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闲聊“阿Q”

[复制链接]

15

主题

-15

回帖

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
黄石大峡 发表于 2015-6-3 10: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闲聊“阿Q”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放到现在,应该是一个大名人了。不是吗,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只有少数面南称王,当过皇帝的人,才能写作《某某本纪》,对其他各种角色,最多给你写一篇《列传》。除了活跃在皇帝身边,任过什么职务的人,会给你写一篇《列传》外,而且还给那些在野的人写一篇《列传》。比如什么《强盗列传》呀,《小偷列传》呀,《刺客列传》呀,等等。而阿Q不同,鲁迅先生一开篇,就给他写了“正传”,——《阿Q正传》是也。鲁迅在给阿Q写“正传”的年代,蒋介石先生已经是权倾华夏,毛泽东先生也是割据一方,他们两位早已是远近闻名的人,鲁迅也没有着手给他们写什么《传》,而单单是阿Q,鲁迅就给他写了“传记”,而且是《正传》。这就不同于那些“内传”、“外传”、“别传”、“闲传”之类。因为那样的“传记”,一般是上不了台面的,而《正传》就体面多了。这样一来,阿Q不就称得上是大大的名人了吗?
        因为蒋介石先生信奉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先生信奉的是外国人的“马克思主义”,他们两个都没有自己的创意,惟独阿Q发明了“精神胜利法”,这是一种“专利”,他们二位有些望尘莫及。在“精神胜利法”这一“总的意识形态”指导下,阿Q就有了他的一系列“发明”。他的第一个“发明”,就是姓氏的选择,因为百家姓上第一个就是赵,未庄上最有名、最有钱的头面人物,又有一个赵太爷,于是他也就姓了赵,后来经过赵太爷的一顿棍子,说他不配姓赵,他虽然断了姓赵的念头,但他却暗暗地嘟囔了一声“妈妈的,只有我儿子才配姓赵”,这一来,老子随着儿子的姓,不是也就搞定了吗。
        阿Q的第二个“发明”,也是最重要的“发明”,就是“避讳法”。人们只要读过他的《正传》,都知道他是长过秃子的人,他的头上因为没有头发就显得精光闪亮,因而他就最见不得人家说灯、说光、说亮之类的话,好像只要避开了这些敏感字眼儿,他就没有这个缺陷了。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发挥自己鬼使神差的一“巧”之长,掩盖自己的所有瑕疵,要把自己打扮出人的模样儿来。他总认为,只要能把自己最丑陋、最令人恶心的败笔之处,捂得密不透风,就会比别人高一头,宽一膀,而示于众人的注目之下,他就异常满足。就像小偷要去偷别人的铃铛,事先要弄一些什么东西,把自己的耳朵塞紧,什么也听不见了,就去下手。所以在人们中就流行一个成语,叫做“掩耳盗铃”,说不定这种“科学”方法,就出自阿Q的“发明”。
        阿Q的另一个长项,就是善于炫耀自己。他和王胡同住在一个土谷祠里,时逢在一个寒冬腊月的一天,太阳很大,寒气被赶走了一些,王胡就在屋檐下迎着太阳,脱下衣服坐在那里逮虱子,逮一个往嘴里一撂,接着一咬,咯崩,声音很脆。阿Q一见,“哼!我就不信我身上的虱子会比你身上的少,没有你的肥”。于是也凑拢来把衣服脱了,果然衣服一脱还没有等自己去捉,就有一个肥溜溜的虱子掉到地上,他随手拣起来,也往嘴里一丢,接着一咬咯崩一声,确实比王胡咬的声音大而清脆,这一来,他就志得意满地站起来,并表示了对王胡一脸的不屑。这才哼哼呵呵的走开了。
        还比如他饿急了,到静修庵的去偷萝卜吃,被小尼姑看见了,他不但不觉得害怕,反而要在小尼姑的光头上摸一下,当小尼姑表示不满时,他还洋洋自得的说“和尚动得,我也动得”,从而显示了他敢于同佛门弟子一比高下的“鸿鹄之志”。
        阿Q先生最重要的一项“发明”,就是那个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妈妈的”。这似乎是一个魔方,在他和别人打斗,或被人家羞辱,明显处于劣势的时候,他就会在心中念叨一声“妈妈的”,并从而转悲为喜,转输为赢,转败为胜,转耻为荣。比如有一次他突然在王胡身上,逮到偌大一个虱子,正想往嘴里丢,却被王胡一把夺去自己吃了,他就忍不住骂了一声“妈妈的”。还有一回是他与同住在土谷祠里的小D打架,打恼了,就互相揪住对方的头发。小D没长过秃子,头发多,揪着不怎么疼,而阿Q头上的头发稀稀拉拉,一揪他就特别难受,不得不向小D“缴械投降”,——认输。两个人把手松开以后,他马上就是一声“妈妈的”,好像是他赢了似的。就是把他押上法场去“喀嚓”的那一刻,要他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圈,他还在想,这是我最后一次画圈了,一定要画的很圆,但用尽全身气力,也只画出了一个瓜子形,他又最后一次在心里骂了一声“妈妈的”。
        阿Q先生的故事很多,我还是在60多年前读过鲁迅先生为他写的《传记》。时间太长,我也记不清了,朋友们若想了解,可以再读读《阿Q正传》,一定会有自己的体会。我这里再拿一件事,和朋友们闲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
