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

[复制链接]

102

主题

-102

回帖

1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2
 楼主| 秦家老太爷 发表于 2015-4-26 14: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第四次战役概述

  中朝人民军队以运动防御将\"联合国军\"阻止在\"三八线\"附近
  2月17日,中朝人民军队决定全线转入运动防御,准备用两个月时间,集结兵力,补充兵员,改善交通运输,囤积作战物资,待\"联合国军\"深入后再行反击。防御部署是:第一梯队由西向东依次为人民军第1军团主力,志愿军第50、第38、第42、第66军和人民军第5、第3、第2军团,共8个军,在西起汉江口,沿汉江北岸经杨平、中元山、横城、烽火山、酒峰至下珍富里一线展开,并要求在纵深25--30公里的防御地幅内抗击1个月。第二梯队为人民军第1军团1个师和志愿军第26、第40、第39军共3个军1个师,在西起汶山里,经议政府、铸锦山、青雨山、座防山、洪川江北岸至洪川、丰岩里一线展开。
  2月19日,\"联合国军\"首先在东线发动进攻,在中朝人民军队的节节抗击下,进展缓慢,至3月6日推进到杨平、横城、下松滨迄东海岸之江陵一线,将东西战线拉平。7日,\"联合国军\"在西线以5个军共14个师又3个旅、2个团的兵力,发动大规模进攻。中朝人民军队根据汉江南岸防御作战的经验,采取兵力配置前轻后重,火力配系前重后轻的战手术原则,实施宽正面、大纵深的运动防御。从10日起,按预定计划将第一梯队各军逐步向北转移,由第二梯队继续进行运动防御,14日晨主动撤离汉城。\"联合国军\"15日进占汉城,16日以后继续采取\"主力靠拢\"、\"等齐发展\"的战法和\"磁性战手术\"向北推进,至23日,进占高阳、议政府、加平、春川、瓦野里、注文津一线。中朝人民军队采取重点设防、梯次配备、扼守要点、以点制面的部署,以阻击结合反击、伏击、袭击等各种手段,依托每一阵地节节抗击,予敌以大量杀伤。志愿军第26军在议政府铁原地区防御战斗中抗击美军第1军主力进攻,作战38天,毙伤俘敌1.58万余人。其间,美军空降第187团用飞机100余架次,于汶山里地区伞降了约4000人和少量坦克、火炮,企图切断正在向北转移的人民军一部的退路。由于该部人民军此时已撤至临津江以北,致美军企图落空。28日,美军进攻旺方山时,第一次使用直升机1架载步兵30余人,实施机降,攻占了2个班的阵地。
  战至3月底4月初,中朝人民军队全线转移至\"三八线\"以北附近地区,\"联合国军\"再次越过\"三八线\"。4月15日,志愿军第3、第19兵团已经入朝,分别在伊川、铁原、平康地区和南川店、市边里、兔山地区完成集结,原在元山地区休整的第9兵团也在平康、洗浦、淮阳地区完成集结。\"联合国军\"发觉志愿军后续兵团到达,加上连续作战部队损伤严重,因此除在铁原、金化地区继续发动进攻外,在其他地区基本上停止了进攻。4月21日,\"联合国军\"被阻止在开城、长湍、高浪浦里、文惠里、华川、杨口、元通里、杆城一线,第四次战役遂告结束。
  此役,中朝人民军队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进行坚守防御、战役反击和运动防御作战,历时87天,毙伤俘敌7.8万余人,使\"联合国军\"平均每天付出近千人伤亡的代价才前进1.3公里。志愿军伤亡4.2万余人。中朝人民军队完成防御任务,赢得时间,掩护了志愿军后续兵团集结,为进行第五次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役也为劣势装备军队依靠一般野战工事进行防御作战提供了经验。
  --摘编自《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主 要 经 验  

