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

[复制链接]

22

主题

-2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xujianguo21 发表于 2015-4-26 03: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




关于杨修被杀的原因,到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三国演义中所说,杨修善于揣摩曹操的心思,并多次以恃才傲横有恃无恐的态度泄露天机,从而引起了曹操的忌讳以至被杀;另一种是有人分析,在曹植争夺储君地位过程中杨修积极支持并极力献计献策。实际是过分掺和曹操的家事引起了曹操的不满,导致最后被杀。对于这两种说法,笔者认为都站不住脚,原因如下:
     首先说第一种,无论任何朝代,不只皇帝的臣下,就是各级官员的下属,每一个人都是极力揣摩上级的心思,而对于皇帝和各级官员,在很多情况下也需要这点。所以对下级的揣摩无论对错,无论说出或隐藏,只要对主人的事业没破坏性,对主人的地位没妨碍,每一个皇帝和官员都不会为这点去杀下属,在这点上曹操也不会例外。而杨修一生并没有对曹操的事业起破坏作用,更没有对曹操的地位有妨碍的成分,因此第一种说法绝不是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再说第二种,立储君虽然能说成是家事,因为它的局限范围只在皇子之中。但更重要的它本身就是国事,一个皇帝不管有多少儿子,在立储君阶段,每一个都会组织参谋部,同时又极力结交大臣,尽一切力量用一切手段去争夺储君地位。正因如此,凡是这样的阶段都会牵扯到多数大臣。像这样,如果把参与支持争储君的人看成是掺和家事而杀掉,每个皇帝都会把手下的大臣杀掉大部分。他们绝不会这样做,曹操更不会这样做。所以第二种说法也不会是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除去以上两种,本人认为曹操之所以杀掉杨修,尽管包括为曹丕接班扫除障碍的成分,但更主要的是在挽救曹植的性命,同时也是在挽救其它儿子的性命,以避免兄弟相惨的局面将来在自家发生。以下便说一下理由:
众所周知,曹丕与曹植在长期较量中分别暴露的特点是:曹丕稳重、缜密、守法、有人情味;曹植是文才高、出口成章,仗势破法,精华外露。从两人的特点可以看出,曹丕的特点都是帝王所应具有的素质;而曹植的特点则是一般文人政客,攀龙附凤,依靠别人生存者所需要的素质。两者的档次不一样,也就决定了在争储君的斗争中曹植必败无疑。为说明问题,再以人们都知道的几个例子进行一下解释:
首先是曹操每次出征,曹丕都是以泪掩面送行,曹植则是以诗文歌功颂德送行。在这个问题上曹丕明显高于曹植。因为送亲人出征首先担心的是亲人的生命安全,其次才是胜败,这在正常人当中都一样,就曹操自己也不例外。比如他在送儿子曹彰出征前嘱咐曹彰:居家是父子,出事是君臣,,你出征在外,一是要努力杀敌,更重要的是严格要求自己别犯法。因为曹彰有特殊身份,曹操最担心他出去后仗势犯法,以免自己到时为难,还得该怎么办就必须怎么办。曹操站在父亲的角度在送子出征前首先考虑和担心的是怕曹彰因犯法丢命。曹丕站在儿子的角度送父亲出征,虽不担心他犯法,首先担心的是亲人的安全,这都是正常的人情味。而曹植的做法虽一时能得到父亲的欢心,但他确忘记了自己的角度,因为储君是以后的皇帝,而皇帝只需要别人为自己歌功颂德,不需要为别人歌功颂德,所以他这种做法本身就没把自己放在储君的位置。另一方面任何皇帝都不可避免会杀人正法,但他们又必须从内心做到视天下人为子民,而要做到这点,又必须做到有正常的人情味,这是皇帝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所以从长远说曹丕必会站在有利地位。再从曹丕为了谋划或请教争夺储君方略,用筐把吴质抬入家中一事分析,曹丕对私事的办理过程都会以缜密掩饰的形式进行,这同样是一个帝王所需要的素质。而曹植一生是精华外露办事张扬,并做不到这点。还有曹操为考验曹丕与曹植,同时命他们各自出城办事,又同时命门卫以共同的理由对两人进行拦截,结果曹丕遇阻后退回,曹植却以魏王命令名义冲了出去。像两人的做法,曹植是在仗势破法,曹丕则是在受着委屈守法。而皇帝所需要的正是这种素质。因为皇帝一生在执法,要想执好法,首先应做到自己守法,在这方面,曹操本人也一样。就在他出征时,战马踏坏青苗后,不也是以削发代首来正法吗?
