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桑镇各村名的历史传说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秦之声I 发表于 2015-4-21 16: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兴平桑镇双山村,因清朝农学家杨屾在此教书讲学,贡献极大,为纪念杨老先生故名为双山村。杨双山最为有名的著作是《豳风广义》,但并未流传下来,据说原本被人收藏,在几年前四月四会上展出过。现在杨夫子讲学的地方已成为他的陵墓,墓下有明经祠,里面有夫子塑像,墙壁上有石刻夫子名言。夫子对农学、医疗研究颇深,在那时教人们种桑养蚕,才有了现在“桑镇”的由来。双山村的村民据说是杨夫子的后代,故杨堡子村民都姓杨,甚无杂姓。村名按不同辈分,同一辈人都有固定的字,比如现在年老的“德”字辈,中年的“道”字辈,以及较年轻的“化”字辈。
     宋庄村,据村中老人讲(本村的村名石碑后说县志也是这样记载)本村确实为宋姓人居住,故名宋庄。本村三大姓氏:李、张、焦,均是后来从别处迁居至此,后来宋姓人家,香火不旺,绝户了。宋庄分为南堡子、北堡子。其中南堡子绝大多数为李姓,张姓、焦姓居住在北堡子。我们李姓后来又分出去一部分人,据说分出的人迁居在武功县什么地方。我们李姓以前是有家谱的,后来被分出去的李姓后裔从祖庙偷走了。我曾经问过村中很多上一辈的人,到底我们从何处迁来的,已经无人知晓,只笼统地说,从山西大槐树底下迁来的。很是遗憾!!

      张耳村、何耳村村名由来(从该村的村名碑后看的):张耳,汉朝时的大将,因死后葬于此村,故名张耳村。何耳村,由于皇帝亲来悼念张耳,走到今何耳村时问臣子:何处有张耳??故名何耳村。

10

主题

-1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秦之声I 发表于 2015-4-21 16: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兴桑养蚕”桑家镇。此处始称桑家庄,清康熙年间,于此地出生的著名农桑学家杨双山,倡导民众兴桑养蚕,使桑家庄很快成为陕西省最大的桑蚕丝织业重镇,桑家庄从此易名桑家镇,后简称桑镇。

10

主题

-1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秦之声I 发表于 2015-4-21 16: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双山(1687~1758)清代农学家。咸阳兴平人。他主张推广教育,兴办实业,一生致力于农事实验。所著《豳风广义》4卷,评述植桑、养蚕、织丝诸法,并绘图说明。另著有《经国王政纲目》8卷,《知本提纲》和《论蚕桑要法》各10卷。清末刘古愚有注解阐说。      清代杨双山在《知本提纲》中则依据不同的肥料及其酿造方法,将肥料分为十大类:即人粪、牲畜、草粪、火粪、泥粪、骨蛤灰粪、苗粪、渣粪、黑豆粪、皮毛粪等。
杨双山墓位于桑镇杨家堡西北约40米,在原桑镇小学院内。墓冢为圆丘状,南北约13米,东西约12米,高约3米。坐落在“明经洞”之上。据碑文字载,杨双山临终时对家人讲:“我死后,要以我的意思教学治家,植桑养蚕是根本。办学为储学育才之道……我死后,不要入棺,不要埋葬,四世后,自有人葬我,可把我的尸体放在‘明经洞’内石床上,再把我所著书籍放在周围,一灯饱油,封洞即可”。其家人遵其嘱,清光绪二十年,蜀人杨宜瀚出任兴平知县,听到杨双山事迹,颇为敬仰,自认为杨双山第四代后人,乃起坟茔,立墓碑,并创立农历4月4日桑镇古会。杨双山墓附属文物有“修建明经洞记”石碣一块,“创修双山先生祠堂记”碣一块。双山祠原大门外石狮一对。      “杨双山祠文保小组”成立于1983年,他们做了大量的维修保护工作。1987年4月,杨双山十世孙杨德恒等人集资购砖16万块,对杨双山墓冢包砌,并修了围墙等。      1982年12月由兴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主题

-1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Angelyigo 发表于 2015-4-21 16: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是近期拍的论坛!!
还我长安 该用户已被删除
还我长安 发表于 2015-4-21 16: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过村因刘秀从这里逃亡,在记家庄吃了一碗豆豆麦荏
我喜欢琳妳 该用户已被删除
我喜欢琳妳 发表于 2015-4-21 16: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解村的历史谁知道,谢谢

1

主题

-1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风浪46 发表于 2015-4-21 16: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苟家坡呢????
一笑百媚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一笑百媚生╰ 发表于 2015-4-21 16: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解村捏,楼主说下论坛,非常像知道

1

主题

-1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瑬氓灬仯爺 发表于 2015-4-21 16: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桥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