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魂牵梦绕古榆情-作者 榆荚子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无云阴雨 发表于 2015-4-26 08: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我的古榆情结
土生土长的我,在家乡大榆树生活、成长、工作了三十六年。漫长的生活经历,使我对家乡及生长在那里的老榆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从刚懂事起,我就知道大榆树公社就是因一棵古老的榆树而命名。在五十年代的中国地图上就有开鲁县和大榆树。上世纪的大榆树人都为此而感到骄傲。千百年来,老榆树用它美丽的四季神韵吸引着当地百姓与过往行人,百看而不厌其烦。它那神奇的传说和衍生的传奇故事,荫庇着生存在大榆树这片土地的人们。凡来看过古榆树的人,无不为它的伟岸神奇所赞叹。古榆树高八丈,主干胸围九米,五人合抱,小孩要七八个人才能搂过来,树荫覆盖面积方圆七百多平方米。远远望去像一片落地的绿云。靠近观察指向东南、西北、西南、东北的四条枝干宛如盘龙、巨蟒,又似大象、雄狮。枝枝杈杈弯弯曲曲,千姿百态、顺其自然。整个像一株硕大的盆景。记得小时候母亲带我去扎兰营子赶集,特意去看大榆树。听老人们讲着那些神奇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打上了深深烙印。老人们说:“老榆树是神树,它保护这一方风调雨顺。老榆树动不得、谁吃榆钱树叶肚子疼;折树枝脑袋疼。”还说:“东围子王木匠的儿子砍了一个大树杈要做车辕子,结果第二天就死了”。“老榆树上滴下的水珠可治害眼”。尤其说到老榆树显灵,树下操练声、喊杀声吓跑了土匪。更使我幼小的心灵增加了对老榆树的许多神秘感。老榆树根部有一黑黝黝的大洞,老人们说:洞里住着蛇仙,经常显灵给人施药治病。很有灵验。即使在那个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的年代里,人们也经常看见树枝上偷偷被栓上红绳。树下洞口前经常摆放着供品。也没人敢去动它。距树东北方向八九米处有一眼井。老人们说是康熙皇帝御封的圣水。井水清冽甘甜。能祛病除瘟。当地百姓经常来取水治病。那时井水离地面很近,大人一弯腰就能舀上水来。我们小孩用绳子拴上小瓶往上提。喝一口凉哇哇,甜丝丝的。感觉很好。听着那些神奇的故事,看着这棵几搂粗的大树上一串串铜钱大的榆钱,馋得直流哈拉子,也不敢伸手摘一片放在嘴里尝一尝。在老榆树北侧三四十米远的地方,有一棵小榆树,虽然没有大榆树那么粗,但也要三四个小孩才能搂过来。这棵小榆树树干的大半面没有皮。在树干西北面包着四五十公分宽的一条树皮一直伸向上方维持着小榆树的生长。上边的树冠半干半绿,别有一番风韵。老人们说:“小榆树也很神,死了好多年又活了。”九十年代初期,不知从哪儿来了个疯和尚,围树转了几圈,在树干没皮处写了“太公在此、有神让位、山川苓子”便扬长而去。后来,在一次大风中,小榆树倒掉了。再后来,2002年春天,在小榆树倒掉的地方长出了一株小榆树幼苗。他以神奇地速度生长着,树冠伸向南面的老榆树,人们说它是“怀祖树”。人逢盛世、枯木逢春。难道这不又是一奇吗??那时候,每逢有机会赶集,总要跑到老榆树下去看。小朋友们也经常成帮结伙,背着大人跑去看神树。大人们一再嘱咐:“千万不要动树枝树叶、不然会现世报的”。偶尔会碰上烧香烧纸的,人少的时候还真有点害怕。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到大榆树公社读初中,便有机会经常来树下玩。但谁也不敢去动一下树钱儿树叶。相继而来的那场持续十年的浩劫,尽管破坏性那么大,老榆树却没有一点人为的损害。它历尽浩劫,顽强地屹立在那里,洞察着人间的美丑与世态炎凉。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和对老榆树的更多接触,使我对这棵老榆树的感情越来越深,对我的家乡的爱意越来越浓。

