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狻猊龙子 - 

之 刘禅,季汉王业的中常之主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狻猊龙子 发表于 2015-6-20 14: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姜维先后十一次伐魏,可以说是胜败兼有,但对于战局的推动则帮助不大。并且由于连连兴兵,拖累季汉国力,使得费祎时代就开始的衰落进一步加深。加之,其主荒废朝政,怡然自乐,在无力节制姜维兴兵的同时,又受到黄皓的蒙蔽,致使朝纲败坏,国力崩溃。
  姜维欲杀黄皓以正朝纲,后主却包庇其道:“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姜维其后因害怕黄皓的报复,而避回汉中,导致季汉军政层分离的局面。此时,季汉名存实亡,再无力重现昔日的良况。
  对此.吴国赴蜀使臣曾做出精确的评价:
  
  将摇摇欲坠的季汉国状表述无遗。

1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狻猊龙子 发表于 2015-6-20 14: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有人为刘禅辩解道:“黄皓当政时,后主已经中年。怎么能以晚节不保来否定他的一生呢??难道你看不到刘备诸葛亮夸他的聪慧??看不到他在面对孔明独揽大权时的宽容??瞧不见他面对董允干预自己政事时的大度??”
  晚节不保,并不是用来形容刘禅的,而是可以用来形容孙权与唐玄宗的。
  两者的差别在哪里呢??
  差别就在孙权与唐玄宗前期都曾为各自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立有卓著的功绩。而回观刘禅前期,完全是依靠孔明、蒋琬治世才得来了清明世道。
  他个人的作为与功绩呢??史书中寻不见。

1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狻猊龙子 发表于 2015-6-20 16: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禅对孔明的宽容大度,我相信有一部分的确是出于他个人的性格,并且刘禅并不是白痴,相反他的头脑比较清楚,明白是非对错。知道孔明是为国家好,是能够治理国家的人才,因而不在意他的大权在握。
  但究竟他到底是宽容大度,还是暗中心怀不满而未发,我们不得而知。
  因为在孔明死后,刘禅确实表现的有些失常。他不但拒绝为孔明立庙的要求,并且在全国人民纷纷纪念孔明于路边的情况下,他还是把立庙之事拖了三十年,才迟迟成行。
  刘禅起初不为孔明立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孔明新丧,正是国君立威之际,且人臣立庙,古来鲜有先例。庙即意味着生生世世,香火永继,该是皇家才享有的殊礼。所以刘禅起先犹豫,不同意,是很正常的,毕竟在季汉,他才该是那个享有立庙权的人。
  刘禅的帝王意识很早就开始萌动,这从他在孔明死后迅速裁撤丞相职就可以看出来。孔明死时,他已经二十七岁,开始逐渐将帝权控入手中,加强自己的权力。
  立庙之事拖了这么久,实在蹊跷。景耀六年,季汉已近崩溃的边缘,刘禅终于想起了孔明,他同意立庙的旨意姗姗来迟,而且没有在成都为孔明立庙,而是选择在了沔阳。
  刘禅对孔明,宽容有之,但最重要的是,他头脑清楚,知道自己不得不这样,不宽容也要宽容。
  水经注有云:
  
  如果他失却孔明,怕是早就要亡国灭生。当时季汉弱小,强邻环伺,以刘禅的才能,根本不足以应付,所以即便他不满孔明的言行,也断然不会表现出来。

1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狻猊龙子 发表于 2015-6-20 17: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禅对臣下的宽容是很奇妙的,就用董允为例:
  董允是刘禅的侍中,是刘备选拔到刘禅身边。而后孔明又倚重他规劝后主言行,匡君正典。
  董允面对后主的态度也比较强硬:
  
  他什么都敢管,什么都敢挡,很有他爹的作风。
  他爹董和是孔明任军师将军时期的掌军中郎将,是个直言善谏,根本不怕上司的主儿。而且他为人正直,清廉,死时家无余财,一贫如洗。
  孔明在董和过世后曾评价道:
  
  意思是说,董和这个人啊,待在我身边七年,一旦我有事情做得不到位,他看着觉得不好,就会一遍遍的跑来劝谏我,有时候甚至会反复十次也不嫌麻烦。
  孔明呢,也不嫌董和麻烦,一遍遍与他商议,直到两人都满意为止。

1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狻猊龙子 发表于 2015-6-20 17: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允明显是遗传了他爹的这一点,到刘后主面前。纳妃无度,他管;宦官专权,他还管。
  后主对此的态度是无可奈何,。
  好在他毕竟听了,没像曹丕一样把董允砍了完事,也是他头脑清楚的一点,说他宽容也可以。
  但是,后主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宽容董允的作为,因为真的宽容,就该像孔明一样,不会因为董和的麻烦和多事而生气,并且感激他的作为。
  而后主对董允的态度,生前严惮之;死后,。
  不大像真宽容的样子,各位,你们觉得呢??

