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道衡向天果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daohengxkl 发表于 2015-6-16 21: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疗是中国的传统医疗,和中国古代的其他发明相比,它是惟一的体系完整、科学思想与操作技手术完美结合的发明创造,又是惟一的继续发挥着功能并仍旧产生着影响的东方科学。和西医疗相比,中医疗从医疗观、思维方式、理论构成皆大异其趋。以此,中医疗的行进路线和学手术大厦的形态完全不同于西医疗。同是以防治人体疾病为目标的医疗能有如此不同,关键在于中医疗受易学的理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医疗以有机论整体观审视人体,重点研究人体功能和变化过程而非实体结构;中医疗重视人体的时间特性,以时间统摄空间,明显区别于西医疗着重阐述人体空间,以空间统摄时间;在理论构建方面,中医以模型化的方式和西医、西方科学的公理化绝然不同。
  中医疗的这些特色是受易学的影响而铸就的。中医疗的经典《黄帝内经》就是在《周易》的影响下结合医疗实践而形成的。此后又随着医疗实践的丰富不断援用新创生的易学理论而构建医疗理论,在汉代象数易学爻辰说的影响下,中医发轫了五运六气;在宋代易学图书学派盛论太极图时,明代中医疗有几种命门学说的形成,呈现了中医疗理论演化进程中“医易相关”的特征。易学对中医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医疗观念、医疗理论和医疗方法三个方面。
  易学与中医疗的有机论人体观
  在古代科学未分化以前,医疗和易学源出一家。人体知识曾是易学素材之一,随着先民实践的发展,医疗分化为独立的学科,但医家的基本观念仍和“大道之原”的易理一致,易的基本观念也便成为医疗的基本观念,这些观念集中体现于《黄帝内经》并延续至今,我们把中医疗的医疗观概之为有机论人体观。有机论人体观着重于人的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人体自身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协同,从天地人之间的复杂内在联系探求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有机论人体观是由整体观、动态观和阴阳稳态观等构成。
  中医疗的整体观是易学天地人三才统一的整体观在医疗的体现。《易传·说卦》言:“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人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这种三才统一的思想,又称天人观,把人看作是自然界之一分子,即从天地人的大系统的开放体系,以其联系、变化、相互制约等关系审视人。由此《内经》多次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人与天地相参”,甚至对人的定义也是:“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易传·文言·乾》提出了人身小宇宙之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后世进而广论,《吕氏春秋》曰:“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淮南子》曰:“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内经》则发挥了“小宇宙”的思想,《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地之大纪,人身之通应也。”值得论及的是,西医疗也讲整体观,但所论述的是由器官组织等部分合成的整体,是共性的整体,却从没将人与天地大系统联系在一起。《灵枢·营卫生会》以“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对中医人体的整体观做了深刻的描述,中医疗就是循此思想阐述健康、论治疾病的。
  中医疗的动态观就是易学“唯变所适”的变易观在医疗的体现。《易传·系辞上》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肯定万物变化“日新”,新事物“生生”不已。认为“变动不居”是宇宙万物的基本特性,人们处理事情应“唯变所适”,即《易传·系辞》所论:“《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中医疗就是以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审视生命的健康和疾病。《素问·六微旨大论》把“动而不已”作为自然界和生命的基本规律;“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动态观引导古代医家对人体进行联系时间和空间的详尽观察,发现生命在时间维度上不可逆转的特性,即《素问》二次强调的“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中医疗以此重视时间,以时间统摄空间。又发现了人体具有自适应、自修复、自组织的能力,《内经》称此为“神机”。《素问·移精变气论》认为动态观最为重要:“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动态观又成为中医研究和认识的一种方法,以此认识到人体生长发育状态,包括脉象变化有常有变,例如四时三脉有弦、钩、浮、营之异。以此告训医生要“知常知变”或“通权达变”,这正是《易经》的不易和变易之理的运用。
  “易以道阴阳”,《易传·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疗不仅承袭《易经》阴阳的理论,而且在《内经》成书的二千余年后,对阴阳学说不断发展,不只是丰富了易经哲学的阴阳理论,而且有其质的提升,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建立了人体的阴阳稳态观。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阴阳对待、阴阳匀平、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逆顺、阴阳离合、阴阳交争、阴阳转化等一系列规律,并用以概括医疗现象成为医疗理论。由此,阴阳在医疗中不仅仅是观念、方法和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中医疗的一种理论范式,成为中医疗的本体论内容,例如八纲有阴阳两纲,五脏经络皆有阴阳,如肾阴、肾阳等等。在《内经》中被升华为“阴阳应象”的系统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阴阳平衡的法则,认为阴阳相交为泰,不交为否;阴阳平秘是稳态,是健康,阴阳失衡是偏态,是疾病,即“偏阴偏阳之疾”。这是中医疗发展易学阴阳建立的阴阳稳态观,是中医对健康和疾病界定的原则,而对疾病的治疗也还是于此,《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故尔治病讲“平”与“和”,以此成为中医治病的第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