2

主题

-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无云阴雨 发表于 2015-4-26 08: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初建古榆园
开鲁古榆园始建于1985年,当时这颗大榆树在老工厂院内,周围是发电厂、小修厂、铁木工厂。由于小修厂与发电厂废柴油多年的侵润,老榆树北侧那棵小榆树已经烧的半死,这边的大榆树也是枯枝断臂,艰难的生存。为保护这株千年古榆,大榆树镇政府决定:对老榆树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一是推倒东侧土墙、二是拆除北侧发电厂,改院建园。我当时是撤社划乡后大榆树镇镇政府第一任镇长,亲自承担起建园任务,并动手筹划设计、筹资捐款,指挥施工。首先,镇领导带头在镇内捐款,并到县各部门争取资金支持。从供销社要来一车废铁,去通辽换来铸铁围栏。还从水管所要来石头水泥,修起了假山喷泉。刻有“古榆园”横匾的仿古月亮门立于园东侧,树下有铸铁围栏保护。并重点对老榆树实施了修剪、支撑等保护措施。园内砖铺甬道,花草点缀。将已被掩埋大半的“圣水井”重新挖掘休整,井水恢复了以往的清澈。砖砌的水泥碑面上,刻有古榆园简介碑文。在建园之初、我们一是查找历史档案资料,邀请当地老人儿王化、田希圣、王殿富、于振湖等座谈、走访末代天增寺还俗和尚谷成等,挖掘古榆文化内涵。二是广泛向社会征求古榆园设计方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选定了开鲁一中美手术老师商华堂设计的门楼图样,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完善。把原图案上的现代月亮门改为仿古月亮门。园名题词的“老榆园”改为“古榆园”。当时修月亮门的瓦匠不会修仿古瓦和飞檐,(因当时买不到仿古瓦)我就让王铁匠用铁皮自做磨具,手把手教瓦匠做古瓦、飞檐。所以后来有人取笑说:“古榆园的门楼是老袁用手捏出来的。” 时任镇党委书记严闯非常重视,不仅是修建古榆园主谋者,同时也是直接参与者。在设计与碑文撰写及建设过程中,直接把关。经过努力,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微型“古榆园”初具雏形。使这株饱经沧桑的“千年古榆”得到有效的保护。 1996年,在镇党委书记王华的直接领导下,大榆树镇府决定扩园。拆掉了古榆园南侧的小修点厂房。园内向北扩50米,把中学两栋学生宿舍扩进园内。由于当时学校房舍紧张而没有拆掉。东侧的铸铁围栏被撤掉。新修了紫红色围墙以及琉璃瓦月亮门。并设专人管理。使古榆园的占地面积扩大到14000平方米。