正是在不断较量中曹植一直败北,使曹操认识到曹丕具备皇帝的素质,而他选拔储君就是在选拔以后的皇帝,自然会把储君的位置给他。与此同时他也会认识到曹丕与曹植的能力不在一个档次,如互相斗起来失败的肯定是曹植。然而人往往是当事者迷,这又决定了处在事物当中的曹植不会产生与曹操同样的看法。由于在长期争夺储君过程中,曹植在一些时期也压倒过曹丕,他不会认为自己的能力比曹丕小,即使明确了曹丕的储君地位后,他也会认为这只是一时的失败,还会尽一切努力争下去。再从曹植的整个经历看,曹丕死他儿子曹睿接班后,曹植仍不断上书要求参与政事,这证明在政治上他本身就不是一个甘心寂寞的人。由此分析当时也绝不会甘心输给曹丕,定会为夺回储君地位去尽最大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往往又不择手段,在自身力量不能与对方抗衡的条件下,定会去横向串联,找曹操的其他儿子结盟,使矛盾在不断升级中形成公开对立的两派,像这种事在皇家屡见不鲜,也可说是很正常的,但后果又是很严重的,这使曹操没法不处于犯难的境地。身为创业之主,他必须立储君继承大业,但又没法把所有儿子都立为储君,最后只能立一个。而追逐储君地位的确是他所有儿子中的每一个人,以至在共同追逐中互相排斥,矛盾不断上升并错综复杂,这种情况极利于曹植为达到目的去横向串联,找一部分兄弟结成同盟共抗曹丕。尽管曹操清楚曹植不是曹丕的对手,即使他找一些兄弟结成同盟,一旦白热化,失败的肯定也是曹植。但这种失败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不仅曹植会丢掉性命,与他结盟的兄弟同样也会丢掉性命,而这些又都是曹操的儿子,作为父亲这无疑是他最不想要的结果。像这样,如果作为创业之主立储君是他的职责,做为父亲阻止家庭惨剧的发生同样是他的职责。正是这个原因,在明确曹丕为储君后,曹操的注意力也会向这方面扭转。而要真正阻止住家庭惨剧发生,唯一就是争取使曹植在争储君失败后就此止步,最低别去横向串联找一部分兄弟结盟 。但这件事说容易,做起来难,曹操又能采取什么办法呢?首先争夺储君不犯法,无论国法或者家法在这件事上都没效率,这决定不能用法律的手段进行压制。除此就是以家事,国事的形式解决。家事的形式只能是曹操以父亲的名义对曹植进行劝说,争取他就此止步,但从各方面考虑这种办法行不通。其原因是每个人都是在娇生惯养中长大,这使每个人在父母面前都有说话甚至反驳的资格。再就是兄弟从小一起长大,在长期相斗和办事过程中都有压倒对方取胜的时候,这使每一个人都不会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对方小。像这样曹操要以曹丕能力大为由进行劝说,曹植会认为他偏心,故意压制自己,不仅会怨恨父亲,从整体上也于事无补,,曹植该怎么办还会怎么办。除此以外就只能以国事的形式解决,具体办法就以别的理由为名剪除曹植主要党羽震慑曹植,以达到让曹植止步的目的。而杀掉杨修,就是曹操在落实这种办法。
杨修既是曹植的老师,也是他的主要党羽和重要谋臣。在曹植争夺储君的过程中多数策略办法都是出自杨修,对于曹植的重要性没人能与杨修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说他是曹植的主心骨。正因为杨修对曹植的重要性这么大,曹操要震慑曹植达到让他止步的目的,才非拿他开刀不可。对于杨修本人,他积极帮助支持曹植争夺储君地位并没错,曹植失败后他不甘心继续支持其争夺也在情理之中,他经常以猜透曹操心计的形式抱怨曹操对这件事的处理不公,曹操完全理解,也能够容忍。但曹操的容忍是有阶段性的。如果在没有明确储君位置归谁之前,他这样做曹操不仅能容忍,甚至还支持,但在明确了曹丕的储君地位之后,并且曹操已清楚曹植不是曹丕对手的情况下,他再一直这样办,实际是在把曹植推向死路,不仅会危及曹植的性命,还会危及其他兄弟的性命。为了挽救曹植和其他儿子的性命,他非杀掉杨修不可。
正因为曹操杀杨修的目的是为了震慑曹植,以鸡肋的口令为借口,给杨修所定扰乱军心罪名才明显牵强。因为他与刘备在汉中大战的败局已定,在这个大前提下,别说多数战将,即使很多士兵也能认识到最后的结局是撤兵。并且在这个时期曹操也会经常召集大将开会讨论战局,在会上不只多数大将会提出这个问题,他自己也会倾向撤兵,只不过暂时没确定出撤兵的具体时间和方法。所以关于撤兵的问题在当时已不是什么秘密。可以肯定在当时的全军中尤其后方人员单位,谈论撤兵和准备撤兵的人不在少数,并且这些情况曹操都知道。而他对别人全不管,却单单找到杨修,说他在扰乱军心。其实杨修本人并不是战将,当时随军也属于后方人员,再则他只是私下让身边的人收拾东西准备撤兵,并没在公开场合对全军说什么,本身就达不到扰乱军心的程度,即使有这个成分也应罪不至死。再说他当时与夏侯惇住同一个军营,夏侯惇是主将,就算杨修对他说了什么,军营中出了问题,夏侯惇也应负主要责任。结果主将没事,却让一个文职人员承担了全部责任,所以给杨修定的罪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牵强。这完全证明曹操是为了救曹植和其他儿子的命故意找杨修的茬。由此决定杨修即使不在汉中以违犯军法被杀,在别处以别的名义也得被杀。总之他是死定了。
