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关于中药的回忆与其它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gudaonb 发表于 2015-6-12 21: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慧前段时间,因感冒咳嗽得厉害,吃遍了所有中成药无效,最后只得祭起最后一招,回老家看中医,结果不除所料,一剂缓解、二剂断根,于是一切又恢复平静,太阳又出来了,生活依旧美好,后作《感冒记》以为纪念。
  
  吾深有同感。打小起,生病吃中药已是惯例。童年及少年时期随父亲一起生活的时候多些,父亲是南部县建兴中学的历史老师,这是文革前便名冠全川的一所名校,65年高考一个班几乎达到100%,建兴镇也是一个人才辈出、藏龙卧虎之地,这小小的一个镇就出了一个副省长,一个厅长、一个省高院院长,这也全赖建兴中学之力。建兴有一所区医院,小时候因为经常流鼻涕,这成了我老头子的心病,所以我花费了许多精力给我医治,经常到这个医院开中药吃,所以这个医院的两个中医的名字过了好多好多年我至今记得,叫刘明培和赵兴智,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现在想来,本来小孩子流鼻涕可能也是正常现象,本来就不是病,叫别人如何治,随着年龄的增大,在读初中时,鼻涕也越来越少了,直至绝迹。那时还有一个常见病是感冒,姓赵的医生有治感冒的绝技,一般来说,只要感冒刚发作时就去找他,保证一副药就可免除你的感冒之苦,现在想来确实不易,所以一有感冒症状,老头子就拉我去赵医生处开药。
  
  在高中初中的时候,得病很少,相当少,有病也是看中医,由于在南部县城,就在县医院看病,里面有个女中医叫李正华,医手术了得,不管我得了啥子病,只要她的手一把脉,病就好了一半,开的药最多喝三次就会痊愈,在她那里看过多次病从来不会吃第二次副。病例有二:一次皮下有数个小红点,李医生诊断为血小板减少,开了一剂犀角地黄汤,犀角没有就用牛角代替,我妈去找了一根水牛角,砍成碎片入药,喝了几次就好了,要是现在,可能先化验查血、说不定还要叫你做CT,然后再来个核磁共振,没有千元可能治不好这病,那时可能一元钱没有花到,不知道现在的医学水平是低了还是高了。还有一次是上大学时,第二天准备出发,头天却咽喉肿痛,结果找李医生开了一副药,只吃了三次就好了,只半天时间啊!!真是神医,心中佩服得不行,感激得不行,所以至今记得。
  
  大学毕业后基本就不生病了,但有病也还是吃中药,李医生八十年代就调入成都中医疗院工作,2005年底我找他看过一次病,由于在门诊没有找到她,所以还是到她家找的她,因为她和我父母都是至交,经她检查得的是咽炎,开了中药,结果放假回家吃了一次,结果阴差阳错,那天晚上在我老弟家睡觉时,第二天早上起床就发现胸闷气短,吊不上来气,结果是急性支气管炎,吃了两天西药就好了,我也知道这是纯属巧合,但这药我却不敢吃了,只是有时吃南部县一个九十多岁的一个老中医刘家虞开的方子,在医德和医手术上,他当之无愧是南部县的名医,而且是第一名医,可惜太老了,用我老头子的话说,已失去锐气了,药方只求中正平和,药效有限了。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辩证施治,把人体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治疗,这是很符合辩证法的,也是比西医高明之处,当然中医也非万能,中西各有所长,但像面对咳嗽这种病我敢说西医是束手无策的,至少会脸红一下子的。所以中医是有前途的,因为有市场。不管是在成都还是在县乡,在一些中药铺前排长队等候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中医诊治的现象并不鲜见,名中医早已成了稀缺资源,前次慧回家看病可是排到二个半小时的班才轮到号的。前段时间有人提出取消中医,说这话的人不是昧良心就是没有咳过嗽就是别有用心就是无知。
  
  还有一点想提及,建兴场上还有一位名厨叫宋大林,最拿手的是火爆肚头,原料用的是生肚头,不是熟肚头,为什么要用肚头??因为肉厚。此菜关键是火候,出锅后又嫩又脆,建兴中学的老师说起此事仍回味无穷。可惜我没吃过。还有南充青居镇的一个鱼庄的野生鱼也好,特别是冬菜蒸青波,至今颊齿留香,余味犹存,更绝的是风景:岩下滔滔嘉陵,山尖是淳佑古城,凭栏处,碧绿田园野,江作玉带,千年前宋元交战的硝烟伴随万年不绝涛声隐隐传来,恍然人生一梦。
  
  品鱼,意在鱼又不在鱼,方能品出鱼外之味也。
曾永球 该用户已被删除
曾永球 发表于 2015-6-12 22: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学习。

0

主题

0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danxiandengb 发表于 2015-6-13 00:54:29 | 显示全部楼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