2

主题

-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无云阴雨 发表于 2015-4-26 08: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古榆文化协会
时光荏苒,2002年9月9日,大榆树镇迎来了多年没有的热闹场面。古榆树南侧彩旗飘扬,高大的彩虹门上书写着“热烈祝贺开鲁县古榆文化协会成立”。来自通辽市的罗彬、王佐玉、张志刚、张庆宗、单伟勋、谭凤才等开鲁老乡、老领导,开鲁县委书记高琦,政府县长朱玉强以及五大班子相关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及上万名群众集结在这里,庆祝开鲁古榆文化协会成立。联丰等几个村的群众自发组成的秧歌队也纷纷赶来助兴。上千名中小学生手拿花束、列队到马路两侧,欢迎前来参加大会的领导和来宾。上午十时,大会开始,古榆文化协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副县长梅井林主持会议,会上报告了成立协会筹备工作情况,宣读了协会章程、机构设置及组成人选名单,并由筹委会提名会长、副会长以及秘书长候选人名单,全体鼓掌通过。自此开鲁古榆文化协会成立,我被推选为开鲁古榆文化协会会长。镇长马占峰任副会长,袁玉春任协会秘书长。大会结束后,签名捐资活动开始。县委书记高琦带头签名捐款。开鲁刘国生先生捐款5万元,把签名捐款活动推向高潮。截止中午一时,捐款额已近30万元。印有“弘扬古榆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巨幅黄绸上签满了来自各界人士的名字。凝聚着这对千年古榆的片片深情。在此一个多月以前的一天,我正参加东北电网在沈阳召开的农网改造会议,会议期间,接到副县长梅井林先生电话,“说有事要跟我商量。”我说:“散会再说。”会后,梅县长找到我说:“受高琦书记、朱玉强县长的委托,找我商量重建古榆园的事情。”我当时也不知道书记县长什么意思。后来我和梅县长去见了高书记、朱县长,他们说:“古榆树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文化底蕴很深厚,名气很大,我们要很好的保护它,并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县里意图要成立一个古榆文化协会,以民间组织形式牵头搞,县里做后盾。经过多方考察,觉得让你来牵这个头比较合适。”征询我同意后,决定由梅井林县长牵头成立筹备委员会,经过了一个多月时间的筹备工作,时机成熟。所以就有了古榆文化协会成立的盛事,为古榆园的中兴拉开了序幕。附:开鲁县古榆文化协会章程第一条:开鲁县古榆文化协会是开鲁县县委政府领导下的、依法成立的全县性从事文化、艺手术研究、文化宣传、普及的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自愿组织起来的社会性文化团体。第二条:本会的宗旨是,团结全县艺手术爱好者,文化工作者和热心发展古榆文化的各界人士,不断提高其组织、文化、业务水平。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手术普及工作,传承和保护开鲁文化资源,打造古榆文化品牌,形成县有独特品味的地域文化,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全县人民文化素质提高和两个文明建设做贡献。第三条:协会的任务是: 1、        组织开展文化交流、理论研究等活动。制定有关的管理规划制度。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2、        为提高会员的文化知识水平、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 3、        增进会员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帮助会员与文化专业部门和学会等单位建立联系,进行合作。向有关部门反映会员的意见和要求,帮助会员解决文化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4、        开展民间、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同国内外有关团体的友好联系。 5、        编辑出版有关刊物和资料。第二章:会员(略)第三章:组织(略)第四章:经费(略)第五章:附则(略)

2

主题

-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无云阴雨 发表于 2015-4-26 08: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大决策
2003年春季的一天,古榆树下的大树墩周围做了一圈人,一个重大决策即将在这里形成。这是政府县长朱玉强带领县政府一班人在这里现场办公。此前,开鲁报社总编鞠潮清等人曾多次建议:“要把眼光放远一点,要做就要做大,不然几年以后一看太小啦,怎么办??”县政府领导采纳了他提出的“迁出中学,北延扩园”的建议。此次会议就是研究古榆园扩建问题。当时提出:如果往南扩建将涉及到前面的马路和诸多住户,扩建有难度。加上庙宇原来就在树的北侧,应尽量保持原貌。往北边建,又离学校太近,前边晨钟暮鼓、后边郎朗书声,很不协调。经过大家的一番讨论,朱县长当即拍板:迁走大榆树中学,把古榆园做大。并指出:“要扩园建庙,首先建好学校,否则不建。”当时初步确定,把大榆政府迁走,大榆树中学迁至政府院内,后经实际测量面积太小,建完校舍后划不出操场。为此朱玉强县长带领相关人员第二次来大榆树实地踏察,最后确定大榆树中学校址定在镇林业工作站西侧。新校址地理位置合适,周边环境好。当时决定: 1、要扩园建庙,首先建好学校,要建设较高标准的教学楼,改变大榆树中学建校近50年校舍陈旧,没有教学楼的历史。 2、责成大榆树镇政府,由镇长庞玉文亲自负责研究解决土地置换问题及办理土地征用审批手续。 3、责成副县长王广权向上跑项目争取建校资金。 4、中学建设及古榆园扩建由古榆文化协会具体负责,各项手续严格按程序办理。经过多方努力,从上级争取建校资金178万元,总投资360万元的一所新型的大榆树中学于2004年10月底落成。整个学校占地60亩,主教学楼3400平方米,电热供暖。学校附属设施齐全。至此,一所建校近50年的中学实现整体搬迁,改善了教学环境。使古榆园的占地面积扩大到78000平方米,初具建设规模。为古榆园发展拓宽了空间。

