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孔子及其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复制链接]

13

主题

-13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去垢 发表于 2015-6-16 12: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及其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最近,百草止水悲哀地发现,有一股反孔和反儒的力量伴随着政府重树儒家价值观而日渐茁壮成长。更令人悲哀的是,这批反孔反儒的力量,不是左派,而是部分右派,也就是一部分主张民主的人士。
        过去政府反孔反儒,左派人士自然无一列外地投身其中;如今政府挺孔挺儒,除了大部分左派沉默以外,还有一部分左派也为挺孔挺儒大张旗鼓。这给人一个印象,就好像政府过去喜欢搞的平反一样,也在给孔子和儒学平反。而且,不仅仅是平反,还大树特树,并在全世界大建孔子学院。现在反孔反儒的部分民主右派人士,大概就是因为政府紧抱孔儒的大腿,所以才本能地反孔和反儒。甚至还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那就是孔儒是中国自古及今的一切独裁者的统治基础和救命稻草。
        那么孔子及其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政府标榜和支持的是什么?那一部分民主人士反对的又是什么呢?
        原来啊,政府宣扬的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是,第一是“忠”和“孝”,第二是教育。显而易见,政府的着眼点是在“忠”字上,也就是要求大家都能忠君爱国,接受和支持党的永久统治。而反孔反儒的民主人士也是着眼于“忠”字,认为孔儒要求人民无条件地忠于统治者,做统治者的忠实奴才,所以孔儒哲学就是奴才哲学,是奴化中国两千余年的罪魁祸首。显而易见,假如政府不为孔子平反也不大树特树儒学的话,至少民主人士是不可能产生那么多的反孔反儒人士,而继续坚持反孔反儒的肯定是那些左派!
        孔子及其儒家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不是忠孝,也不是教育,而是“仁爱”。仁爱到底是什么意思?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仁者爱人”,就是爱别人。对君王来说,就是要爱护全国的臣民;对大臣来说,就是爱护属下和百姓;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相互友爱。只有全社会的人都学会仁爱了,这个世界才会是个美好的世界!
        那么,孔子到底用什么来实现“仁爱”价值观呢?是“克己复礼”!就是克制每个人心中的不良情绪和欲望并回归到周礼制度的老路。也就是说,在孔子的眼里,只有西周才是理想社会,那是周公殚精竭虑建立起来的最美好体制。正是因为西周从国王到诸侯都克制自己的欲望,都严格遵循周礼制度,才造就了和平繁荣强大的西周王朝。孔子一生以周公为榜样,全部的梦想就是将西周的和平和繁荣重现。很可惜的是,人类的道德一直在滑坡,礼崩乐坏是社会发展的无奈的必然,所以孔子的梦想注定他一生以及其后的几千年内都不可能实现。
        孔子生卒于混乱的春秋,春秋之后就是战火连天的战国,战国之后就迎来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帝王社会。中央集权的帝王体制一经诞生,就备受历朝历代帝王们的喜爱,因为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帝王们的贪婪欲望,赋予了帝王们庞大到极点的权柄和奢侈无度的享受空间。
        夏商周三代,国王的经济财源主要来自于国都及其附近的自己的直属领地,各诸侯国的进贡仅仅是次要的辅助部分。国王虽然能够领导诸侯,但各诸侯都是世袭,而且诸侯国内的真正统治者是诸侯国的国主。从国王到大臣和诸侯国国主,再到各诸侯国臣子和臣民,大家都靠“礼”的制度来区别和约束,任何人都不可逾越和破坏。当然,这个制度的最大缺陷就是,它的推行依赖于上行下效,也就是由国王带头大家才会次第遵循,期间国王之外的任何人逾越不遵都会有相关级别的权力机构进行制裁和惩罚。所以,一旦国王带头违礼违制,这个礼仪体制就会崩溃,西周最终礼崩乐坏就是这个缘故。
        等到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建立以后,整个国家成为帝王的私有财产,所有县级以上主要官吏任免均出自帝王掌控的中央,帝王直接对全国臣民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举国人口皆为帝王直接治下的子民。这样,帝王的权力膨胀到极限,财产膨胀到极限,随之欲望也膨胀到极限。譬如,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可以直接在全国征用青春美少女为其嫔妃或宫女。如此极权,你想靠“礼”来约束他是不可能的,让他们自我克制并做到仁爱也是极难。所以,这种体制的帝王,最讨厌的就是孔儒,秦始皇才会肆无忌惮地焚书坑儒。不仅秦始皇讨厌孔儒,汉朝开国帝王刘邦也极端讨厌儒士,明朝的开国帝王朱元璋甚至要将继承孔子衣钵的孟子开除出儒家圣殿。
        然而,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体后,就残民以逞暴虐天下,结果秦朝建制仅仅二十余年便宣告崩溃。秦朝灭亡后,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令历代帝王爱不释手,同时又为秦朝因之早夭而心惊胆颤。这让历朝历代的开国帝王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极权虽好,但是不能极欲。一旦因极权在手而落入极欲窠臼,就容易皇朝旦夕倾覆。怎样握住极权而又避免极欲呢?汉初的皇室选择的是黄老之学,文景之治的开启就是因此造就。然而黄老之学为出世之学,不仅不好理解,也不好推广。甚至汉朝皇室在社会推广黄老之学时,无意中却助长了儒学的复兴和泛滥。老子不愧是孔子的老师啊,当老师的学说思想被力推时,学生的思想居然能够在汉室忽略和压抑中趁势崛起。这不仅因为孔子的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还因为孔子思想是入世的,非常方便世人的操作和理解。就这样,到了汉武帝执政时,汉朝就不得不选择儒家思想作为主导思想了。
