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不为儿孙做马牛”——草根阶层的悖论

[复制链接]

6

主题

-6

回帖

1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3
北清子 发表于 2015-6-21 11: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顺龙路中瀛臻堡小区是典型的移民小区,业主多是从事计算机软件的年轻人,来自天南海北。小区开业不满十年,入住之初,但见三三两两的小青年,早出晚归行色匆匆。很快地,车库售磬,楼间空地划出了小格子,标明车号,停进了私家车。随即,“万国旗”挂满了横七竖八的晾衣绳,颜色不同但规格相近的婴儿车陆续推出,由刚刚退休的老年人推着,操着各色方音,眼睛里写满了慈爱——隔辈人所特有的。
  有人说,当今最合理的家庭结构是4+2+1,即双方四个老人、小两口儿加一个孩子。而且,正在生育的一代,多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独生子女,众所周知,独生子女是父母用掌心捧大的,骄娇二气十足,个性色彩鲜明。透过蒙在家庭外表的温情面纱,可窥见正在发生着的种种情感纠纷——
  老顾是从锦州来的,这是他和老伴儿第三次前来。第一次是儿子结婚,以为从此功德圆满,修成了正果,当然高兴。第二次是儿媳怀孕,马上要抱孙子,就要见到第三代人了,能不高兴吗??可是,待到孙子满月后,他们却是流着眼泪走的。嫌弃他们出身工人,文化层次低,儿子儿媳要请保姆来带孩子,费用由双方老人承担。但仅仅半年过后,他们又来了,因为连续找了两个保姆,都不如意,或是暗中偷懒,给孩子喂奶不及时,或是只顾自己玩手机,孩子哭了也不管,这,有监控录像为证。小两口决定,仍让双方老人带孩子,每四周轮换一次。
  他们却折腾不起了,老两口儿都是高血压,心脏也不好,每当出门,前三天就睡不安稳。如今不用承担保姆费了,就用它来租房吧,反正背着抱着一般沉。于是在附近找了一室半小屋,扮演着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角色。“早先开玩笑,都想当爷爷,如今的爷爷就是受罪,哪有当孙子的享福哟”!!老顾感叹,“唉,隔辈人就是贱,一天看不见孙子,就抓耳挠腮的”。老顾又说,满脸的无可奈何。
  潍坊刘退休前是中学历史老师,女儿生孩子,她来伺候,老伴儿却不能来,因为家里还有土地和鸡鸭,再说房子也不宜长久空着。言辞间露出,她过得并不顺心,却又不得不继续捱着——蹒跚学步的小外孙拉屎了,屁股还有些脏,她在软纸上吐了唾沫去擦,却被女儿高声喝止,“你有没有传染病啊”??先是哆嗦了一下,随即便是伤心,有没有传染病你该最清楚,我就是这样把你伺候你大的。如今老了,我的嘴连你儿子的屁眼儿都不如了??
  为了孩子,女儿辞去了工作,在家做全职妈妈。她还是不能走,得留下来帮助女儿,否则他们连饭都吃不成,回去也无法安心。小外孙会哄人了,在她脸上啃几下,就更舍不得离开了。
  “一看就知道你是在闺女家,好几年了还在这儿”。这是西安李和我说的第一句话,问其故,回答说“像你这样栽栽歪歪的,要是在儿子家,儿媳早就烦了,你也不会这般气定神闲”。我明白了,又遇到了个“苦大仇深”的婆婆。
  她的孙子将满三岁,再过一个月就进幼儿园了,她与丈夫却两地分居了四年。老伴儿退休前在市直机关工作,日常生活中,烟酒茶电视之外,没有其他爱好。也曾来过几趟,受不了拘束而逃离,概因儿媳反复强调,有孩子在身边,不能抽烟,也不可以看电视。他就只好买个鱼竿去海边,但那里没有电视,喝茶也不方便,钓了几天,终因技艺不佳,收效甚微而腻歪,只好回西安。可是,他又不会做饭,经常为吃得不顺口向她发脾气,电话里唧唧歪歪地,甚至骂娘。
  起初,她也很生气,以为儿媳过分,限制了公婆的自由。但她毕竟也是读过大学的人,知道电视对婴幼儿视力的摧残,以及二手烟的危害。可是理解归理解,婆媳之间终究没有血缘关系,如果换成儿子来说,她可能就不会生气了,但儿子不表态,凡事都听媳妇的。
  “妈妈生,姥姥养,姥爷天天菜市场”。如今,推着婴儿车出来进去的,多数是女方的爸妈,正在发生的故事,虽各自不同却也一脉相承,亦即无论自己多难,只要涉及到儿孙的幸福,都会全力以赴;不管自己多苦多累,有了孙子辈的一个热吻,立马会眉开眼笑,所有的牢骚与烦恼,顷刻间烟消云散。
  中华文化叶茂根深,难免生出错综矛盾的理论,譬如“尊老爱幼”。现实中,却总是“爱幼”在前,“尊老”在后。再比如“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做马牛”,后半句应是“甘为儿孙做马牛”,只有这样,才与现实更相符。
  鲁迅对国人的命运有过著名论断,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用在这里似乎有些偏颇,但如果把“马牛”与“奴隶”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其内在关联。譬如锦州顾,听说儿媳怀孕就匆匆赶来,摆出一心想把孙子哄大了再回去的架势,儿媳的一句话,就令他“想做奴隶而不得”,只好流着眼泪离开;现在四周轮换一次,算是“暂时做稳了奴隶”。推而广之,完全可以说,如今是一些姥姥“暂时做稳了奴隶”,奶奶则是“想做奴隶而不得”。
  “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做马牛”,最初见于关汉卿《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本为“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远忧”,后被《增广贤文》收录,演化成此,遂成了草根阶层的悖论——口头上喊着“不为儿孙做马牛”,实际上却在老骥伏枥,小车不倒只管推。
  曾见过某学校提出的口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前两句,倒是符合老年人对晚辈的思维与行为逻辑,“为了一切孩子”,则是自欺欺人的扯淡,用在学校亦如是。

6

主题

-6

回帖

1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3
 楼主| 北清子 发表于 2015-6-21 12: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不是个人牢骚,而在于关注某种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