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繁华一梦蒙古袭来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Kozentration 发表于 2015-6-21 01: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蒙古袭来
历史公元1271年—公元1285年
活动地点:日本
  涉及人物:忽必烈、北条时宗
      公元127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称帝,国号“大元”。
      同样是在这一年,屡次赴日却屡次遭到拒绝的元朝使者回到了大都。由于未能完成任务,这些使者回到大都后在忽必烈面前大作了一番文章,不可一世的忽必烈在大殿上听闻一个小小的日本竟然如此狂妄自大,不由得龙颜大怒。
      我相信使者的描述无论多么夸张,但是这些话却也都是有据可依且未失真实的,因为日本当局的态度确实是非常强硬:为了起到拒绝通好的效果,第八代摄政北条时宗甚至特意遣使前往蒙古的属国高丽,当着众人的面向大元正式传达了拒绝的意思。
      当忽必烈得知这件事的时候,我们完全有理想相信他是有多么的愤怒啊。
      忽必烈的愤怒固然可怕,但是他的野心和意志才是这个超级帝国真正的可怕之处。
      公元1273年,南宋的残余势力基本已被肃清,这时忽必烈召见了忻都和金方庆等人。在一次正式的朝议上,忽必烈示意,元军必须出兵日本。次年,忽必烈设征东行省,命高丽国王和洪茶丘在高丽各地督造大小战船1500余艘,以备来日大军渡海征日。到了公元1274年夏秋交替之际,由30000多蒙、汉、高丽联军所组成的元朝大军浩浩荡荡地驶向了日本群岛。
      这支侵日元军由忻都、洪茶丘、刘复亨指挥,几日之后便攻克了对马岛和壹岐岛,岛上的日军守将和士兵全数阵亡。接着,元军在九州的肥前、肥后等地登陆,占领了北九州的要冲博多湾,并与当地的少贰家、菊池家、大友家、菊池家、岛津家等守护及地头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据说在此次战斗当中,元军让这些日军见识到了一种他们从来都没见过的秘密武器——欧式火炮。众所周知,蒙古人在欧亚大陆常年的征战中吸收了世界各地的先进军事技手术,其武器装备水平堪称世界第一,欧式火炮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当那些保卫家园的日本武士们冲向元军的时候,元军就用这种铁与火的怪兽给他们深刻地上了一课。日本的《太平记》曾这样描述过当时的战况:“击鼓之后,兵刀相接,抛射出球形铁炮,沿山坡而下,形如车轮,声震如霹雳,光闪似闪电,一次可发射两三个弹丸,日本兵被烧害者多人,城上仓库着火,本应扑灭,但无暇顾及。”
      日本武士虽然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其单兵作战能力堪称一流,但是面对这些轰鸣的怪兽,他们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伤亡,少数死里逃生的武士,每每回忆起当年的战斗场面,无不心有余悸。在这次正面交手当中,日军一次又一次无畏的冲锋并未使元军后退半步,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的伤亡也在不断地扩大。不过这种自杀式的冲锋也并非毫无效果,就在形势一片险恶的情况下,元军副统领刘复亨在战斗中负伤,元军犀利的攻势暂时被缓解了下来。那些身陷前线有幸没有被火炮炸死的日本武士终于看到了一线希望,他们抓住这个机会,成功地脱逃出了满是弹坑的战场。
      虽说日军的主力不堪一击,但是元军的统帅忻都却没有得意忘形。忻都是一个有着多年作战经验的将军,他深知“穷寇莫追”的道理,尽管眼前日军正在节节败退。不久,忻都向全军下达了回船休整的命令,所有的元军缓缓地撤回了战船上。收兵后,忻都将部下们召集了起来,一同商议了眼前的一个问题:虽然在正面战场上元军大获全胜,但是毕竟是深入敌境,大规模的战斗也使元军伤亡人数激增,日渐短缺的补给现在则成了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在此次会议上,忻都认为当务之急不是登陆进逼,而是要耐心的等待补给,如果补给不够维持后续作战,那么撤军也不是不可行的。
      通过这次会议所表达的意思,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忻都绝对是一个称职的统帅,因为他能合理的掌控全局,并且体恤士兵。可是说到这里,我又不得不说忻都是一个缺乏气象科学常识的人,是一个间接葬送了数万条士兵生命的愚蠢之人。因为就在元军收兵的那天晚上,漆黑的海面上刮起了一阵巨风。
      随着风速越来越大,元军的战船被海浪打得东倒西歪,随船的老水手脸上露出了惊恐的神色:“不好了,台风来了!!”
