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人贩死刑,失焦的讨论让人失望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0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还贵 发表于 2015-6-19 16: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反智面目出现的“一律处死人贩子”,让朋友圈迎来了撕裂。这场接力式的刷屏转发,本是场廉价的营销,现在迈入话语权的争夺。
        小市民秀参与,被精英们以无脑之叹嗤之以鼻,精英们紧接着又被亲民派打翻在地。有人在贩卖情感,有人在兜售理性,也有人在觊觎着精英露出其道德优越感的破绽,然后给予致命一击。就像一场拉锯战,长长的批判链条上,精英口中的“乌合之众”,法治论者,反精英主义的亲民派,各就其位,经由一轮否定之否定,这场大讨论终于还是失焦了。
        从柴静到毕福剑,从沉船到拐卖,分裂年度里的这些争论,几乎都沿袭了这个路数。对用力过猛者的拨乱反正,屡次让话题风向为之转移。暴民被否定,精英被否定之否定,在这个言必称启蒙的时代,精英与他企图影响的民众,却在不断接下梁子。前者不懂后者的智商,后者无法理解前者的优越,所谓启蒙,更像一场二元时空下的相互装逼。
        这就是中国的言论场景。《穹顶之下》火热之时,不问体制,问动机;毕福剑事件,不谈历史,谈礼数;沉船一役,不言问责,言感恩;人贩死刑,大把的人又纠结起了该不该拉黑“暴民”,计划生育,收养管制,几人追问转发?至始至终,言论是靠边缘话题驱动,从未直抵核心。中国的现状,愈发如黄波老师笔下所言,“所有问题都是深层次问题”,没有普世道路,没有根本解决,我们在外围,我们从没有进场。
        失焦的讨论,让话题塞满了伪命题,伪正义,一地鸡毛,这是我对当下舆情的可悲观察。当人们接力刷屏时,我以为人们会想起邵氏孤儿,想起计划生育下的那些人伦惨剧,话题的转向让这类核心讨论,变得高冷、异类。死刑一事大是大非的争论中,讨论生育、管制这类没有逼格的言说,历来都是出局者的靡靡之音,尽管直抵本质,但这类讲述不受欢迎,倒是具备问题意识的铅笔社,不失时机地以儿童抚养权交易合法化的呼声,占领话题的次中心。
        在朋友圈里,关于人贩一律死刑的反智,我曾与一个朋友有过争论,不想再多此一言。朋友圈让我看到,在争议性问题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冷峻现实——话题已无需官方主导,民间讨论开始习惯自动启动失焦模式,大众、精英与政府之间的矛盾,转化成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人民内部矛盾。倘若官方顺势加码打拐,以回应舆论呼声的名义来一轮运动式执法,民心的收获将是明显的。
        所以,精英与大众的启蒙纽带被剪断以后,三元格局被改变,原本精英站中间,可以启蒙,可以投诚;现在政府站中间,实现了对精英群体的孤立和边缘化。以前是二比一,现在是一比二,启蒙者与被启蒙者还在加速分离。
        核心议题无法脱敏,话语游离在本质之外,大众耽溺于思维惰性,精英在梦游梦呓,这般现实我也不知道该怪谁。即便那些热衷辩论的人,高潮过后,回过头看这场刷屏之争,恐怕也会感慨,一切终究是无意义;话语的终极指向,不是共识,而是虚空。
        2015,注定是个分裂年。这样的场景会持续多久呢?我越来越发现,最好的姿态,不是乐观,不是悲观,而是冷酷的看着这个世界,然后默不作声,装睡,装睡……这样的场景会持续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