉皮的,那应当是外地人的老板。

    面皮的米就是当地的普通籼米,先天晚上用水很快淘洗一遍(不可反复搓洗),加水漫过大米一寸,泡涨。第二天一早在石磨上磨浆。然后上笼蒸,笼的直径是50公分左右,用米浆一铁勺,到在蒸笼布上,用铁勺背一匀,盖上盖,冒起后2--3分钟就成了。

     面皮的软硬、薄厚,口感的软滑和柔韧,技巧在于磨的细腻、浆的浓度、浆的多少。它提味的佐料也要好。面皮可以凉着吃、热着吃,也可以炒着吃,烩着吃。妙处全在这里。汉中因为有面皮骄傲,城固因为面皮正宗骚情,原公人则因为面皮而对任何地方的佳肴撇嘴:啤----,抵得过一碗面皮论坛!!!!!!我也曾经认为面皮就只是汉中有的东西。然而去的地方多了,唯我独有的思想也常常受到冲击。1980年,在去庆元县的途中,要经过龙泉,路边居然有面皮!!不过人家叫做粉皮,可惜啊,是和汤面的吃法一样,好好的东西,味道大相经境。以后为了解馋,偶尔吃吃就是没有感觉。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偶去香港,常常去深圳,那里的早茶中有河粉,也是面皮的翻版,晶莹剔透,软软地,略显粘了一点,没有原公面皮上抹的那层防粘的菜油,自然又逊了一些,档次是提升了,还是味对不上,调料单一啊。2002年,越南河内大学的阮氏正教授邀请去越南,住在她家里,每天早上,她和先生请我在河内吃小吃,有平屁股的螺丝。一天早上说吃牛肉面,端上来是一个薄薄的肉饼下的面皮!!立马大惊:面皮!!细细品味,居然有烩面皮的滋味。没有醋,是以鲜柠檬切开挤的汁液做醋,另是一番滋味在舌上。还是没有原公面皮的感觉。以后还桂林、昆明、百色、贵阳一带也吃到米皮----与面皮相似。可惜都是吃发和味道单一。为此味,汉中人、城固人、西乡人、洋县人、原公人都布散全国各地推广面皮,就是感到,味不对。许多人不惜把当地的米、水都带到外地;也创新,将面在水里搅和抓出面筋,以面水作出真正的面皮,也不错,就是至今还没有人作出汉中面皮的味道,就别说城固、原公了。

     其实,原公面皮的秘诀还在于那个“水水”,就是调料。面皮好了,要配盐、醋、少少的酱油、菠菜、胡萝卜丝,油炸辣椒、蒜泥。这些东西的之外,还有秦岭十三香的调料沁出液。这秦岭十三香,也还有十八香,是我家祖上自明代流传下来的熬肉调料,慢慢也用于面皮。我只说部分名称,没有剂量:他们是:草果、大香、荜袯、良姜、小茴香、大茴香、花椒、胡椒(黑白各半)、辣椒、干姜贵重的还有砂仁、白蔻。少一样??那就少论坛。

     汉中人的习惯与湖广和川人相近,酸辣为主,麻辣次之。若要麻辣,只有一样有毒的东西,千万别骂,毒品的东西在于用量,用的好无毒有益。法夏一枚。

    有了这等好的调料,哪有面皮不好吃的!!

4

主题

-4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洋芋拌汤 发表于 2015-4-21 15: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总就别保密了配料方法发出来振兴家乡面皮产业啊
原公人 该用户已被删除
原公人 发表于 2015-4-21 15: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带侄女在电梯里,肚子其痛难忍,实在是受不了,弱弱的放了个屁,电梯里一下就静悄悄的了,我看了侄女一眼,结果她说“小姨,虽然我也想说是我放的,可是人家都会想,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放出那么大个屁呢??是论坛??”这熊孩子,我没用求助的眼神看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