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教师谢毕华6年独守深山教学点

[复制链接]

157

主题

-157

回帖

1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6
文明023 发表于 2015-6-5 16: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乌蒙山深处任教6年,孤身一人,一师一校,谢毕华像一支红烛,孤独而炽热地照亮了山里孩子幼小的心灵。
  贵州省威宁县斗古乡上关村洼营组,凌晨四点不到,谢毕华叫醒了自己上四年级的儿子。孩子上学的关口中心小学离家有近3个小时的山路,每天都得早早起床,打着手电筒上学去。
  47岁的谢毕华之前是关口中心小学的老师,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免于奔波之苦,他独自一人担起了洼营教学点的工作,并把家安在教学点附近。他说:“村里的娃娃太小了,父母也都在外打工,天天要走那么远的路,我不放心啊。”
  滔滔牛栏江奔流在乌蒙山深处的黔滇边界,沿着险象环生的江边公路行驶3个多小时,笔者来到了洼营组。斗古乡石漠化严重,群众居住分散,很多人都还没解决温饱。绝大多数青壮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不仅缺少父母的关爱,上学也是难题。
  “外乡人不愿意来,我再不留下,咋个对得起乡亲们啊。”2009年9月,谢毕华主动放弃中心校的工作,调到了洼营教学点。他的到来,让上关村洼营、银河两个村民组的孩子们终于可以就近上学了。
  清晨,牛栏江畔大雾,洼营教学点,琅琅读书声随着晨雾飘得老远,给寂静的山村添了无限生机。25名学生,简陋的校舍里,五六个孩子共用一把长凳。因为只有谢毕华一位老师,所以只能隔年招生:第一年招收一批一年级学生,等孩子稍微长大些,能走远路了,再送到7公里外的关口中心小学去读三年级。6年来,谢毕华就这样送走了3批学生。
  因为学生居住分散,洼营教学点里没有上课钟,平时上下学,全凭谢毕华一声声呼唤。教学点除了开设语文、数学等课程,谢毕华还定期给孩子们上音乐、美手术、体育课。他经常家访,了解孩子们家里的情况,以便及时提供帮助。遇上雨雪天,怕居住较远的孩子走路危险,他就到家里把孩子接来上课。
  中午时分,孩子们欢快地冲出教室。“开饭了!!”管饭的阿姨是谢毕华的妻子唐美英。2012年国家在西部地区实施农村学生免费营养午餐改善计划,可洼营教学点一直请不到食堂师傅,唐美英便主动承担起了为孩子们做“营养午餐”的重任。3年多来,唐美英不仅没拿一分工资,还自掏了水电费。
  唐美英告诉笔者,1985年谢毕华还在斗古乡米乐小学做民办老师时,每天工资仅1元。那时谢毕华每天要走5个多小时山路去上班,可家里依然入不敷出。很多人嘲笑他:“谢老师,你这样辛辛苦苦地教书,还不如回家捡牛粪卖赚钱呀!!”
  “我们这地方日子苦、条件差,如果娃娃们教育再落下,那就没盼头了。我虽然挣得少点,可身上的责任大着哩!!”1998年,凭借自身努力和“民转公”政策,谢毕华成了一名公办教师。这之后,他更加一心扑在教学上,每年全乡统考,条件艰苦的洼营教学点的学生平均成绩都排在全乡同级学校中上等水平。
  从教30年来,谢毕华兢兢业业、桃李芬芳。孩子们走出深山了,而他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威宁县城和毗邻的云南昭通,那还是前几年去医院检查风湿病。他说,自己最期盼的事是等他退休后,有人愿意接过他的教鞭,把洼营教学点的薪火传递下去,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