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周敦颐在合川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风筝醉2046 发表于 2015-5-9 07: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敦颐

  周敦颐与四川

  说起北宋的理学大家周敦颐,许多人应该不会陌生,他的名篇《爱莲说》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然而,你知道吗,周敦颐同四川还有很大的渊源,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他游学巴山蜀水期间同文人名士的交往,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本期起,我们《宽窄巷》来摆一摆这方面的龙门阵。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九月左右,这一年周敦颐40岁。他的官衔由“大理寺丞”升迁为“太子中舍”,并由仁宗皇帝御笔钦点,差了他一个新的职事“佥书合州判官”。合州,北宋时的行政区划划在涪江流域,属“川峡四路”的梓州路管,辖石照、汉初、巴川、赤水、铜梁五县。

  “衔”是官阶,是品级的象征,不是实职;差遣你个某某职事,才是你的实际职务。这次周敦颐得到的“佥书判官”,就是他的职务。

  周敦颐十一月抵达州的所在地合阳〔今合川〕,顾不得车船劳顿,立马上任对属地进行了十日的巡视,他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也许是对他这种雷厉风行作风的一种奖励,也许是朝廷对没有进士出身但又有真才实干官员亏欠的一种补偿,在他到任后不久,朝廷的加封令又到了,官衔由“太子中舍”转升“殿中丞”,赐五品官服。

  周敦颐在合州任职四年多,其中一段时间知州位空缺,他还代行知州事。然而史记对他在合州任职期间的事迹却未留下什么陈述,但从当年周敦颐和一些亲朋好友及学生的诗赋、通信往来中,我们仍能找到不少讯息,为还原他那段为官经历还是有所帮助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敦颐在合川的四年多时间里,呕心沥血,非常繁忙且卓有成效。

  周敦颐的下属铜梁县令、成都人吕陶对他为官合州那段经历,在临别赠言时曾有一段评述:“先生为政原则性非常强,抚而不柔。对善良百性,表现出一种博爱与平宜近人;对作奸犯科之人,却表现出一种威严,如快刀健斧;在拯救危难之际,却表现出敢做敢为勇于负责的精神”。

  正是由于他办事公正,执事以济众为怀,则“公生明,廉生威”,所以合州人民对他心悦诚服,甚至会有“一州之事,如果未经周敦颐之手,其他官吏都不敢做决断。在周敦颐调离时,合州人纷纷前来道别,士大夫皆以诗文相送。这都是吕陶的亲所见闻。而在周敦颐离开合州后不久,就有人为他在合阳南惮这个地方建起生人祠来纪念他。合川至今还有不少纪念周敦颐的建筑物,比如“养心亭”、“濂溪祠”、“爱莲巷”、“书院街”和“书院路”,都是因人而得名。

  说起“养心亭”,这里有段故事。合阳士绅张宗范作为周敦颐的弟子,一方面做出了捐办学校的善举,另一方面积极协助老师办学,被列为北宋乡绅之楷模。这让张宗范十分自豪,为纪念他和老师的这段办学经历,他将改建为州学的自家花园后的小山命名为“学士山”,并请能工巧匠在山顶修了一座八角亭,便请老师为该亭题名。这里环境优美,甚是幽静,周敦颐觉得是一处平心静气的好去处,于是为其题写匾额“养心亭”。书毕,并意味深长地解释说:“人,贵在养心也!” 周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