在当时的阶段,只有杀掉杨修才能震慑住曹植,曹操也只有这样办,才能阻止家庭惨剧,所以曹操才非杀杨修不可。后来的结果证明这种办法的确收到了曹操想达到的效果。自杨修被杀后操植在争夺储君位置问题上再没有大的举动。这起码能使他与曹丕的矛盾不再上升,为后来保住性命创造了条件。曹操死后曹丕接班,当时最有资格与他争位的三兄弟:曹植、曹雄、曹彰,虽然都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了抗争,但都是以个体的形式进行的,这证明在兄弟之间并没形成横向联盟组织,从而也避免了家庭大惨剧的发生。接下来因这几个人都进行了抗争,必须都受到一定的处分:曹彰被解除了兵权;曹雄畏罪自杀;曹植被长期打入了冷宫。其实曹雄要不自杀,曹丕对其最大的处分也不过与曹植一样,绝不会杀他。因为他连曹植都不杀,处死曹雄更没意义。另外曹植最后保住了性命,绝不是得救于他的七步诗和母亲的求情,这只能证明他当时对曹丕的地位从大局上已构不成威胁。如果要能构成威胁,无论他做出什么诗,也不管何人求情他都会必死无疑。任何一个帝王在统治地位和所推行的大政方针面前,都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这已是常理。现在朝鲜的金正恩接班后的所做所为还不能说明问题吗?所以曹植没被杀掉,只能是他当时对曹丕的地位构不成威胁。
正是根据曹丕接班后对兄弟们一个没杀的结果,再结合此前的情况,不仅能分析出杨修当初被杀的真正原因,同时也能看出曹操为救曹植和其它儿子的性命避免家庭惨剧的发生所用心之极。
邮箱地址:xujianguo210
2014年9月20号

22

主题

-2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xujianguo21 发表于 2015-4-26 03: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课堂上能学会理论,与在实践中能应用理论是两回事。

22

主题

-2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xujianguo21 发表于 2015-4-26 03: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读者发表意见

22

主题

-2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xujianguo21 发表于 2015-4-26 03: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读者发表意见
godmpfmfk 该用户已被删除
godmpfmfk 发表于 2015-4-26 03: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家国之事,茶余饭后谈资而已,爱怎么说,就说,不碍事。

22

主题

-2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xujianguo21 发表于 2015-4-26 03: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关注

22

主题

-2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xujianguo21 发表于 2015-4-26 03: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读者发表意见

22

主题

-2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xujianguo21 发表于 2015-4-26 03: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关注

7

主题

-7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八卦圈圈 发表于 2015-4-26 03: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人被杀..。都有..。三种真正原因......。

22

主题

-2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xujianguo21 发表于 2015-4-26 03: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规律没国界,不受时间的限制,没有阶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