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甲醛说“bye bye”

[复制链接]

87

主题

-87

回帖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请叫我娱乐家 发表于 2016-3-21 16: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庭装修过程中的劳心费力、令人头疼、四处奔波都是小事,室内环保健康才是大问题。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小白鼠暴露在每立方米含有15μg甲醛环境中生存11个月,可导致患上鼻癌。美囯囯家癌症研究所公布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对化学工厂2.5 万名工人调查中发现频繁接触甲醛等有害气体工人死于血癌、淋巴癌等癌症几率比接触甲醛机会少的工人死亡率高出37%,长期接触甲醛大大增加了患上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性白血病等特殊癌症几率。甲醛污染问题主要集中于居室装饰材料,家具中纤维板、胶合板、刨花板等人造板材内,同时还藏身于各种油漆、涂料之中。
1.涂料、油漆警戒有“香味”。
涂料、油漆选择不当为甲醛蔓延提供了充足“闰土”,市面上绝大多数涂料、油漆都打着“净化无污染”的旗号,伪劣产品通过添加大量香精去除异味,实际上这起不到任何净化甲醛功能。涂料选择没有任何味道的,最好亲自检查一下打开涂料桶,看有无沉降、结块、分层等问题,闻着发臭、刺激性气味强烈的一定不能选择,还可以使用木棍轻轻搅动,抬起后涂料停留时间长、覆盖均匀,则表明其质量较好。
2.“环保地板”不一定环保
复合地板总是给人灌输一种高大上、健康环保的理念,可现实往往很残忍,各种报道中复合地板甲醛不合格等新闻时有发生,虽然实木地板相对比较环保,但为提高其装饰效果,表面被涂上油漆,可能造成苯污染。无论复合地板质量如何内部都含有一定成份甲醛,建议可以在卧室、书房等场所铺设实木地板,在客厅等场所可以选择瓷砖,瓷砖一定要选“A”级产品,这样才可以在室内放心使用。
3.家具不能“裸露在外”
相同面积空间中,切忌摆放太多家具,家具选择中不仅要查看其是否具有刺激性气味,还要观察其有无裸露面,裸露材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有害物质释放。家具表面应该进行全部封边。


甲醛清除小“妙招”
国家颁布实施的《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中将甲醛、氨气、苯、挥发性有机物、放射性氡列为室内健康五大污染源。甲醛在室内空气污染中最为常见,那么甲醛清除“妙招”有哪些?
1.植物“抗衡”装修异味
室内污染较轻,可选择植物来与之“抗衡”,根据空间大小进行植物摆放,10平方米左右面积、1.5米高度空间放置两盆植物就比较合适了。
吊兰:吊兰在面积为8-10平米空间中,一天内可杀死80%有害物质,消灭掉86%左右甲醛。
虎尾兰:小小的虎尾兰可以吸收10平方米内80%以上的多种有害气体。
芦荟:一天中可以消灭1立方米空气中所含90%甲醛。
常春藤: 一盆常春藤在24小时中能消灭8-10平方米空间中90%的苯。
龙舌兰:使用龙舌兰可消灭70%苯、50%甲醛、24%三氯乙烯。
月季:能有效的吸收氯化氢、苯酚、硫化氢、乙醚等有害气体。
2.竹炭、活性炭帮忙吸附“毒气”
社会进步,竹炭、活性炭特殊的吸附功能被发现,竹炭比常见木炭吸附能力强出2、3倍,具有吸附彻底、工厂宿舍衣柜物理吸附不易造成二次污染问题,产地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


0

主题

0

回帖

3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0
风起云散 发表于 2016-6-14 16: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装修后,入住前到底该不该测甲醛?室内甲醛超标放活性炭、绿植、菠萝、醋熏有作用吗?
      根据环保专家建议和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报道,装修后的甲醛检测和治理是很关键的,检测很简单,可以在某宝上购买甲醛检测盒,但这个只能测出室内是否有甲醛超标,超标额度是不准确的,最好请专业的检测机构检测。
      装修后放置活性炭、绿植、菠萝、醋熏方法是可以起到一定做用,但作用可忽略不计,因为它们在吸附空气中的甲醛时,房间里的您和您的家人也在大口大口地吸入甲醛,而装修材料和家具中的甲醛自然释放期达3-15年,但我们不可能把房子空置3-15年在入住,那么入住前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为了您和您家人的健康,为了您和您的家人不受甲醛的危害,请继续用心阅读以下文字:
       一、首先,我们在装修时尽量选择环保家具/家居和装修材料,这些材料中虽然也有甲醛,但毕竟比不环保的好;
       二、装修后,通风也是很关键的,可以把室内甲醛、苯及TVOC等有毒气体大量地散发出室外;
       三、请专业的环保机构进行入住前的检测,看甲醛超国标多少?然后请专业机构进行入住前的治理;
       四、装修后放置活性炭、绿植、菠萝、醋熏方法是起不到多大作用,因为它们无法进入装修材料和家具/家居中去治理甲醛,特别有人放置洋葱,这完全是掩耳盗铃。
       五、目前治理甲醛的方法和公司很多,您是要用市场上的药水喷喷做表面功夫,还是用”气触媒“深入治根?(关注公众号:QJD-HB,了解更多知识)。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