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紫砂壶的发展史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0

回帖

17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70
传世艺品 发表于 2016-7-22 17: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宜兴其实古时候叫荆溪,荆溪顾名思义岸边布满荆树之溪,就像桃溪、莲溪、菊溪一样。湖北有个荆山。在秦、楚以前,荆溪、荆山分属于不同国家吴国、楚国,两者没有任何关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不使两个“荆”混要,就改荆溪为阳羡了。后来晋惠帝为表彰周【王己】,改阳羡为义兴。北宋时,为避太宗赵光义讳,改称宜兴迄今沿用。
因为宜兴盛产陶土,颜色多为绛紫,通称紫砂。有红、绿、黄、白等色,所以被誉为“五色土”。所做的茶器具也就通称为紫砂器。
有文字记载的紫砂器,始见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器泛春华”《宛陵集》。其次,欧阳修也有“喜若紫瓯呤且,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欧阳文忠公集》。1976年,在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址发掘出大量紫砂陶片,断代时间为北宋中期。正好佐证了紫砂器始于北宋时期的记载。初期的紫砂,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证。但紫砂器真正兴起是在明代中期,这些不但有实物遗存,而且还有较可靠的文字记载。
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对紫砂器的记载始见万历十五年许次纡的《茶疏》:“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所作,颇极精之”。其后,在各时期的茶书中对紫砂的专门描述和记载陆续增多,并有系统阐述紫砂器的专著问世,明代周高起《阳羡名壶系》和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是其中最著名的二种。
紫砂器兴起于宜兴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茶文化大环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变革的必然产物。宜兴是中国古代名茶产地之一,三国孙吴时期宜兴所产的“阳羡茶”著称于江南。唐代上元年部,阳羡茶更为“芬芳冠入他境”名列贡茶。诗人卢仝有诗为赞:“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全唐诗》。

饮茶须好水,宜兴金沙泉在唐代就是与贡茶同时上贡的煎茶良泉。同时,据考古表明,自母系氏族社会起,宜兴就有制陶业存世,并一直延续到唐、宋、元、明时期的大规模生产。正是这种“绝无仅有”的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紫砂资源,造就出紫砂技艺,随着明代茶饮之风的变革,赋予茶饮艺术新的文化情趣,掀开了中国茶文化新的篇章。
明代初期,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鉴于连年战乱、泰世初平,为体恤民情、减轻贡役出发,下诏废除团茶,改制叶茶即散茶。朱元璋的这措施不但减轻了广大茶农为造团茶所付出的繁重苦役,也带动了整个茶文化系统的演变,茶的品饮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茶器具的构造也应运变异,使紫砂器异军突起,发展达到高潮,奠定了以后数百年至今不变的茶饮文化程式。

紫砂器受到人们珍视,还在于它具有与品饮散茶相适应的物理特性和实用的艺术价值。在《阳羡砂壶图考》中总结了紫砂器的这一独有特性:“茗壶为日用必需之品,阳羡砂制,端宜论茗,无铜锡之败味,无金银之奢靡,而善蕴茗香,适于实用,一也。名工代出,探古索奇,或仿商周,或摹汉魏,旁及花果,偶肖动物,或匠心独运,韵致怡人,几案陈之,令人意远,二也。历人文人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镌以花卉,或锓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书法不群,别饶韵格,虽景德名瓷价逾钜万,然每出以匠工之手,响鲜文翰习观,乏斯雅趣,也”。紫砂器的蕴香特征,至今没有任务物品能够替代。它的外形艺术创作,也至今不衰,仍然保持着蓬勃的创造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