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活着有点难啊,多点点赞吧

[复制链接]

23

主题

-23

回帖

2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0
大白跳高duang呀 发表于 2015-6-3 22: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讲究谦虚。
  身居华屋,说是寒舍;儿子年轻有为,要称犬子;学富五车,也会自谦为不才;功勋卓绝,在自己嘴中也是无德无能,让人错爱……
  可有时不防任性洒脱一点,找些有品格的词,夸夸自己!!
  夸自己工作辛苦:俾夜作昼
  释义:把夜晚当作白昼,夜以继日。
  “俾”既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用作名词时表示“门役”,即代表主人站在门口接客或传话的人。用作动词时则表示“使”“把”的意思。
  “俾夜做昼”这个成语和“夜以继日”一样,表示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努力工作。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如果调换一下字的位置,变成“俾昼作夜”,意思就成了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把白天也当作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夜晚。
  夸自己品德高:渊渟岳峙
  释义: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
  “渊渟岳峙”出自晋代石崇《楚妃叹》,原句是“矫矫庄王,渊渟岳峙”,寥寥四字,就将楚庄王的美好德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成语中,“渟”字指水积聚在一起而且不往外流。渊,潜龙腾渊,渊水很深,能藏纳得下潜龙。所以,“渊渟”有“海纳百川”的境界。
  “岳”和“峙”从山,“岳”是高大的山,故有“三山五岳”之称,“峙”是高耸的样子。“岳峙”有“壁立千仞”的境界。
  所以,渊渟岳峙就是人生品格的大境界。
  夸自己是个人才:翘楚
  释义:杰出的人才。
  “翘楚”一词不难,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词到底有何而来??
  其实,翘楚出自《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意思是在众多杂乱的薪柴中,要砍取高的。郑玄对此解释为:“楚,杂薪之中尤翘翘者。”因此“翘楚”的本义是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后用以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突出的事物。
  夸自己文笔好:如椽之笔
  释义:指重要的著作或文字,也用来比喻高超的写作能力。又作大笔如椽、如椽巨笔等。
  “椽”是什么??“椽”从木, 彖声,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榱也”。“榱”和“椽”一样,是屋顶上用来支持屋面和瓦片的木条。
  “如椽之笔”出自《晋书??王珣传》。
  王珣是东晋宰相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的堂侄。因获封东亭侯,故被人称为王东亭。《宣和书谱》载:“珣三世以能书称,家范世学。珣之草圣亦有传焉。”王珣的草书写得非常漂亮,文字功力也很强,深得晋孝武帝司马曜的欣赏。他的传世书法作品有《伯远帖》等。
  传说他晚年曾梦见一人,授给他一支椽子那么大的巨笔。醒来后,他到处跟别人说起这件事:“此当有大手笔事。”意思是说看来很快就会有很重要的文字要我写了。果然,不久孝武帝驾崩,所有相关的官方文件都由王珣起草写作。
  后来赞美作者的文字高明,就叫“椽笔”“大笔如椽”或“如椽之笔”。
  形容自己不愿意和小人为伍:薰莸异器
  释义:香草和臭草不能存放在同一个器物里。比喻好人和坏人不能共处。
  这一成语出自三国时期王肃《孔子家语??致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异类也。”意思是孔子的弟子颜回听说香草和臭草不能在同一个容器中储藏,尧和桀不能在一起治理国家,因为他们是不同类的。
  作为一种香草,“薰”在古代大有用处,如“薰修”在佛语里指修行就像用香熏衣服。
  更多词汇夸自己
  看杀卫阶:魏晋时期,卫玠为绝世美男子,风采夺人。无论他去往何处,人们都争相围观。据说卫阶生性体弱,围观人太多,导致病死。于是人们都说卫阶是被人们看死的。这便是“看杀卫阶”。后来该词多用于形容人被仰慕。
  双瞳剪水:形容眼睛清澈明亮。出自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山眉水眼:形容女子眉目清秀水灵。亦作“水眼山眉”。张春帆《九尾龟》:“杨慕陶趁着这个光线,又细细的打量这两个少妇,越显得山眉水眼,粉颈香肩,腰细惊风,鬟低敛雾。”
  德厚流光:指道德高,影响便深远。《谷梁传??僖公十五年》:“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屈原《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蕙心纨质:心灵如蕙草芬芳,品质似纨素洁白。比喻品行高洁。鲍照《芜城赋》:“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
  明德惟馨:真正能够发出香气的是美德。《尚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沅茝醴兰:本指生于沅澧两岸的芳草,后用以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同“沅芷澧兰”。
  精金良玉:精金:精炼的金;良玉:美玉。纯金美玉。比喻人品纯洁或物品精美。程颐《程明道先生行状》:“先生资禀既异,而充养有道,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
  “承五千文明,传中华文化。”杭州唐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加入微信公众平台:唐颂智慧学堂,微信订阅号:tangsongzh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