2

主题

-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无云阴雨 发表于 2015-4-26 09: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魂牵梦绕古榆情[2012-03-19]
1975年3月,我被调到大榆树公社工作。初中毕业后教了六年学,从此走上了仕途,当了一年多的“五七”助理,76年被任命为公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分管文教、卫生、计划生育和知青工作。76年9月9日,早晨刚刚上班,工厂来人报告说:老榆树夜间断了一个大树杈,我和其它几位公社干部急忙赶到现场,看见大榆树西南方向一根搂粗的大叉贴根折断,整个大树树冠缺了一小半面。现场围观的观众交头接耳,有几个年龄大的老人大胆的说这是不祥之兆,我们默默的站在那里,大家心照不宣,心里也不是滋味。我让在场的榆树村的干部找人把断掉的枝杈清理走。找了半天,社员没有人干,当烧柴也没有人要。没有办法,只好作为一项政 治任务,让武装部长派民兵弄到公社园子当柴烧。当天下午,广播里传出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举国同悲,人们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事后人们才觉醒:怪不得大半夜古树断臂,说不定原来是老榆树有灵,以断杈的方式寄托对领袖的哀思。过后,市委领导杨青峰说:“因为当时开鲁整党,我们来大榆树巡视,正赶上老榆树断枝现场,那时只能说是一种巧合。”经过这件事,我对大榆树进一步增加了神秘感。
1984年,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大榆树公社被改为建制镇。我当上了第一任镇长,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中,我们同时想到了要对大榆树这一历史文物进行保护,当时镇党委书记闫闯对这件事情非常支持。一方面安排人员写报告向上申请,把大榆树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另一方面着手研究对大榆树采取保护措施。经过努力,1985年始建榆树园。1996年,古榆树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榆树风采千年,实至名归。
由于对大榆树的感情越来越深,要保护她、建设她、挖掘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但是,终因政治气候、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未能成功。实践证明,要做成一件大事,必须要有天时、地利、人和诸事具备才能实现。
在古榆园的建设中,有几件事,使我至今不忘:第一件事,八十年代初期,我刚任公社管委会主任时。有一天,里仁大队支部书记王志找我,说有一个随蒋介石去台湾的国民 党上层人物李尔航托人捎来口信说:听说大陆正在搞改革开放,如果允许的话,他要回家祭祖,并想往家乡投资、保护大榆树,重建‘天增寺’。同时还想建一座宗庙(祠堂)。我当时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就答应让他听信儿。我同党委书记边令堂说了这件事。他说:“慎重点,去县里探讨一下,免得担责任。”我去县里统战部找到田宝宗部长汇报了情况,请求批准。田部长忠肯地说:“老袁啊!!这件事很敏感,政治风险很大。另据掌握,李尔航这个人很反动,估计这件事谁也不一定敢批,我看还是算了论坛。”一席话,让我的头脑也恢复了冷静,随即把这一想法压了下去。
