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内科大牛都痛恨“等我们家属到齐再说”?

[复制链接]

26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浙医在线 发表于 2016-10-31 18: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急救的第一棒掌握在患者自己手中。 这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亚太心脏协会主席霍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葛均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韩雅玲,我国三位心血管病学界的顶尖专家的共同心声:
他们一致表示,患者、急救系统、急诊科医生、心脏科医生、家属要携手跑好“急性心梗患者生死营救的接力赛”,不要再让时间延误成为抢救生命的“死结”。 (制图 李前芳)
三高人群、肥胖、吸烟者一旦出现胸闷、胸痛应立即自救 霍勇教授说:“多年来,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城乡居民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以2012年为例,我国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即每10秒钟就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这其中又以急性心梗最凶险。
调查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约50%的人,发病1小时内在院外猝死,而主要死因却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率失常。” 韩雅玲教授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而言,早期开通血管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所在。多早?从发病就开始算,理想的时间是120分钟内。因为人体一旦出现心肌梗死,患者每分每秒都有成千上万的心肌细胞死亡,早一秒开通,就多一份希望。” 临床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到治疗都存在着不同时间的延误,主要原因有:就诊超时、没钱、多脏器衰竭以及高龄,这其中,以患者就诊超时占的比例最高。 葛均波教授说:“导致就诊超时的一部分原因是患者自己就诊意识不高。
不少患者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总喜欢扛着、熬着,总寄希望忍忍就过去了,等实在扛不住了,再赶到医院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抢救时间了。” 葛均波教授提醒,患者自己是“心梗患者生死营救接力赛”的第一棒,一定要引起重视,特别是有冠心病或有急性心肌梗死高危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肥胖、吸烟、过度劳累者。
一旦出现胸痛、胸闷就应立即停止活动,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且每5分钟重复服用一次,若含服3片仍无效,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一个让我们帮助你的机会。” 别让“等我们家属到齐再说”成治疗死结  “时间就是心肌,心肌就是生命”,这是霍勇教授经常强调的一句话。
他说,对于心肌梗死的急救,早期积极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是降低STEMI(心电图上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常导致休克、心率失常和心衰等严重后果)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再灌注治疗,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开通血管,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细胞。
目前临床上,开通血管的方式有溶栓和直接植入冠脉支架,其中,直接植入冠脉支架是最优方案。 尽管,专科医生都明白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性,但临床操作起来并没那么容易。
韩雅玲教授时常在急救过程中碰到这样的难题——患者入院了,当医生和患者家属沟通要行再灌注治疗时,家属们往往犹豫不决,会不停地询问溶栓与支架的优缺点、费用。
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境:大儿子来了后,要再等小儿子来;小儿子终于赶到了,还要等女儿来……其间需要医生一遍遍地解释,以至于同一个问题,甚至要解释五六七八遍。
好不容易所有关键家属到齐了,他们之间常常又会对治疗方案出现分歧,等最后终于统一思想拿定主意了,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了。 急性心梗病人直接植入支架是最优方案
霍教授说,无论是溶栓还是放支架,都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有效降低死亡率,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与患者救治的时间呈相关性。 葛均波教授说,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患者在发病3小时内就诊,可选择放支架或溶栓进行再灌注治疗(溶栓的成功率为70%,支架的成功率为90%)。
可如果超过3小时就诊,再选择溶栓治疗,意义就不大了。
如果发病超过6小时就诊,部分患者虽仍可选择支架,但效果就大大下降了。
另外,相比之下,溶栓的再灌注效果不够充分,再梗死率高,也容易诱发脑出血。
寻医问药,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联系我们!↓↓↓
1.浙江医生护士的网上家园,展示浙江优秀医生护士的风采。2.医患沟通的桥梁,向读者介绍值得信赖的好医生好护士,和防病治病的科学知识、前沿技术。3.网上问诊平台,不出家门,与医生实时互动问诊。 作者微信号:kb_dxhbc
你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