      第二天,由于先前一战的恐惧还未消散,日军只派出了一小支人马前往海边打探元军军情。等这些人到了海边,他们惊讶地发现元军的战船几乎一夜之间都消失不见了,而眼前一望无际的全是元军战船的残骸,海滩上遍地都是元军的尸体。毫无疑问,这场台风给侵日元军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台风过后忻都未等天亮便匆忙下达了返航的命令。
      当九州岛的战报被送到镰仓的时候,震惊了整个日本朝野。
      “真是一场神风啊!!”——幕府的统治者们如此评价这场台风,这场不可思议的胜利让他们欣喜若狂。然而非常可笑的是,在那个缺乏气象科学的年代,日本人将这阵救了他们命的台风视为是上天神灵的恩赐,就在元军回国的同时,日本国内也掀起了一阵拜神之风:为了庆祝这场胜利,当时的龟山上皇还特意到全国巡回祭拜四方神灵,在幕府统治者的大肆渲染之下这场台风被形容的神乎其神,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人都相信他们是被神灵加护的民族。
          与此同时在另一面,逃回大都的忻都当然不会承认元军的惨败是因为一场台风所致。在他的说辞中,他将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做了一些加工处理,并且为了使忽必烈重视远征的补给问题,他还夸大了日军的战斗力。虽然忻都等人所传达的见闻有所失实,但是由此可见他们对这场战役的失败是心有不甘的。不知道是忽必烈看出他们的求胜之心,还是错误的相信了“日本已经降伏了”的谬论,总之在公元1279年,忽必烈派遣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等人再次出使了日本,这次仍然是要求日本效忠于元朝。
      然而在一年后,忽必烈却收到了杜世忠等人被杀的消息。
      至于杜世忠等人为什么被杀,这是不难理解的:或许忽必烈不知道当年发生了什么事,但是镰仓幕府的摄政北条时宗心里却清楚得很。当元朝使者再次造访幕府的时候,北条时宗也再次拒绝了他们无理的要求,并且当场将元朝的国书撕了个粉碎,最后命令手下将这群元朝的使者推出了府门,全部砍了脑袋。
      到了公元1279年,忽必烈已经灭掉了南宋,这时他命令南宋降将范文虎率南宋降兵100000人组成江南军,由宁波出发远征日本。当范文虎领命而去后,忽必烈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恨,不久他又接连召见了忻都、洪茶丘、金方庆和阿刺罕等人。在忽必烈的授意下,忻都等人在全国范围内又抽调了40000精兵,并同时在浙江、高丽等地修造渡海用的大船。
      公元1281年年初,忻都所率的侵日元军再次登陆日本对马岛,守岛日军在经过短暂的抵抗之后全部阵亡。到了公元1281年夏,忻都所率的元军主力抵达了博多湾的近海区域,同时范文虎所率的江南军也陆续在壹歧岛登陆,并开始在此地屯田,大有准备打持久战的意思。九州岛的大名们惊闻元军再次威胁九州,纷纷差人向朝廷发去了求援信。
      不久之后,镰仓幕府的统治者们就收到了来自九州岛的告急文书:“敌军已突破了九州的防线,正在进逼长门!!”
      长门是什么地方??长门是本州岛最西面的门户,是九州岛到本州岛的咽喉地段。难道真如文书中所说,元军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打到长门了吗??那群九州的大名们都去干什么了!!??
      幕府当然不会相信前线会溃败地如此之快,虽然统治者们一再宣称他们将最终赢得胜利,然而元军这次卷土重来还是使得日本国内谣言四起。不明真相的人们担心元军会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一时间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据说当时各地的一些下级武士和普通百姓为了以防不测,甚至还出现了“抢粮”的事件,社会秩序一度失去了控制。随着前线一封封的急报被送往幕府,平时养尊处优惯了的公卿贵族们此时亦是如坐针毡,有些胆小之辈甚至向天皇进言,要求迁都镰仓避难。
      那么,在公卿贵族们惶恐不安的同时,前方的战况到底如何呢??是不是真的如谣言中所说,元军已经从四面八方杀向了本州岛呢??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为了抵抗元军,九州的大名们在御家人藤原经资的领导下,自发的组织起了抵抗。在抵抗军的名单当中,除了菊池家、大友家、安达家、河野家、岛津家等大名、御家人外,大批的四国、西国地区的武士也纷纷自愿参军,加入到了前线的战斗当中。交战之初,日军在前线的兵力投入就将近50000人,后援部队亦在不断向九州开来。据说在这次战役当中,日军和元军在海面上、陆地上都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加上元军此次远征的主力兵员多为南宋人和高丽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场战役将是以残酷的短兵相接为主。几次交手过后,无论是元军还是日军,都付出了极大的伤亡,可是整个战局却陷入了消耗实力的拉锯战。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这场战役的战况被一个名为竹崎季长的武士兼画家给记录了下来。这个被称为“抗元英雄”的人曾在他的名画《蒙古袭来绘词》中对这次战役进行过详细、生动的描绘:他将自己当年与元军激战的诸多场景一一重现在了纸上,大到整个战场的全景百态,小到士兵的表情和盔甲,其气势恢弘、场面浩大堪称当世一绝。