第二件事,1992年3月,我从东来镇调开鲁酒厂任厂长。此期间因酒厂扩建,由原来的四吨手烧炉增上一台10吨沸腾炉,我们请来了秦皇岛一工程队,垫资为酒厂建锅炉房,施工队老板对大榆树非常信仰和崇拜,在施工过程中我接触了他的好友姜学尚,姜是大榆树里仁村人,当时在呼盟工作。闲谈时提起李尔航要回来投资一事。姜说如果现在还有这个意思,他还能帮助联系李尔航。因李尔航是大榆树蔡家村人,解放前曾任国民 党林西县县长,去台湾后一直是国民 党国大代表。曾与姜的父亲是拜把兄弟,非常要好,至今仍保持着联系。我觉得这又是一个好机会,就跑到县委去找何向卿书记汇报此事,何书记当即表态说:“可以跟他联系,如果能回来,我们欢迎。”记得在一次全县干部大会上,何书记说:“有一个国 民 党 遗老,要回来投资修庙,我看可以,只要不反 对党,反 对 社 会 主义,我们都欢迎。”后来,责成政协王政副主席办理此事,以政协名义给李尔航发邀请。记得邀请函是政协办副主任于凤海起草的。后来王政主席找我商量过此事。时隔不久,便收到李尔航的来信,表示非常高兴,并让我们这方面给搞一个大致的投资预算。但是因为在建设预算中包括了土地征用费,李很不高兴,因此中途搁浅了一段时间。之后一次机会,我跟领导说及此事,领导说:“不要土地费,只要回来投资,其它都好说。”几经周折,终于成行,2004年春夏之交,李尔航踏上了祖国大陆。出于政治因素,飞机在内蒙着落,由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张佐才陪同,并有国安人员跟随,一路从林西(去台湾前曾是林西县县长)到家乡大榆树。离别多年,触景生情,李老怀抱大榆树失声痛哭。只可惜,陪同的领导再三劝说:不要建庙,希望帮助建学校。碍于面子,李尔航违心的同意改建学校。当时留下几万美金,说不够再联系。并为欲改建的学校题名“尔航职业高中”,便怅然离去。后来,因未见学校改建结果,从此便一去不复返。古榆文化协会成立后,我曾多次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并邮寄资料,也再无回音。后来我去海南找到他的外甥辛力学,让他再帮助联系,他说:“你不要再费心啦。有两个原因,老人家不可能再回来啦,一是保护古榆树和建设天增寺愿望没有达到,学校改建也未见结果,老人家很寒心;二是李年事已高,耳朵特别背,况家庭矛盾也挺大。”因此,这条断了的线就再也没有接上。
第三件事,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举国同庆。之前,在开鲁工作的几个大榆树人在一起喝酒,谈及大榆树的事,勾起了大家保护古榆、建设家乡的游子之心,大家建议,由我牵个头,组织在开鲁及外地工作的大榆树人,在七月一日香港回归之时,到大榆树下聚会,组建“同乡会”,主题命名为“寻根”,宗旨是保护古榆,建设家乡。大家各尽所能,每年至少为家乡办一件实事。并责成我起草方案及同乡会章程。当时成立了筹备委员会,记得除了我,还有郝万山、杨军、刘喜才、刘兴等人。因刘喜才、杨军当时在人事劳动局工作,由他们统计当时在开鲁工作的大榆树人就有500多人。
之后,我很快形成了方案及章程,因当时我在人大办公室工作,为了更稳妥确切,我征求在人大工作的一位领导(我的老朋友)和当时在场的另外一个老朋友的意见,他们都是在大榆树工作过的。他们看了后,很严肃的对我说:“劝你不要搞这个东西,万一弄不好,好心弄出个政治问题来,还不如不搞。况且现在很敏感,说你拉帮结派搞什么活动,怎么办??”朋友的好心劝告,使我又一次冷静下来,那份方案和章程(草案)押在他的办公桌里至今也没还给我。
再后来2002年9月9日,开鲁古榆文化协会成立,才又一次拉开古榆园建设的序幕。
2006年6月,我年满55岁周岁,按政策在农电系统办理了内退手续。这时我相继谢绝了河北承德、通辽市、开鲁等地三家大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古榆园,继续以古榆园文化协会会长身份,为古榆园建设东奔西走,无怨无悔艰难的工作着。我相信,有领导的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总有一天会圆了多年魂牵梦绕的古榆梦。