        前面已经说了,儒家思想与中央集权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极权帝王发自内心里讨厌儒家思想的束缚。怎么办呢?好办,那就是篡改一下呗。这种工作汉朝皇室是轻车路熟啊,当初为了黄老之学方便皇朝使用,皇室的编撰委员会就被受命篡改。于是老子的著作不仅被改名为《道德经》,还被篡改行文700多处,从而导致160多句话的内容出现重大改变。同样的工作用于儒学自然也就轻而易举啊。就这样,在儒家内奸董仲舒这个大儒的配合下,将孔子思想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极端化为三纲五常以迎合极权帝王体制的需要,并将之作为儒家最核心的理论推广于全社会。“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样的极端到极点的话语,也就因此引申滋生并泛滥,成为了帝王奴化臣民的利器。
        自汉朝篡改儒学开始,历朝历代都开始了对儒家不同程度的篡改。唐朝的八股科举,将儒生从君子六艺中的“射”、“御”二艺的武道修养中隔离开来,从此儒生彻底沦落为文弱书生,为封建帝王更好地操纵儒家队伍大开方便之门。明朝的朱元璋不仅要将孟子开除出儒家队伍,当朝的大儒朱熹甚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理论。清朝的康熙帝王更加无耻,直接将自己说成是儒家圣王在世,从而直接领导和率领了儒家大军。
        尽管儒学惨遭封建集权帝王们的篡改,然而很有意思的是,没有像汉朝直接篡改道德经那样修改原文,而是在儒家旧有典籍之上推出新的典章,或诱导阐述,或新编乱造,从而让我们今天能够有幸通过先秦儒学和汉后儒学对照出其中的异同。
        说到这儿,就有人不同意百草止水的观点了,既然你能从中找出古今儒学的差异,为何古人不能?难道他们都比你笨?当然不是,历朝历代的儒士中,很多人都能看出来。但是看出来又能怎样?他们敢公开反驳三纲五常吗?他们敢公开反对八股取仕吗?不能,他们不敢,这不仅是要被开除出儒家行列,还是要诛九族的罪行,因为他们的反对会大大动摇封建集权的统治根基。所以,你看出来又能怎样?只能要么装糊涂继续入朝做官,或者隐居乡野不与朝廷为伍。在历朝历代中,不与朝廷为伍的儒士文人还是有不少的,他们坚持自己的风骨,要么开坛讲学,要么隐居赋闲。
        然而,尽管封建帝王势力一再篡改儒家教义,但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爱”还是作为主要内容之一被传承下来。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皇子皇孙,仁爱思想和克己复礼修养就会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田。即便他们中有人脱颖而出而贵为天子,儒家的这些思想还是如影随形地影响着他们,使得他们都懂得适度克制自己,遵循儒家礼仪。显而易见,地网及其皇子皇孙这样,天下的臣民也莫不如此。深入人心深入社会的儒家思想就化身成为道德制约体制,成为人们克制自己修养品德至高仪轨。由此可见,从实行分封制的夏商周三代,到实行中央集权的秦朝至满清,礼制始终是中国社会最强大的权力克制体系,只不过这种克制是通过道德自律和道德监督进行的,与西方最近流行的三权分立和法制制约监督不同。
        很显然,这种道德自律和道德监督,其致命的缺陷就在最高统治者身上。一旦最高统治者不愿意道德自律,也不愿意接受道德监督,就会导致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于是才有了夏商周三代更迭,也才有了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王朝的血腥更替轮回。稍有不同的是,因为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对儒家思想的篡改,秦之后的皇朝轮替变得更加迅速和血腥。
        时至今日,中央集权的独裁体制不得人心,民主和法制蔚为时代主流。然而,全世界都在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人类的道德再继续沦丧滑坡,而且人类的道德堕落还极为地迅猛。而这些道德的堕落,无一例外地都打着自由的旗号。自由是个好东西,但是泛滥了过分了,就容易走向了反面。就好像汉朝将孔儒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极端化为三纲五常一样,只能埋下比夏商周三代要短寿的更加迅猛的王朝更替诱因。没办法,西方人重新捡起宗教,以宗教信仰来克制人们内心中躁动着的欲望。
        可是,同样的东西和方式在东方中国早就存在,那就是出世的佛教和入世的儒学。非常可笑的是,如今居然有那么一批所谓的民主人士,高举着反孔反儒大旗,甚至间或反对佛教。如果这些人是无神论者也就算了,可是他们中居然有不少人因为追求民主而信仰基督教。在他们心目中,信仰基督教的国家都是民主社会,所以将基督教当成是西方民主的基础。可是他们根本就不明白,最初的基督教是扼杀民主的,是民主大潮的涌起迫使基督教进行宗教改良,于是基督教新教才为之诞生。如今正是有这么一批人,一边信仰着基督教,一边反对儒学和佛教,并将这二者定性为阻碍民主支持独裁的绊脚石。殊不知,儒学和佛教都是修心之学,这在遏制欲望提高道德素质方面与基督教作用是一样的,怎么非要做出将自己熟悉的西瓜丢掉而跑到国外捡拾我们并不熟悉的芝麻呢?孔子及其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1

