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佛教与魏晋玄学

[复制链接]

110

主题

-11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散淡道人 发表于 2015-5-9 23: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戎羌历史考略(散淡道人)关于夏代少数民族的历史,几乎没有确凿的文字记载。根据殷商西周的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今天我们大致可以简略了解到一些关于西北少数民族的历史状况。根据《尚书》《史记》等书记载,尧时“窜三苗于三危”。三危究竟指向何方,目前不能确定。史家猜测可能是在甘肃青海地区。《禹贡》载有大禹曾导黑水于三危山的记载。据考证,三危山可能即今敦煌东部的三危山。尧之前,轩辕氏曾联合神农炎帝打败了蚩尤,据说蚩尤就是“三苗”的代表,大概蚩尤是长江流域少数民族多个部落联合的酋长,三苗仅喻其部落数较多而已,大约今天的羌族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应算在内。蚩尤被打败之后,长江流域为神农炎帝所控制,黄河流域为轩辕黄帝所掌握,显然蚩尤所辖的南方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栖息之地,只好将他们赶到边疆地带了。而中原之外的所谓边疆,除了东边的大海,北面的荒漠(或许有部分匈奴的祖先放牧),剩下的地方只有西北河西走廊以及青藏高原了。估计自炎黄之后,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的战争不断,到了尧时,很可能西北少数民族又一次遭到来自中原的重创,或许南方仍有部分少数民族与尧率领的中原华夏族发生了战争,这些所谓的“三苗”再一次被安置迁徙至西北荒漠地区。相传殷商时期“诸侯八译而来者千八百国”,葱岭以西五百里的“渠搜国”(中亚撒马尔罕地区)曾到商都朝贺,西戎氐羌等少数民族也向商朝朝贡,表示臣服。祖甲武乙时期,曾用兵于西戎义渠之地。《竹书纪年》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殷朝末年,活动于今天甘肃泾川一带的阮人与活动于今甘肃灵台一带的密人发生战争,周公季历出师帮助阮人攻打密人,打败密人后,将其迁至“程”,即今陕西咸阳东北。根据《竹书纪年》记载,西周时期,周穆王向西巡守征讨,从镐京(陕西长安)出发,西北至平凉,南行至河西青海以及昆仑山北麓,再西至葱岭,进入中亚里海黑海间返回;或认为经伊朗进入东欧,沿天山南麓经河西走廊回到镐京。往返二万四千里。这一史实记载于《石鼓文》。周穆王,姓姬名满,是西周的第五个王位继承人,自前1001-前947年执政,在位约五十五年,其西巡时间大约自穆王十三年闰二月十日至穆王十四年九月(前989-前988),历时一年半之久。这次西巡,穆天子广泛接触了沿途各少数民族,受到各地热烈欢迎。在“河宗”(估计是渭河或黄河源头),穆天子举行了盛大的朝会仪式,接受了当地首领授予的“河宗璧”;在“黄之山”向各族首领展示“天子之宝”,宣扬了中原文化;在“珠泽”,珠泽之人献白玉和“食马三百牛羊三千”;在“赤乌”,赤乌之人自称其祖先出自“宗周”,并献“食马九百羊牛三百穄麦百载”。穆天子回赠“墨乘四黄金四十镒贝带五十朱三百裹”。穆天子还命将其地原产的“嘉禾”带回中原种植;穆天子到达“西王母之邦”,受到西王母热烈欢迎。穆天子送给西王母“锦组”(很宽的绶带)“百纯”(布匹绸缎),西王母设宴于瑶池之上,他们吟诗作歌,表达建立友谊友好关系的心愿。西王母作歌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穆天子回答:“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穆天子西巡率六师之众,所到之处,与当地民族结为友好邻邦,谱写出中原华夏民族与西域诸民族的友好史册。战国成书的著作《竹书纪年》《山海经》《穆天子传》《尚书》等书中,多次提到昆仑、流沙、泑泽、敦薨之水、敦薨山(疑似敦煌山)、弱水、黑水、合黎、三危等,说明中原华夏族与西北民族交往正在日益增多。戎羌族是活动于殷商至西周春秋时期西北少数民族之一。在殷周之际,戎羌族主要活动于中原以西,而中原北部则是北狄獫狁匈奴的势力范围。据《后汉书》记载:“及平王之末,周遂凌迟,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于是渭首有狄獂邽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骊戎,伊洛间有扬拒泉皋之戎,颖首以西有蛮氏之戎。在春秋时,间在中国,与诸夏盟会”。这些被称为西戎的诸羌之族,战国末期在秦王的领导下进入中原,取代了东周王朝。秦王朝为了避害求安,建设了西起临洮东至山海关的万里长城(许多长城是在六国长城基础上修建连缀完成的),阻止了西戎羌族和北狄匈奴可能的侵袭。在史前时期,诸羌就开始向西南方迁徙发展,迁徙到中原的羌族只是诸羌的一支。向南迁徙的诸羌族,到达了四川西藏。春秋时代,向塔里木盆地迁徙的诸羌称为西虞或禺氏。到了战国末期,四川青藏一带已经布满了诸羌之族。《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南接蜀汉徼外蛮夷,西北鄯善车师诸国”。其地正是今青藏高原一带。又载:“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獂戎......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氂牛种,越隽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又云诸羌“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十二世后,相与为婚姻,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厘嫂,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果于触突,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堪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如上我们得知,戎羌早在炎黄时期就从中原或南方迁徙到了青藏川滇地区,在所谓西王母时代,曾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围,他们露营火居茹毛饮血几同禽兽,以杀伐战斗为能事,没有君臣之礼,亦无长幼之分,父兄与妻妾姊妹混居交媾,实为乱伦之种族。如今许多考古学家文化学者认为,炎黄种族的祖先是戎羌族,实为不经之谈。从春秋战国之后,有可能戎羌诸种族一部或多部与华夏种族通婚混血,但在文化层面,始终认可传承者大汉文化的基因,否则我们炎黄华夏种族不可能取得五千年举世瞩目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仅就中华版图一项就可以说明一切了。(本文参考《西北少数民族史》以及翦伯赞《秦汉史》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