2

主题

-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无云阴雨 发表于 2015-4-26 09: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柯蓝散文诗碑廊
2006年7月28日,开鲁古榆园柯蓝散文诗碑廊正式落成剪彩。这是全国第二座散文诗碑廊,与深圳仙湖植物园第一座柯蓝散文诗碑廊遥相呼应,呈南北招手之势。它也可能是目前国内仅存的最后一座柯蓝散文诗碑廊。这是因为老人家亲临古榆园为碑廊落成剪彩后,于7月30日返回北京,感到身体不适,体检后发现患有重病,年底前与世长辞。这时我们才知道,老人家在来时就身患疾病,只是一种精神支撑而没有察觉,还是因为老人家太疲劳啦。一个乐观、豁达、精神矍铄,年近九旬的老人,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竟永远离开了我们。悲痛之余,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是让老人带着满意和笑容离开古榆园,离开人世的。这也可能是在老人家离开人世前,完成的最后一件大事。更使我们欣慰的是:老人家临走前给古榆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通辽分别的时候,柯老送给我前一天晚上在宾馆写下的一幅字,上款:“赠开鲁古榆园管理处主任袁凤仪先生。正书:‘拥抱阳光’四个大字。底款北京湘人柯蓝书与通辽,2005年7月29日晚。”他还为凤来仪书院书写匾额。回北京不久,又给我寄来中国柯蓝散文诗学会常务理事证书。临行前我们约定明年春天北京见面,我还特地驱车赶往巴林右旗,买了一块巴林石章料,找人刻了一枚柯蓝印章,准备送给老人家作为纪念。谁想老人家匆匆离去,这枚印章却变成了我永久的珍藏。为此我写下了一首散文诗——《永久的珍藏》:驱车几百里,买来一块巴林石。雕刻一枚精美的印章。底部的柯蓝印迹与顶端的寿星老一样健康与慈祥。我准备北京看望老人时做为留念,谁想却成了终生遗憾,永久的珍藏。多么希望有一天,我把它送到您的纪念馆。让您漫长的人生中这段短暂的历史,与您的英明一样永存。   座落在古榆园凤来仪书院的柯蓝散文诗碑廊,全长55米。仿古回廊、雕梁画栋,正面阁楼耸立,院内有池鱼、花草映衬。廊内有24块石碑,前言、后记各一块。散文诗碑二十二块。其中一块为柯蓝墨迹:“我的散文诗,一半给太阳,一半给月亮。”还有两首是柯老写给千年古榆和悼念麦新烈士的。为古榆写的是:          《神奇中的神奇》赞内蒙开鲁千年古榆树—— (一)我是内蒙开鲁千年古榆树,身高八丈,身粗四人合围,我是神奇中的神奇。我拜天为父王,拜地为母后,拜太阳为兄弟,拜月亮为姐妹,把四周万物视为知己,才有我如此神奇的活力和魅力。我活的快乐,我活的坚强,我还要活上亿万年,我是见证古往今来绿色的使者。(二)我是内蒙开鲁千年古榆树,我的每一片树叶,都会跳、会唱蒙、满、汉族的歌舞。我健壮的树枝,放牧过春夏秋冬草原上奔跑的牛、羊、马群。几千年来,在我的树下过往了多少骆驼商队和厮杀血战的金戈铁马,我阅尽了多少民族的兴衰成败和苦难流离。现在我为什么还要不枯不败、不衰不老、枝叶繁茂的生长在这里??因为我热爱这块土地,爱的太深,太深……   悼念延安鲁艺学校校友麦新:《一个朝代的呐喊》(一)任冰雪遮天,任寒风呼啸。有一个经久不散的声音,那是一个时代的呐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刀曲谱写了血与泪要索取代价的历史。一个伤痛的历史,一个奋起的历史。(二)谱写大刀进行曲的青年音乐家麦新,被开鲁土匪恶霸杀害了。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歌声,凝固成长江、黄河和万里长城。一同走向民族光辉的历史。麦新烈士,你的英魂,也如同那棵千年神奇的古榆树,屹立在内蒙开鲁的土地上,日日夜夜,时时刻刻,警醒过往的后人。向后人做恒久的昭示。   柯蓝,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香港)中国散文诗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延安时期老作家。他当时创作的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被列为“延安文艺座谈会”最高成果之一。解放后根据他编写的剧本拍摄电影《铁窗烈火》荣获第一届百花奖,根据他的散文诗《深谷回声》改编拍摄的电影《黄土地》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他从事散文诗创作50多年,为中国散文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上个世纪50年代出版的散文诗《早霞短笛》影响很大。有的被翻译成英文,有的选入小学课本。后来他开创了联组体、政论体、报告体、旅游体等形式,丰富了散文诗的表现力。同时他又写成了30多万字的《中国散文概论》。旗帜鲜地提出做为独立体的美学原则。在创作实践于理论研究上为中国散文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他还是中国散文诗的主导者、开拓者、推广者和社会活动家。2001年以来他多次到过通辽。给草原带来了一股强劲的东风。后来有科尔沁散文诗学会诞生和开鲁散文诗社成立。开鲁古榆园的柯蓝散文诗碑廊必然成为内蒙古东部草原一大永久性文化奇观。在通辽的欢送柯老宴会上,受气氛感染,我朗诵了一首散文诗,以敬柯蓝老人:《主 婚》老人家风尘仆仆而来不是做客、而是主婚。跨过长江、黄河和万里长城,穿过昭君出塞的白山黑水。他把心爱的女儿“散文诗”,远嫁到科尔沁腹地的古榆园。选择一个艳阳高照的良辰吉日,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老人即将告别这个红辣椒之乡时,眼里含着的泪花闪闪,他说:我的心永远留给了这片热土。