        也就是在静修庵他摸小尼姑头的那一回,小尼姑骂了他一句“断子绝孙”。他当时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受到了启发。嗯,“断子绝孙”!我怎么做到“断子绝孙”呢?不行,我一定要实现“断子绝孙”这个……,下面叫什么,他不知道。“非阿Q”们可能会想到“伟大梦想”、“伟大理想”之类,但他想破脑袋,也想不起来。
        在小尼姑语言的刺激,和他自己本能的冲动下,他终于想到了“断子绝孙”的方法。因为他看到,好像赵太爷有了赵太太和姨太太,才有假洋鬼子。同时他又细心地观察了一下未庄的各家各户,大多都是男人女人搅和在一起。他们不仅吃饭在一起,干活在一起,晚上睡觉可能也在一起。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断子绝孙”,于是他想到了还得有女人才行,这时候他就注意到了和他一起在赵太爷府上打短工的吴妈。他是负责砻谷舂米,刴柴挑水的,吴妈是负责烧火做饭,洗洗涮涮的,所以总有机会在一起。一天在干活中间歇伙的时候,他猛然抱住吴妈,并哀求说:“我想和你睏觉”。吴妈对他这一突如其来的行为,接受不了,于是就哭着告诉了赵太爷。人家赵府是高门大户,怎么能容忍他这有辱门风的行为?就决定要阿Q置办酒席,向吴妈赔罪,他又不得不从。一件事办下来,他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不说,还向赵府预支了半年的工钱。偿清以后,赵家也不要他继续干活了。这一来,他不仅变得孑然一身,而且还失业了。只好偷偷地到人家菜园里拔萝卜,或到静修庵里神桌上偷贡香饽吃。就是这样,他也还没有断想和吴妈睏觉的念头,一睡觉,就好像躺在吴妈身上,醒来后两腿之间也是湿漉漉的。这时候,他仍然会在心里骂一声“‘妈妈的’,和女人睏觉有什么好,总爱撒尿”!
        写到这里,感觉到阿Q真不愧是一个“很二”的人。他压根儿都不知道小尼姑说他“断子绝孙”,是一句咒骂他的话,而他自己所琢磨的应该算是“传宗接代”的勾当。但他一辈子都没见过女人脱光衣服后是什么形状,而他自己所想的,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意念交媾之法。当然,意念交媾古代就有,而且成功。如汉朝的刘邦,明朝的朱元璋,都曾声称是他们的母亲,在睡梦中同天上下来的龙交媾以后,才生出了他们,故而才是“真龙天子”。是真是假人们不知道,但在他们坐上龙庭的时候,治下的民众,都必须相信这种说法。因此人们应当认为,他这种意念式的“传宗接代”,还应该算作是“成功”的。不然鲁迅先生为他“立传”这么多年,他的后人无论嫡系的,还是旁系的,还真称得上“兴旺发达”。人们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哪里没有他遗传的后人?有的还混得非常风光。有的甚至还披上了砖加、叫兽、邪者的外衣,发布一些破绽百出的言论或文字,别人要同他们辩驳一下,他们也会暗暗地说一声“妈妈的”的魔咒,这样就足以使他们具有颠倒乾坤的能量。
        总之,不管为什么样的人树碑立传,都必须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因为这是对其一生的盖棺论定。既不能媚权,也不能媚钱,更不能“为什么而讳”。只有如此,才能令人信服。特别是对那些曾经在高位上活动过的大人物,更要看他们什么时候在泽被众生,什么时候又是恶惯满盈,什么时候为治下创建过福祉,什么时候又给治下制造过灾难,可曾诚实守信?可曾欺世盗名?等等。都要不折不扣、不捂不盖,又不添油加醋的如实描述。眼下看来,除了司马迁的《史记》,有较高的可信度外,就只有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了。就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不可轻易相信。蔡东藩从西汉写到民国的演义,洋洋洒洒几百万字,以及后来被吹捧得了不起的“四大名著”,也只能作为消遣读物,一点也不能证明那就是历史。
        另外,还有一些大人物,在位时也曾在这里演讲,那里报告,那些东西不能说没有一点用,但只需收入某种“志书”和“年鉴”之类,己经足够了。硬要出什么“选集”、“文选”之类,那就纯粹是垃圾读物。更无耻的是,有些人还要借这个敛财,这就更加说不过去了。我怎么做到“断子绝孙”呢?

3

主题

-3

回帖

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
六月凉开水 发表于 2015-6-3 11: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谢谢光临!

3

主题

-3

回帖

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
六月凉开水 发表于 2015-6-3 11: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会断子绝孙的,而且还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