1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狻猊龙子 发表于 2015-6-20 18: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朋友以魏延之死,后主的反应来说明刘禅贤明,处事快:
  孔明死后,魏延和杨仪势如水火,各表说对方造反。刘禅于是就问董允和蒋琬:“你们觉得这是怎么一回事??”
  由于魏延个性骄傲,不会做人,和同事们的关系不怎么样。而且加上他之前总是被杨仪激怒,一怒就拔刀威胁,弄得杨仪哭哭啼啼,看似欺负人。更糟的是,他还烧绝阁道,率先南归,看上去极其可疑。
  于是董允和蒋琬就开始力撑杨仪,质疑魏延的行动。
  魏延因此而获罪被杀,头被割下让杨仪当球踢了。

1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狻猊龙子 发表于 2015-6-20 18: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主在此的作为是啥呢??
  
  宿卫是指皇室禁军,当时皇室禁军在谁的手中呢??
  在董允手中。
  蒋琬为什么要率领禁军去呢??显然不会是去帮魏延了,而是去探听前方消息,更可能是为杨仪增加军力。
  我有些怀疑后主在其中的作为。
  当时统领禁军的是董允,董允又是个自己有主意的人。有极大可能是他让蒋琬去探查消息,而刘禅不过是下了命令而已。
  退一步说,就算真的是后主让蒋琬前去,他显然也不是去帮魏延的,否则在事后,是不会将此事一笔勾销,不将杨仪以此问罪。
  如果后主真有心帮魏延,那么杨仪就是未得命令擅动,发起内乱,怎么也要在回来后蹲几天大牢吧。没理由轻松放过,还让杨仪,如此自我感觉良好,以为由此发达。
  也就是说后主当时是主张灭魏延的,只不过蒋琬去晚了,没灭到。
  魏延之死乃是冤案,众所周知。后主只听凭臣子之意就做出如此错误的决定,明主之风体现在何方??若孙权前期也如他这般,那陆逊、诸葛瑾早就一命呜呼,何来后日之功绩??
  以此说明刘禅为明主,真大误也。
  一个人英明一世,若是在晚年做出如孙权、齐桓公这样的糊涂事,还可以说为晚节不保,偶有糊涂。
  然而刘禅,一生碌碌无为,一抬手的举措就是如此错误,也堪为明主吗??

1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狻猊龙子 发表于 2015-6-20 19: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继续不服,刘禅至少为孔明稳定了后方啊。
  稳定国内大局,是每个君王必须的责任,连国政后方都稳定不了,那就十足是昏君了。在稳定国内的基础上能够提升国家,才该是明主的作为。
  季汉的天下,刘禅做了四十年,确切些说,是三十九年零几个月。
  前面十一年靠孔明辅政,朝政清明,毋庸置疑。中期又有蒋琬把持十一年,国家安定。然而在费祎墨守成规的六年间,政务日渐松弛,人心偏安时,却不见他有中兴之举,匡扶国家。最后十余年季汉则彻底衰颓,一败涂地。
  刘禅的优点是头脑清楚,因而可以识得孔明、蒋琬、费祎之能,委以重任。然而他的缺点就是没有治理才能,完全依靠大臣辅佐,相贤则国家清平,相庸则国家衰弱,小人在旁十余年之内就败国。
  所以,他不能够被称为明君,否则在费祎时期,必当有作为。
  但他没有孙皓暴虐凶残,也是头脑清楚,智力优秀。然而因为他的放纵,导致国家军政分离,被敌人抓住机会,一举攻陷,也是事实。
  所以,中常之君用来形容他是再客观不过。

1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狻猊龙子 发表于 2015-6-20 20: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投降之后的表现,则完全与明君挂不上边,最多只能说他具有人类出众的保命智慧。
  保命,是人的本能。我们不能因为刘禅选择保命就指责他。没准我们在那个境遇下,也会如此,说不定我们做的还不如他逼真。
  但这个,就完全不能用来证明刘禅的明主资格了。只能证明,他这个人,还是很聪明的。
  说起保命的本事,还不得不提一个人,陈朝后主陈叔宝。
  这似乎也是一个极具保命智慧的亡国君主。
  但显然,我们不能称他为明主,只能说,陈叔宝这家伙作为人,还是很聪明的

1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狻猊龙子 发表于 2015-6-20 21: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密将刘禅比作齐桓公,有道理可循,齐桓公也是依着管仲而称霸群雄,但齐桓公又不是完全依靠管仲,他还是有个人的作为与功绩,不可与刘禅一概而论。相比起刘禅,他优秀许多。
  但事实上,历史上的诸多史家都不认为刘禅有明主资质,不过中常之主,还是当得起,孰是孰非,还是留给大家去评判吧:
  
  承祚的评论,历来被认为是比较公允。
  
  这句话应该是事实,但同样的情况可对比刘璋,刘璋是真的生性宽容、爱人,而且把益州治理的也很不错。刘备攻进去时,成都钱粮丰盈,人民安居。然而依旧不能够作为明主而被世人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