2

主题

-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无云阴雨 发表于 2015-4-26 09: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感恩
         佛家有句话,“常怀感恩之心”。古榆园发展到今天,给我体会最深刻的就是“感恩”二字。没有大家的帮助,将一事无成。这虽然不是我个人的事儿,但它在我心中的位置非常重要。
         古榆园的中兴,得到了开鲁县委、政府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才能使古榆园建设规模甫成。至今,古榆园建设的绝大部分资金,基本上是从社会各界募捐而来。筹资捐款的事是很难的。我经常跟人说:“工作一生,原来多数是说上句。现在反过来、基本都是说下句。”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却是发自内心的感慨。这里有三件重大决策,推动了古榆园的建设,也使我不能忘怀。
         首先要感恩各几位发起人,他们是时任县委书记高琦、曾任开鲁县委副书记,副县长的张兴庆宗,开鲁人刘国生谭凤才,单伟勋。几人在通辽小聚,谈论中说道古榆树,大家一致意见要对大榆树实施很好保护,也要把天增寺恢复起来,当时几个人说每人先拿两万元钱作为启动资金,这样才有了古榆园筹委会及古榆园文化协会的成立。
         2003年4月,县长朱玉强在古榆树下召开县长办公会,拍板决定迁走大榆树中学,扩大建园规模。使古榆园占地面积由原来的一万四千平方米扩大到七万八千平方米。给今天的古榆园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改变了大榆树中学的整体面貌,结束了大榆树镇没有楼房的历史,推进了小城镇改造与建设步伐。
         2007年6月,县委书记刘庆文、县长幺永波在大榆树镇主持召开县长办公会议,决定成立了古榆园管理委员会。同时把古榆园定为全额拨款的副科级事业单位,并确定编制,县财政每年把古榆园管理经费纳入预算。结束了      
         2002年以来古榆园建设由古榆文化协会牵头的历史,使古榆园的管理走上正式轨道。
         2009年3月,开鲁县第十四届三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加强古榆园建设步伐的决议案,这既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同时体现了县委书记幺永波、县长韩国武的关切之情。这一年,县财政投资300多万元,加强了古榆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修造了人工湖、古榆文化广场,修建了“紫气东来”戏台,(传说:“老子西游,过函谷关,官令尹喜遥见东方紫云聚集,长达三万里,状如飞龙滚滚而来,此时紫气浮关,知道将有圣人过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后逐有‘紫气东来’表示祥瑞。”)硬化了园内游览路面及景点厕所等。使古榆园的建设向前推进了一步。
         2011年初,新任政府县长张华刚刚上任,便详细听取了古榆园工作及建设情况汇报并做出指示。特别提出由县政府牵头、古榆园积极运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古榆园建设步伐,加强景区管理。使古榆旅游尽快成为开鲁县旅游产业龙头。拉动县域经济发展。还重点解决了古榆园管理经费不足问题。
         王喜春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大榆树人。他念乡情,重感情,有热情。在他担任县发改委副主任,开鲁县政府副县长期间积极帮助古榆园跑项目,征资金。调任通辽市工商联主席后,经常利用工作之便,带领外地客商来古榆园意在为古榆园建设招商引资。20011年春夏之交他陪同北京富贵天使珠宝公司董事长魏相春先生一行来古榆园,运筹和策划古榆园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强有力的推动了古榆园的发展建设进程。
         王广权先生,现任奈曼旗旗委书记,无论是在任开鲁县县政府副县长,还是任市发改委副主任,直到调任奈曼旗旗委工作,一直关心着古榆的建设,他为大榆树中学搬迁,古榆园扩建争取上级资金180多万元。在奈曼工作期间还支援古榆园建设物资,并带领客商来古榆园为其争取资金。多年来,每逢节假日回家总要到古榆园来看一看。难道这不是深厚的感情和浓浓的乡情嘛
