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吴兆骞、顾贞观是知己吗?

[复制链接]

4

主题

-4

回帖

5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5
夏家舍 发表于 2015-6-15 18: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写时:
  吴兆骞、顾贞观是知己吗??
  ——戏里戏外
  何谓“知己”??有一则经典段子,见《史记》卷62《管、晏列传》。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
  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许多年,两人默默做事,默默承受,没有表白,没有感恩,生活流程,平常平静。如果不是出了大事,管仲对他人将前前后后说了出来,大约后世谁也不会知晓两位古代政治家这层知己关系。这是知己之纯粹的境界,至上的境界。
  清顺治15年,吴兆骞蒙不白之冤。顺治16年,流戍宁古塔。康熙20年回,流放22年。
  吴兆骞与顾贞观“最称莫逆”。顾贞观因好友流放,立下“必归季子”的誓言。但这个案件是顺治钦定,康熙无昭雪之意。顾贞观多年奔走、多人出手相援无果。直到康熙15年,纳兰性德介入,才有实质性的转机。纳兰性德是顾贞观的好友,原与吴兆骞并无交情。《赌棋山庄词话》卷7说:“汉槎,梁汾友耳,容若感梁汾词,谋赎汉槎归……嗟乎!!今之人,总角之友,长大忘之,贫贱之交,富贵忘之……吾友吾且负之矣,能爱友之友如容若哉!!”纳兰性德识才惜才、侠肝义胆之士也!!
  解除流戍归来的吴兆骞,面对两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一是关于“变了”的议论。人们希望“性情简傲,不拘礼法,狂放腾越,四座倾动”的吴兆骞重现江湖,人们失望了!!这可能吗??二十余年的岁月能不留下痕迹吗??二十余年流戍对心灵、对肉体的改造成果,能一键撤销、一键还原吗??
  二是那么多人帮过他,他得感恩,甚至报恩。《蕙风词话》卷五有“梁汾营救汉槎事”:“梁汾营救汉槎事,词家纪载綦详。惟《梁溪诗钞-小传》注:兆骞既入关,过纳兰成德所,见斋壁大书:‘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不禁大恸云云,此说他书未载。”“他书未载”者,对其可信性存疑也!!纳兰性德难免会希望吴兆骞知恩、感恩,但表示方式不会如此浅薄,如此缺少教养。有趣的是,今人重新编程,还有了升级版:吴兆骞“一次因一些细故和顾贞观闹不和,顾贞观也不辩护,明珠带他到自己的书房,当他看到‘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几个字的时候不禁大恸,声泪俱下。”当场也许“大恸泪下”,但此举是比打耳光份量更重的侮辱,回过味来是什么滋味呢??日子将如何过呢??
  最后三年,吴兆骞行迹异常匆忙:忙于酬谢,忙于生计,忙于省亲,忙于构筑“归来草堂”。当然还有病,似乎并非不治之症,却一再发作。内心如何,今人换位思考,不难悬想一二。健康则愈来愈差了。康熙23年,享年仅五十有三的吴兆骞,到了谢幕的时候了!!临殁语其子曰:“吾欲与汝射雉白山之麓,钓尺鲤松花江,挈归供膳,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岂可得耶??”他留恋的竟不是结束流戍后的自由,而是流戍期间可怜的一些零星的生活小乐趣。
  一年后,康熙24年,顾贞观辞世于故里。顾贞观、纳兰性德当然是吴兆骞的好友、恩人。诗曰:“金兰倘使无良友,关塞终当老健儿”!!顾贞观、 吴兆骞的友情更是非同一般。顾贞观《金缕曲》“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二首,“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宛转反覆,两人心迹,一一如见。”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令一代又一代中华文化人仰慕、叹息!!但,顾、吴两人是知己吗??
  如果“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实有其事呢??实有其事,直白的说,这就是施恩图报,这就是将本求利。甚至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些都要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市场法则与知己境界可彼此兼容否??
  最终因圣境幻灭而绝望的,究竟应当是顾贞观还是吴兆骞呢??
  知己??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