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河南孙建设 -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

[复制链接]
batsbird 该用户已被删除
batsbird 发表于 2015-4-23 10: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2)盗版
      A.
      第七十五回:
       
      B.
      第一百二十回:
      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果然有个悼红轩曹雪芹先生。。.乐得同二三同志,雨夕灯窗同消寂寞。。.后人见了这本奇传,亦曾题过四句偈语作缘起之言,更进一竿云: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第五十四回:
      女先儿道:“这书上乃说残唐之时,有一位乡绅,本是金陵人氏,名唤王忠,曾做过两朝宰辅,如今告老还家,膝下只有一位公子,名唤王熙凤。”众人听了,笑将起来。
      C.“因”曹雪芹与“果”曹雪芹
       
      ;续书正文中的曹雪芹是人,其能指渊源于原著楔子中的能指,而其所指,正是续书人本人,故有姓氏曹学。)
summerqiutian 该用户已被删除
summerqiutian 发表于 2015-4-23 10: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好,继续写啊。我是粉丝,等着看哦。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0: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争及”,释为“怎及”也不妥。仅从文本看,迎春嫁给“中山狼”后,仅“一载赴黄粱”。若把“三”认定为基数,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三春”不及“初春”是个恒定的事实。而此句的作用是在界定一个时点,即“三春争及初春景”之日就是元春“大梦归”之时,若释为“怎及”,就像野猪永远都赶不上大象的个头高一样,虽然是永恒的事实,却起不到时点的作用。这里的“争及”就是取其字面义:赶得上。有人不禁会问:迎、探、惜什么时候能赶得上元春??这是你把目光仅盯着元春的地位而没有考虑其他,比如元春明确地把后宫当作“不得见人的去处”,在这方面,小龄官一进贾府就“争及初春景”了,迎春跟随“中山狼”,其处境当有过之而无不及。再就是惜春,她既入佛门,就是佛家弟子。借用王国维的话说:“然则宝玉‘一子出家,七祖升天’之说,诚有见乎!!”元春即使为贵妃,到底是一凡妇,恐怕不是惜春赶不上她而是她赶不上惜春。迎、惜都有“争及”的机会,想必那位“只拣高枝儿飞去”的探春也不差。
  探春能否“争及”元春的地位??答案是肯定的。证据有二:一是第七十回写大观园放风筝:“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众人皆笑说:‘且别剪你的,看他倒象要来绞的样儿。’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倒有趣呢。’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凤凰为鸟中王,雄为凤,雌为凰,混说雄雌不分。探春的风筝正是凤凰,象征她的身价为至尊;她的凤凰与另一只凤凰绞在一起,那只当寓义元春,足见探春能够“争及”到与元春并飞。二是第六十三回中大观园里开夜宴,探春抽得一签,上写“日边红杏倚云栽”。其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当探春真的成为王妃时,是不是“争及初春景”啦??有人质疑:即使探春真的成为王妃,比元春也差得远,别忘了元春是皇贵妃,而“王”比“皇”差得远哩。这个观点,想必大观园中的“众人”都不会赞同,因为在第十六回中,元春就已经被封为“贤德妃”了,在此之前没有听说过元春封王妃,所以,“众人”口中的“王妃”就是皇妃。退一步说,即使元春在封皇妃之前曾封过王妃,而众人决不会抛开高位称低位;这就如同一个人从乡长、县长而爬到省长后,他的家人夸口时肯定会说“我家出个省长”,而决不会说“我家出个县长”。想明白这一点你就会知道:在《红楼梦》中,很多时候“王”与“皇”是同义,比如那个遮天大王,既能遮天,肯定不比皇帝的身份贱。质疑者或许再问:一国之中能有两个皇帝吗??你再看看探春那幅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还有“莫向东风怨别离”等,你就会明白她是被迫嫁到大海东边去了,就如中国和日本,已经不是一个国了。这又不得不再说放风筝的“两人”,是他们控制着那只“风筝”,这“两人”应喻两国的当权者。故此句中的“三春”重在指探春。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0: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庚辰本的回复:
     前面记者复朋友的问题时曾给庚辰本定性为伪本,但在此文中为什么还引用了相当多的庚文及其本上的脂批??这是一个明显的矛盾。
     其实,记者也与很多朋友一样,一直相信甲戌本与庚辰本是红学史上的双璧,直到此文初稿完成时还持这种观点,故引例主要以甲戌本与庚辰本为主。也就在发文时,记者再次琢磨庚辰本,才发现它确实是个十足的伪本。因为此文已经发了一部分,也就按原文继续发;至于庚辰本的作伪问题,待此文发完后再专门讨论,记者会用充分的证据证实它。
      这也是与各位朋友交心:咱们都在探索。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0: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一个问题就是:探春“争及初春景”的时点在哪里??可以肯定地说:某年的清明节。理由有二:其一是紧连着那幅画的一首诗:“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里的“清明涕送”明确指出了分别的时点,也就是探春腾飞之时。其二是第二十二回中探春所制的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该谜底就是风筝,这就再次点明“别离”之时在“清明”。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0: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姊妹,就像围城故事:城内的想冲出来,城外的想挤进去。探春的命运将如何??可以肯定地说:比元春好不到哪去。这也有几个证据:一是那个船中的女子正掩面哭泣,足以表明她的伤心。二是由“游丝一断浑无力”可知,丝一断,那风筝必得落地。三是那两只绞在一起的“凤凰”,遇“喜”之后便一同消失了。四是由“三春争及初春景”可知,探春是尽力追赶元春的,刚刚超过那么一点点儿,冷不丁“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回首者是谁??肯定不会是元春,而应当是探春,带着巨大的惊恐,她也会跟随姐姐躲到“馒头庵”里去吧??五是探春与熙凤相比,二人的共同点都是精明、争强、生于“末世”,这就决定着她们的结局也应当是相同的。
  末句中的“虎兕”决不可改为“虎兔”。若这样一改,等于割去维纳斯的鼻子,她就不再是美神了。虎与兕是两种凶猛的野兽,兕为犀牛。此典源于《诗•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匪即非,义为不是;率即沿着。春秋时期,战火连年不断,将士困苦不堪,他们对天长叹:我们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总得沿着那空旷的原野不停地奔跑!!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间被困,师徒差点儿饿死荒野时,老夫子就曾引用此句三问子路、子贡、颜回。此处以“虎兕相逢”描述两派激烈交锋。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0: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的大意为:
  进入王宫以来就在甄别是与非,
  终于下定决心谋划一场宫廷暴乱;
  就在落红与飞絮追随探春远嫁之时,
  元春则在阴阳两派的交锋中梦归黄泉。
  还有那幅画,看似非常简单:就是一张弓,一个香橼;但同样是个难解之谜。这里弓有二义:一,取其谐音宫;二,表本义,即弓箭之弓。香橼也有二义:一,象征元春;二,取本义,就是香橼果。什么是“香橼”??不管你见没见过这东西,文本第四十一回已经给出解释:“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玩去”。这么说来,“香橼”就是“又香又圆”的大柚子。“弓上挂着香橼”是什么意思呢??也有二解:其一是元春被挂在宫中,虽有贵妃之名,却得不到皇上的宠爱。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0: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第四回的一段文字:“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此段文字的表义全是歌功颂德,里义则是骂清帝比周幽王的荒淫有过之而无不及。元春得封应有两大因素:一是凭借着贾、王的势力,二是像探春那样用尽心机攀高枝。虽然攀得“贵妃”之位,争奈皇上不亲近,被白白地挂在宫中。赵姨娘虽然地位低贱,但她还为贾政生下两个孩子;而元春呢,入宫这么多年连个孩子都没有,表明她与白居易笔下的那位“入时十六今六十”的《上阳白发人》差不了多少,只能“一生遂向空房宿”。努力越大,失望越大,心理落差也越大。