  一。坚守阵地与反击行动相结合 坚守阵地,并以积极的反击行动相结合,粉碎敌之进攻,是这次防御战役的基本指导思想。
  在敌人掌握制空权,地面火力和突击力占有很大优势的情况下,采取消极的单纯防御行动, 是无法抵挡敌人进攻的。
  把坚守阵地同反击行动相结合起来,就能提高防御的活力,使防 御增加生命力。
  这次战役所以能在敌我装备悬殊,中国军队供应十分困难,人员减少严重和部队相当疲劳 的情况下阻击敌人达八十余天,歼敌近八万人,敌人平均每天前进不到一公里半,就是由 于在防御中不仅依托有利地形和工事顽强抗击敌人,而且及时发起反冲击和反突击,给予 敌人以有力的打击。
  尽管由于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反突击未能达到粉碎敌人进攻的目 的,但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实践证明,为了使反突击起到打破敌人进攻的决定性作 用,必须形成强有力的拳头,迅速歼灭敌主要进攻集团翼侧之重要集团,以便尔后向敌主 要进攻集团的侧后实施有力的突击。
  在敌人处于装备优势的情况下,要歼灭当面之敌,一要切实断敌退路,以免像横城之敌那 样得以逃脱;二要分割快歼,以免像砥平里之敌那样龟缩一团,待增援之敌到达后得以合 力突围。  

  二。实行大纵深的设防和前轻后重的部署  
  抗击优势装备之敌的进攻,要有大纵深的设防和前轻后重的部署,以增大防御的弹性和韧 性,增强防御的稳定性。
  因为在装备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要想防御阵地完全不被敌人突破 是不可能的,特别是仓促转入防御时阵地工事比较薄弱,在强大火力的突击下,就连防御 部队的生存也受到极大的威胁。
  大纵深地设防,便于在部分阵地或地带被突破后制止敌继 续发展,和以反冲击或反突击恢复已失的阵地或地带;前轻后重的部署兵力,可以避免不 必要的伤亡,和掌握较大的预备队,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这次战役开始时,由于志愿军着眼于以反突击粉碎敌人的进攻,并准备在反突击成功后乘 势向敌继续进攻,只构筑了一道防御地带的阵地。
  实践证明,这样只作一种打算的准备是 不够的,因此在战役第二阶段设置了两道防御阵地,以后又增加了一道,增强了防御的稳 定性,使防御作战坚持了两个月。
  这次战役的兵力部署始终是坚持前轻后重的原则。第一阶段第一梯队只有四个军另 二个师,第二梯队达六个军。第二阶段由于部队减员较多,第一梯队增到八个 军,第二梯队减至三个军另一个师,但规定各军应根据情况组成数个梯队,轮 番作战,换班整补,并以反冲击打退敌之进攻或夺回已失阵地。
  在部分部队由于对前轻后 重的部署贯彻不够受到不应有的损失以后,志愿军司令部将领进一步强调不要在一个阵地 上堆很多部队,以免遭受过大的伤亡,也不应死守一地不动,让敌人打完。
  中国志愿军将 领这些及时有力的指导和作战中血的经验教训,使部队迅速提高了贯彻这一原则的自觉性, 从而减少了伤亡,并有效地歼灭了敌有生力量。
  如三月二十三日,志愿军第26军第226团 三个连向胎封里,霜洞里之敌实施反冲击的战斗中,毙伤敌二百余人;次 日,在 抗击敌人进攻326.3高地的战斗中,该军第264团第8连一个排即毙伤 敌一百余人。  

  三。抓住战役发展的关节,实施灵活机动的指挥 实施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手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
  对优势装备之敌的防御作战来 说,更非灵活机动不可。 战役上的灵活机动的指挥,中心在于抓好战役发展的关节。
  这次战役之初,志愿军在察觉 敌人全线反扑的企图后,立即组织坚守防御,并准备以强有力的反突击粉碎敌人的进攻; 在纵深作战不顺利时,立即停止反突击,并根据敌我情况转入机动防御,都抓住了战役发 展的关节。
  因此,在被动中争取了主动,为战略预备队的调动赢得了时间。 为了抓好这些关节,事前应有周密的计划。
  通过对敌我情况的分析,对战役发展的各种可 能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制订多种方案,以便在出现复杂情况时,能及时地加以适当处置
  下面各章,讲述的就是发生在第四次战役期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