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

[复制链接]

15

主题

-15

回帖

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7
也是 发表于 2015-5-17 08: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228年至234年发动北伐曹魏的战役,共有五次,但未取得重大胜利;而曹魏也曾发动反击战,也不成功。最后以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终结。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诸葛亮在明知魏强蜀弱的情况下,仍然要穷兵黩武发动多次劳而无功的北伐,最终将蜀国的国力挥霍一空,致使其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一个国家呢?
        诸葛亮给出的理由是“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材,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于待亡,孰于伐之?”意思是,反正你不打曹魏,曹魏最后也要灭你,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趁其立足未稳,中原人心向汉的机会,大举北伐,或许尚有一线生机。
        仔细推敲一下,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当时曹魏也没有要进攻蜀国的企图
        其次,分裂时期,按理说只有势力强大的一方才会坚持统一,势力弱小的一方更愿意保持独立,这叫国强主统,国弱主分。道理很简单,国弱了还主统,那不是找死吗。
        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原因有二:
        一、为证明其政权合法性的无奈之举
        刘备起兵就是凭借自己皇族的身份,打的就是要匡扶汉室的旗号。后来夺取西川成立蜀汉政权,支持统一更成了其政权合法性的根据,因为只有承认蜀地是大汉王朝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大汉皇室自居的刘皇叔才能在蜀地名正言顺的进行统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蜀国必须主张统一,必须打出已经名存实亡的汉王朝的旗帜。这是其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必要保证。
        二、转移蜀国内部矛盾的需要
        当时左右蜀国政权的有三大势力,益州集团,当地贵族士族;东周集体,刘璋旧部;荆州集团,刘备部。刘备死后,三股势力互相角逐,政治压力非常之大。战争是增强凝聚力、转移内部矛盾最有效的手段。
        基于上述原因及魏强蜀弱的现实,主动出击北伐的力度就要掌握好,力度小了不起作用,力度大了会被曹魏一口吃掉。这就是战略和战手术的区别。因此也就好解释,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就拒绝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因为这个计谋,风险太高,力度太大。
        诸葛亮死后,益州集体立即投降了曹魏。当然,他们没得选择,投降孙吴吗?等曹魏收拾了孙吴再来个二次投降,没有人会傻到如此地步。
        或许,司马懿早已料到,蜀汉不是亡于内政,就是止于穷兵黩武。刚建立的国家,按理应该主生产,但他没有,所以他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