      在介绍完日本方面,现在我们就要将镜头转到元军这边了。
      在攻占了对马岛等海岛之后,在忻都的授意下,一支元军船队封锁了长门到筑前的海面,切断了本州岛向博多湾的直接援助——这就是日本国内“敌军杀奔九州”的传言出处。与此同时,由洪茶丘所率的元军攻占了博多湾附近的志贺岛,并与闻讯前来的日军在岛上的浅滩中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激烈较量。
      话说这一仗,日本人可谓是拼了命在打。一个小小的博多湾虽然被围了多日,但日军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尽管伤亡惨重,战场上尸积如山,他们仍然没有后退半步。
      时值盛夏,九州岛的天气一天比一天炎热,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尸体腐烂的气味。战局的拖延,让元军的统帅们感到了一丝忧虑,他们生怕这样恶劣的环境会使军中爆发瘟疫。几日后,果然不出所料,元军上下爆发了大瘟疫。由于远道而来的元军多数不服水土,加上海上颠簸时间又长,病死者不计其数。忻都在权衡利弊之后,果断决定放弃进攻博多湾,改道驶向壹歧岛与范文虎汇合。
      然而,他与范文虎这一汇合就汇出了乱子。
      范文虎,南宋降将,元朝的两浙总督。此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可谓是相当的糟糕,甚至可以说成是恶名昭著的典范:当年元军攻破樊城外城,南宋朝廷派他率军前去援救,结果他到任后不仅不问战事,反而还整天在军营内大搞娱乐活动,以致最后樊城失陷。之后他又在襄阳龙尾洲一战中违反约定,对张贵、张顺等人见死不救,导致二人全军覆没,力战而死。襄樊失守后,范文虎为了洗脱罪名又给大奸臣贾似道送钱送礼,本该被杀头的他最后仅仅只是被降了一级,让朝野内外大跌眼镜。公元1275年,他又恬不知耻地将兵精粮足的安庆拱手送给了元军,从此平步青云,摇身一变成了元朝的两浙总督。在南宋灭亡后,忽必烈曾问他:“你为什么投降了大元??”那范文虎答道:“哎呀,都是那奸臣贾似道不重视为臣啊,臣等心中不平,陛下天兵一到,为臣自然是望风而降啊!!”瞧瞧看,做人能做到他这般不要脸的地步,还真是让人无话可说了。不过,忽必烈在当时却回了他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贾似道轻待你也很正常。”
      话说手握100000重兵的范文虎在忻都军到来之前,虽然已经在壹歧岛上逗留了多日,但却未跟日军交过一次手,因为他所领的这十万之众大多是搞生产的民兵。等忻都到达壹歧岛后,范文虎才不慌不忙地与忻都、洪茶丘、金方庆等人一同商议进兵的计划。在这次会议上,忻都提出了近日进攻九州岛大宰府的想法,并很快得到了众人的支持。然而军议过后,范文虎对忻都的提议却置若罔闻,他为了保存实力而迟迟不肯配合发兵,并且编造了各种理由搪塞忻都,进攻计划因此一拖再拖。
      俗话说“天有不测之风云”,不巧在8月1日,又一场罕见的台风登陆了九州岛。
      对于忻都来讲,在经历了上次的台风后他明显放聪明了许多,由于事先有所准备,他所率的船队在这场台风过后幸存了大半。可是同样作为主帅的范文虎则没那么“幸运”了:由于范文虎毫无航海常识,台风来临之前根本就没有做任何的防备措施,结果十万元军这回又结结实实吃了一夜“神风”。
      台风过后,元军船毁人亡,十万江南水师一夜化为泡影,大半葬身海底。据说在台风中,范文虎的旗舰也被风浪打碎沉入了海底,他本人因抱住了一块漂在海面上的船板,才勉强捡回了一条性命。
      范文虎被救起后,他的部将张禧就建议此时如果召集起残兵,或许还能与日军背水一战,占领一块区域以待援军。可是范文虎早已被台风吓破了胆,此刻的他已经完全没有了再战的意思,他坚持要立刻回师。众人无奈,只得开始收拾行装。可谁也没有想到,还未等大家准备工作办妥当,范文虎他本人就溜了:他于8月5日找了一艘大船逃回了大都,并将30000元军遗弃在了日本。范文虎回国后,可怜的30000元军在经过一番抵抗之后,最终全部被日军的俘虏,其中大多数遭到了日军的杀害,只有少数人幸免于难,但是却被幕府收留做了奴隶。
      在经历两次惨痛的失败后,忽必烈还想再度东征,但是却遭到了朝廷内大臣们的极力阻拦,最后不得不将此事无限期搁置。公元1294年,忽必烈的去世,元朝征服日本的计划也就此划上了句号,武家政权历史上最大的外来威胁就此烟消云散。
      在日本历史上,为了纪念这两次抗元战役,分别将其称为“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
jimmy2647 该用户已被删除
jimmy2647 发表于 2015-6-21 02: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樓主是否知道最後被俘虜的數萬元軍里有蒙古人,北方漢人,南方漢人??除了南方漢人留下做奴役之外,剩下的北方漢人跟蒙古人全部殺光!!??????你根本不懂日本歷史,故意粉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