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她产生了对皇宫生活及皇上的强烈痛恨,由赵姨娘暗使手段对付王熙凤、贾宝玉可推知:元春也参与到阴阳两大势力的争斗之中。只可惜,他们因方法不当,失败了。这就牵出画面的另一义:弓上本该搭配利箭才有杀伤力,此弓配的不是箭而是香橼,不用说,这东西又香又圆又软和,用它去射击敌人,正如俗语说的“肉包子砸狗”,不仅不能伤害到狗,反而把肉包子也丢了。这就突然使人意识到为什么那个“又香又圆”东西先是巧姐儿抱着玩,后来又被板儿当球踢:原来元春是由“女儿”一方转到“男子”一方的,这正是她“辨是非”的结果;只是她的谋划太幼稚,不过是孩子们的玩艺儿罢啦。作者哀叹元春等人思维幼稚,但对其献身精神还是非常敬佩的,称她是“身如束帛气如雷”。雷声已经炸响,冰山焉能久存??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0: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元春之举决不是孤立的。如在第十三回薛蟠说到铁网山上的樯木时,似乎无意带出“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他是怎么坏事的??就是因为在他爵位里“义”排在“忠”字前面了,看来凡是重道义之人都容不得满清王朝。与之相对的则是“忠顺”亲王,他这一派肯定是又忠诚又顺从。义忠王虽然坏了事,但他的事业后继有人,如冯紫英等。
  冯紫英身上有较多的传奇色彩。先说社会地位。第十四回中,在为秦可卿送葬时,他被称为“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位次排在“锦乡伯公子韩奇”之后;第二十六回中又有“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来了”。将军是个什么品阶??还真不大好说,如为可卿送丧的就有“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这二位有明确的品阶;再如贾赦“现袭一等将军”,贾代化“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珍“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想必冯唐的地位赶不上贾代化和贾赦,可能比贾珍、马尚等人的三品将军还要略低些。次说性情。冯紫英广交往、善应酬、重义气。他的交结,上至王公达贵,下到游医艺人,或学识渊博,或刁蛮无赖,但他都能应酬得来,而且也很义气,拳伤仇都尉之子,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武松醉打蒋门神和鲁达拳打镇关西。后说姓名。“冯紫英”三字耐人寻味:冯从二马,即两大阵营;紫英谐音“支应”,即应付、应酬。这么一说,不禁想起鲁迅的小诗《题〈彷徨〉》来:“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0: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的彷徨只是一时,当他辨明是非之后,荷着的戟便操在手中了;同样,冯紫英看似游离于两大阵营间,其实早已选定立足点。这种选择,一是因父亲的不平,你看“冯唐”二字,就知道他的父亲应如汉代的“冯唐易老”,岂能没有“生不逢时”之怨??二是源于自己的思考,“二十年来辨是非”者绝非元春一人,冯紫英这么一辨,就暗把利剑紧攥,瞪圆双眼瞅猎物,才有第二十六回薛蟠见他“面上有些青伤”,问道:“又和谁挥拳的??”冯紫英笑答:“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这一次,大不幸之中又大幸。”此摘录虽短,但要点甚多:其一,铁网山。秦可卿就被装入此山所产的樯木中,它有两个含义:一,清人出入关必经之地;二,法网难逃。其二,打围。此处当是隐语,暗含视对方为飞禽走兽。其三,兔鹘。也有二义:一是指女真人束的带子,借指女真人;二是指一种雪鹰。其四,捎一翅膀。鹰有那么猖狂??再说,冯紫英既是打猎,手中定有弓箭刀戟,鹰想“捎”他也不能近身。此谎不可信,稍一思索你就清楚:那“鹰”就是女真人,这次打围应该是趁清帝回家祭祖之机所进行的伏击。这种写法,借用脂砚的话说:“多大胆量敢作如此之文!!”其五,“这一次”三字给人的明显感觉是:前已有之,可能之后还会有。其六,大不幸之中又大幸。大不幸是未能知己知彼,此行有很大的盲目性;大幸者是冯还能活着回来。这当与元春对看:她的义举确实“能使妖魔胆尽摧”,但“身如束帛”的贵妃“回首相看已化灰”,可没有冯的大幸!!
  冷眼旁观,对赵姨娘、龄官、元春三类人,作者似乎觉着他们均可称作“男子”汉,而赵姨娘的妖手术之法不可取,欲把仇恨发泄到比她更弱的人身上更不可取;龄官是靠能力、智慧以求自洁,这在没有寻到同盟之前有可取之处,但不能使压在她头上的冰山自行崩塌;元春虽然着墨不多,但她是龄官、探春、赵姨娘、冯紫英等人的综合,这就是不写之写。只是元春等人凭武力行义,这种精神可贵,但智谋不足,方法欠妥。由此可以推知作者必是智谋超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