         说道“感恩”,我还要衷心感谢在内蒙工作的于清礼先生,他热爱家乡,钟爱友情。对古榆园的建设非常关注,每次回开鲁,不管怎么忙,总要来古榆园转一转、看一看。他千方百计协调资金40万元支持古榆园建设,激励着我搞好古榆园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刘建榆先生,土生土长榆树人,仅凭建榆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一往情深。他工作在内蒙,却不忘家乡,帮助协调30万元资金支持古榆园建设。
         通辽市范义先生捐资50万元,率先在园内建起长寿、法门俩塔,为古榆园建设拉开了序幕。
         通辽市马涛先生和我是忘年交,古榆园建园之初,资金紧张,他慷慨拿出刚坐不久的别克轿车,给施工方抵顶了20万元工程款,使我永志不忘。
         通辽胡源节水设备厂老板李尚先先生,捐资40多万元,修建聚仙殿,并塑铜神像。我为他立碑,他却不让写名。
         天津豪林集团老板王荫林先生投资12万元石雕水榭。我们请通辽高万年先生为其撰联,刻在水榭石柱上。“榆荫桑梓译及匏岛,柳林仙宗惠从蓬莱。”隐含“荫林”二字。感激之余,我为王荫林先生编了四句藏头诗,以示感谢:
《赞古榆》赠王荫林
王者之风千古榆,
荫庇一方塞外奇。
林丛独尊昂然立,
福泽百姓万民祈。
         最让我感动、感谢、甚至是愧对的,是湖北大冶市仿古园林建筑公司老板周邦同先生。自2002年至今,古榆园内所有工程几乎都是他们干的。在多年的交往中,我们早已成了最要好的朋友。他为人忠厚、正直,施工中从不胡弄。知道内情的都清楚,在这些工程中他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在过去施工中垫的资金,至今已时隔七八年的时间,还没有还上。我自己借的钱,儿子拉料欠的款还不上,我没有办法。谁让我自己愿意干了呢??欠朋友的钱还不上,我心里经常感到不安和愧疚。结算时,他还从工程总造价中扣除20万元,算做对古榆园捐款。有人说:“不挣钱,谁信呢??”这里有两个数字:一是,大雄宝殿决算造价86万元,二是,东西两配殿造价56万元。你信吗??
     在后来的施工中,有人说:“欠你那么多钱还不上,你怎么还干??”他说:“没办法,谁让我认识老袁,让我们成为很好的朋友呢??我一是被老袁舍弃自己,艰辛为古榆园的行为所打动。二是对他的为人所感怀。可能这就是缘分论坛”。
         现在虽然经常有些捐款,但却都是为修庙请佛而捐,有谁能捐款为你还债呢??尽管如此,在以后的天王殿,钟鼓楼及配殿工程建设中仍然继续为其垫资。在奠基仪式上周老板说: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垫资施工,这完全是我们对古榆园的感情,对袁凤义先生和释明了法师的友情和信任,
         为古榆园捐款的人还很多,我们都一一记在本上,刻在碑上。也有很多人捐了款,有的数额较大却不让留名,我们也一并表示感谢。
         在此我还要感谢为古榆文化建设给予支持和帮助的朋友们。如开鲁的商华堂老先生,王才先生、付辛成先生、陈福泰先生。
         通辽的韩卫先生、侯凤仪先生、高万年先生、单文海先生、姚万坤先生等。
          同时感谢为古榆文化写诗、撰联的各位朋友们。
          特别要感恩多年来在古榆园辛勤工作的于蓬飞先生、胡学平先生、李振生和孔凡才先生等,是他们的友情帮助和倾情奉献,使古榆园的管理井井有条,赢得广大游人的赞誉。

2

主题

-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无云阴雨 发表于 2015-4-26 09: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古榆文化长廊
        由二十四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出资修建的古榆文化长廊。位于古榆园文化广场西侧。背靠人工湖、福禄岛。东与“紫气东来”戏台和广场中央华表对映,为罗马式现代石雕艺手术长廊。全长75米,由26根石柱支撑,离地面四十公分处由一条石板长凳相连接。长廊分二十五个格段,中间一格为人行通道,两侧各十二块须弥座石碑立于格段中间。面对广场的一面刻古榆文化诗词墨迹。背靠福禄岛一面刻二十四家企事业单位的文化、经营理念。远观长廊气势壮观,近看碑文字迹优美、内涵丰富、给人以启迪,可谓古榆园又一文化景观。
中国好搜狐丶 该用户已被删除
中国好搜狐丶 发表于 2015-4-26 09: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6

主题

-6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向东飞去 发表于 2015-4-26 09: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南方就有拆校建庙的说法,当时我们都感到好奇怪,现在就轮到我们学校了,真是恍然一梦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