主题

-1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
色亦空 发表于 2015-6-16 13: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殊不知,儒学和佛教都是修心之学,这在遏制欲望提高道德素质方面与基督教作用是一样的,怎么非要做出将自己熟悉的西瓜丢掉而跑到国外捡拾我们并不熟悉的芝麻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小弟认同

36

主题

-36

回帖

1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1
相云 发表于 2015-6-16 15: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由主义本质上是反对道德论。

14

主题

-14

回帖

1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8
赤松渺 发表于 2015-6-16 16: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人生,德治天下。这是四书的精髓。

36

主题

-36

回帖

1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1
相云 发表于 2015-6-16 17: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主的本质是对权力的监督限制。而道德治国必然反对民主制度。分析一下,道德是软弱的,经不住罪恶的诱惑。所以大力提倡道德这种思想于事无补。或者靠舆论的压力来制约人的行为,不过这又让人失去了自由,活在了别人的眼中。什么叫以德治国?简单说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然后以自己的道德水平来向别人施压,进行批判。这本质上就让人失去了自由。但是人是软弱的,本质上自己的道德经不住罪恶的诱惑,所以事实上人是时常的犯罪。这样就产生了可笑的效果,一些大儒们站出来批判这个社会的罪恶,另一方面自己却在偷偷摸摸的犯罪,还生怕别人知道。这样必然反对别人的监督。一旦监督起来,罪恶必然暴露,这以德治国还怎么执行下去?所以儒家的为政以德必然反对对权力的监督。

761

主题

-761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场生命 发表于 2015-6-16 19: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仁者爱人,弘扬人性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抵抗人性恶。

14

主题

-14

回帖

1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8
赤松渺 发表于 2015-6-16 20: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你解释一下为何古代有监察院,御史,左拾遗,右拾遗,谏议大夫之类的监察机构和官名?这类机构的设置说明,儒家承认德行再高的人也会有缺点,也要有人指出来,纠正过来。无知就不要出来现丑。

36

主题

-36

回帖

1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1
相云 发表于 2015-6-16 22: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儒家把责任都算到法家身上

4

主题

-4

回帖

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9
空气滤心 发表于 2015-6-16 23: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仁爱还高级的还有德,比德还高级的还有道,孔子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

主题

-4

回帖

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9
空气滤心 发表于 2015-6-17 01: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官家意识形态是迷信理论而不敬天道的,怎么可能恢复儒学精华,缺乏意识形态根基,会通过功利意识解读来毁掉传统文化的,会变成一种人工洗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