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孝”

[复制链接]
清亮许多1 该用户已被删除
清亮许多1 发表于 2015-5-20 15: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

15

主题

-15

回帖

1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2
 楼主| harry0805 发表于 2015-5-20 15: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善孝为先。

8

主题

-8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
清亮许多1 发表于 2015-5-20 16: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什么是儒家所说的。

2

主题

-2

回帖

1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0
林亚兴 发表于 2015-5-20 16: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孝”的问题及两代人关系“孝”的基本含义是:父为子纲。子女不可违背父母的意志,连自己的婚姻大事也要遵循“父母之命”,不得计较父母的对错,要唯命是从。强调“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在“孝”观念的影响下,国人养育子女强调“孝顺”、“回报”。父母可以选择要否生育子女,而子女则不能选择出生与否和在何处出生。因此,西方人养育子女是责任、义务,不求回报。养老主要是靠社会养老保险、积蓄或社会众援金。在现代社会,伦理趋向文明、理性,“孝顺”的观念已渐消失,父母与子女之间呈现出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新风尚。社会均衡,人际平等,互相尊重,和睦共处的人文精神是构建道德理性的必由之路。

2

主题

-2

回帖

1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0
林亚兴 发表于 2015-5-20 16: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孝”的作者认为“儒家讲君仁臣忠,父慈子孝。”这“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并非是儒家的基本思想。孔子学说在君臣父子关系中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含义是:君臣父子要各守本份,按照礼制的规定,君要有君的权威,臣不得计较君主的好坏,要绝对服从。父要有父的威严,子不得计较父亲的对错,要唯命是从。“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礼”是礼制,是要有尊卑之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意思是君主役使臣子要有权威,臣子侍奉君主要效忠。孔子学说在关于“孝”的问题强调“无违”。就是说子女要顺从父母,不可违背父母的意愿,不得计较父母的对错,要唯命是从。并强调“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提出父亲死后,三年内也不能违背其意愿,这就是“孝”了。汉儒、宋儒以及明儒、清儒对君臣父子关系都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也就是说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

12

主题

-12

回帖

1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1
陈捷夫 发表于 2015-5-20 19: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孝”的真义是“无违”,与“忠”同义。所以说,孔子的“忠孝”谬说,是一副剧毒药,必须受到彻底的揭露和批判。

8

主题

-8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
清亮许多1 发表于 2015-5-20 19: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句古话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我不知道这句话最早出自哪里,但它不符合孔孟时代儒家君轻民重的理念,前面也说过,儒家并不提倡盲从。忠于皇帝,其实应当是倾心竭力为皇帝做符合道义之事;现代我们可以把它引伸为倾心竭力去做符合普世道德之事。#######################这里说的很明白了。

8

主题

-8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
清亮许多1 发表于 2015-5-20 19: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讲,孝也要符合这个仁义,不是现在有人说的什么。

8

主题

-8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
清亮许多1 发表于 2015-5-20 20: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位法官说的好:在这个世界上,除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所以这个,并不是孤独存在的,它是有依据的。你把它想象成是,而分不清其中的道德仁义,正邪善恶,这本身就是混淆是非黑白不明的表现。

8

主题

-8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
清亮许多1 发表于 2015-5-20 2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曰:。可见孔子讲究仁义道德,认天命,以理服人。这就象一面镜子,当你照见到一副青面獠牙的狰狞相时,别忘了,那就你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