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日照五大姓--海曲秦家“十大支”(1、2、3、4、5、6)

[复制链接]

30

主题

-3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啊龙 发表于 2009-12-4 23: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曲秦家“十大支”

  海曲秦氏,耕读世家,照邑大姓,一方望族!
                     【1】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秦”姓,约3300多万,占汉族总人口0.26%,居各姓氏第78位。源出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正》载,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鲁国,裔孙以公族大夫者食采秦邑 (今河南省范县北),后人以邑名“秦”为氏。
  二是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史记?秦本纪》、《元和姓纂》记: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有孙女名女修,因吃燕子蛋而孕,生子大业。大业之子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赐嬴姓。伯益后人非子以善畜牧而名,为周孝王养育良种马,受封在陇西秦亭(今甘肃张家川之东),称秦嬴。战国时,秦孝公任商鞅变法,国力渐强。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公元前206年,秦亡,其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秦姓。伯益从而即成秦姓得姓始祖。
  三是出自外族。古代,大秦(罗马帝国)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如大秦商人秦论,公元 226 年由海道抵吴,谒见孙权,后归吴国,子孙姓秦。
  四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如清之穆颜氏、金等。同时,国内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也有改为秦姓的。
  海曲秦氏,属明初移民,自“东海”而迁日照。故初修《海曲秦氏家乘》时,秦氏八世秦国桢在《序》中述:
  我始祖自明洪武间由东海迁于照邑之团岭铺。
  在秦氏《家训八则》中,秦氏十一世秦崇先记:
  吾家自东海占籍于照三百余年矣……
  这自然引出一个问题,从“东海”来日照之前,秦氏远族的“根”在哪里?
  虽目前这已不可考,但仍有蛛丝马迹可寻。秦玉昌先生在《秦士文及东蒙秦氏考序》中记:
  东蒙秦氏为山西籍西晋太常博士秦秀之后。洪武年间,随国之移民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山东单县张集乡黄堆集村。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惠帝朱允炆与燕王朱棣围绕削藩护藩展开了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千里华夏生灵涂炭。建文四年,秦能兄弟三人在避乱中失散。兄长秦能流落到山东省蒙阴县常路镇北楼村安家。二弟秦旺漂泊到山东省日照定居。三弟秦迪流浪到山东省禹城立业。
  继续前推,秦秀是西晋时人,属“嬴姓秦”之后,其父秦朗。《晋书》中,秦秀是入了“直臣传”的――“性忌谗佞,嫉之如仇!”但《魏略》则把秦朗放到《佞幸传》。故今人在《说起杜氏,就要说说秦朗》中仍感慨:
  佞幸的父亲,却教养出一个直臣的儿子……秦秀坚持自己的主张,不避权贵。奢侈骄横的大功臣何曾死,秦秀主张谥为“缪丑”。奸险祸国的贾充死,秦秀主张谥为“荒”。不过,朝廷都没有同意,还是给这些重臣以美谥。朝廷对这些德行有亏的大臣身后名声的包庇,让西晋社会世风日下,令正直之人痛心疾首。齐王攸归第,王浚灭吴后被王浑构陷,秦秀也频频上书直谏。由于太正直敢言,秦秀多次触了皇帝的逆鳞而被罢免,一个博士居然当了二十年都没有升职……是秦秀自己选择了也坚持了的人生吧。
  如按秦玉昌先生所考,“海曲秦”的始祖有可能是“秦旺”,可遗憾有二:
  一是在历次所修的《海曲秦氏家乘》中,对“海曲秦”与“蒙阴秦”和“禹城秦”的关系皆无记载。
  二是在《海曲秦氏家乘》中对始迁照邑的秦氏始祖的记述是“讳失记,明初自东海徒居照邑之团岭埠。”而“东蒙秦”明初移民之路是:山西洪洞――山东 单县――蒙阴。
  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时间差”――“海曲秦”迁至日照的最初年代,今之日照秦氏族中相传乃明“洪武二年”,而在秦玉昌先生的考证中是“明建文四年”之后。“洪武”是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建文”是朱明王朝第二代君王朱元璋长孙明惠帝朱允炆的年号。“洪武二年”是公元1369年,““建文四年”是公元1402年,前后相差33年!
  如此,可推理为二:

主题

0

回帖

7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5616
蝶翩恋舞 发表于 2009-12-5 00: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1)“蒙阴秦”记述确切,“海曲秦”与“蒙阴秦”和“禹城秦”同宗,“海曲秦”的始祖是秦旺。这是因“蒙阴秦”发家很早,《秦士文及东蒙秦氏考》中记:“东蒙秦氏忠厚立世,勤俭传家。至二世秦敬,家况已日渐宽裕。时值称颂的是……秦纮……于景泰二年举进士后,累官至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加太子少保,成为明代中期名臣。至三世秦复安(字处士),家境更加富裕。到四世秦纪(字珠谷),已是富冠东蒙。”大户人家,所记、所传自然准得多。而“海曲秦”发家是在五世,修谱是八世,其时对始祖的初迁时间已模糊不清,于是随了大流,从了周围多数旁姓始迁日照的时间。
  (2)明建文四年迁至日照的“秦旺”与“海曲――团岭铺秦”之始祖无任何关系,是前后相继来日照落脚的同姓之人。
  从“蒙阴秦”与“海曲秦”的家谱看,“蒙阴秦”始修家谱是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秦士文及东蒙秦氏考序》载:“清雍正已酉年,蒙阴秦氏自修家谱,尊秦能为东蒙秦氏之始祖。”而“海曲秦”始修家谱是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曾官至东都御史、按察史、福建布政使、例授受奉大夫的秦国龙还特意在《跋》中说明“海曲秦”之所以迟迟未修谱,是因:
  吾族素寒,旧无谱。其无谱也,非先人未及为也。溯始祖自东海来占籍于照,及今才十世耳,数世以前,一父之子、一祖之孙,落落可指数也,则不必谱。
  既然“落落可数也”,那漏记的可能也不会太大!
                   【2】
  明初迁至照邑后,海曲秦氏落脚团岭埠,即为《海曲秦氏家乘》中的始祖,谱记“葬于村东南茔。子一”。二世“讳失记,娶王氏,葬于始祖墓右。子五:建,次失讳,三失讳,四失讳,五失讳。”三世秦建“娶崔氏。葬于村东北茔。子三:京、宽、荣。”四世秦京“字东野,娶金氏。葬于三世祖墓左。子二:嘉兆、嘉祥。”秦宽“字次野,娶毕氏。子一:嘉佐。”秦荣“字华野,娶王氏。字二:嘉乐、嘉禾。”
  “海曲秦”发家,并最终跻身照邑大族,是五世,确切说是五世秦嘉祥。
  秦氏五世长支秦嘉兆“字小野,娶谢氏。子三:邻晋、和晋、抚晋。”
  据秦氏十七世秦裕馨先生在《秦氏家世事略追述》中考
  五世祖即嘉祥公排行第二,长兄讳嘉兆公,谓为伯五世祖徒诸城,今旺山及攒牛场之本族,即其后裔也。
  关于秦氏五世的发家,秦裕馨先生记:
  吾海曲秦氏……迨明朝末叶,传至五世祖嘉祥公字肖东者,独善经营,拥有田产五百顷(百亩为顷),遍及日照北乡与南乡,于是财产益丰,乡望尤隆。
  秦裕馨,字温若,号桂轩,涛雒镇上元村人,国立政治大学毕业,现居台湾台中县雾峰乡旧正村。这即是说,秦裕馨先生笔下的“亩”是“老亩”。
  什么是“老亩”?膏泽先生在《老家的“老亩”》中析:
  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到解放初期,家乡衡量土地面积用的是“老亩”。一老亩相当于两市亩七八的样子。
  而秦嘉祥一生置的地是“老亩”的“五百顷”――5万亩,即新亩13.9万亩!
据秦嗣华先生考:
  当时的东楼(秦家楼)西楼(城后楼)、山前山后(丝山前后)、上元下元,全是秦氏土地。
  用今天的话说,秦嘉祥是“成功人士”。晚年时,人寿年丰,子孙满堂。据《海曲秦氏家乘》记,秦嘉祥子二:长秦允晋,次秦连晋。秦允晋子八:秦震、秦玑、秦颖、秦璵、秦庄、秦玫、秦玮、秦珂。秦连晋子二:秦山、秦璘。
  尤其在秦允晋的八子中,海曲秦氏第一次有了功名――秦震,庠生。秦玑,举人。秦颖,庠生。秦璵,贡生。秦庄,贡生。秦玫,增生。秦珂,庠生。
  海曲秦氏,自东海而迁日照,世代农耕,转眼书香满门,可谓名动一时。可以设想,秦嘉祥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十指连心,所以析产时终下决心――“按孙不按儿”!
  在《秦氏家世事略追述》中,秦裕馨先生记:

主题

0

回帖

7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5553
lonerr 发表于 2009-12-5 02: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世祖家道兴隆之际,子孙满堂,一门书香。至垂暮之年,孙辈绕膝,怡言自娱,鉴于生计颇丰,所遗家产,不愿按二子分配,使孙辈有所厚薄,饬令按十孙均分,因是长得十分之八,次得十分之二,即照邑流传秦氏分家,不以子而以孙也。
  此系祖宗训教,传于当时众口,盖可知家庭雍穆之一般也。
  耐人寻味的是,这一传说大同小异于“东蒙秦”中。
  据秦玉昌先生在《秦士文及东蒙秦氏考》中记:
  (秦士文)弟秦士桢,初授河南信阳知府,后任江苏高邮知府,才华横溢……其兄逝后,兄弟两家分房居田产,他坚持将财产分为七分,其兄六个儿子各得一份,他和其子秦珽共得一份。
  这是偶然的巧合?或是同一“门风”?!
                     【3】
  海曲秦氏由布衣而旺族,始于五世秦嘉祥。相传秦嘉祥不仅“独善经营”,而且行侠仗义,德重一方。
  清光绪版《日照县志?卷八?人物志》载:
  秦嘉祥,字肖东,刚勇好义,曾泛海至江南姑苏,逆旅家有横祸,非千金不解,计舟所载之值,颇相当,倾而予之,徒手北归。时明政不纲,魏阄流毒,力抗其党,数濒于死,不为屈,乡邻贫弱者依重之。
  秦裕馨先生在《秦氏家世事略追述》中亦记:
  传闻五世祖性格刚毅豪迈,时值明政不纲,魏忠贤党羽流毒照邑,五世祖不畏强暴,联合县内其他大姓,奋力抵抗,屡挫其锋,贫弱乡邻依重之。又曾泛海以船载黄豆至江南姑苏,适逆旅家有横祸,非千金不解,五世祖悉之即将全船之黄豆赠予,以抒其难,己则徒手北归(其义行载五世祖墓碑),其任侠好义,足为后代矜式。
  在清光绪版《日照县志》中,秦嘉祥是明朝《人物志》中的最后一人,但同时也是秦氏入志的第一人!
  然必须指出,“海曲秦”由明朝一介平民,入清朝而商、而儒,光宗耀祖于照邑,虽肇始于秦嘉祥,可兴旺之象在其父、即四世时即显端倪。
  如果留心,这从《海曲秦氏家乘》中就能看出来――海曲秦氏“一世”、“二世”皆名讳失传,“三世”秦建兄弟五个仅传下他一个人的名字。但至“四世”即秦建的三子时,谱上不仅有了“名”,从此还有了“字”,并都起得很讲究――秦京,字东野。秦宽,字次野。秦荣,字华野。
  在《百度?百科》中,关于“字(zì)”有8种讲法,第6种释为“人的姓名或别名(也叫表字或号)……‘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再至“六世”,就有了“嘉”字辈――(秦)嘉兆、嘉祥,嘉佐,嘉乐、嘉禾。这仅是秦建之后,谱中所记,“嘉”字辈的16人。而在这之前,秦家取名用字并不规范。
  从这个角度,在始修《海曲秦氏家乘》的《序》中所记的“我始祖自明洪武间由东海迁于照邑……阅五世始有书香”,应该说并不很确切。至少在“三世”时即初攒下了家底,“四世”时已“识文解字”。
  正所谓“读书三代方发”,秦氏至“六世”虽已由“农”而“读”,秦允晋、秦连晋兄弟一庠生、一监生,但并未金榜题名。至“七世”,终成正果的是秦允晋次子秦玑。
  秦玑,是入清日照县的第一个举人,清顺治二年乙酉科(公元1645年)中举,补授浙江处州府青田县知县,敕授文林郞,继娶爱新觉罗氏,为清廷郡马。
  据清光绪版《日照县志?卷六?选举》记:
  (秦玑)顺治乙酉年选青田知县,未任。
  在同版《日照县志?卷十一?艺文志?诗》中,秦玑有《观海》一诗传世:
            观海情无极,鲲鹏莫漫猜。
            乾坤浮不去,日月催浪来。
            徐福寻仙杳,张骞泛斗面。
            瀛洲指顾是,一叶问蓬莱。
  这是“海曲秦”在县志中的第一篇、也是惟一的墨宝。
  海曲秦氏,入清后世代书香,七世至十五世,世世有科第,计进士3人、举人9人、贡生26人、增生18人、监生127人、痒生133人。其中功名、出仕及后世入史,名气最大的当属秦连晋四子秦璵之四子秦国龙(详见拙作《“清官第一”秦国龙》。

主题

0

回帖

7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4697
孤旅 发表于 2009-12-5 03: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日照县志》,有清一朝,海曲秦氏“进士及第”者为:
  秦国龙,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庚辰科三甲12名,冯家沟。
  秦 纯,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丁巳科三甲195名,秦家楼。
  秦汝谐,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戊辰科三甲134名,秦家楼。
  “文举人”者:
  秦 玑,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乙酉科,董家庄里。
  秦国柱,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乙卯科,冯家沟。
  秦 紘,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甲午科,冯家沟。
  秦纟羽,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丁酉科,冯家沟。
  秦 维,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庚午科,冯家沟。
  秦 纯,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丙午科。
  秦淑颜,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癸酉科。
  秦志屏,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辛卯科,郑家结庄人。
                      【4】
  秦氏“占籍于照”,落脚之地是“团岭铺”。故秦氏《族中四约》开篇即是“团岭铺山里祖茔世远支繁。”
  明初大移民,今之日照诸姓自天南地北来此落地生根,秦氏为何对“团岭铺”情有独钟?网上秦氏后人曾有这样一帖:
  明洪武二年,日照秦氏始祖由东海迁住今日照秦楼街道前团岭村。有口头流传:始祖由东海一路走来,到日照前团岭后,说:就住这儿好,高高的,不会再有水淹啦。这说明:始祖在东海的原住地较低,常遭水淹。而这种地势,多在沿海一带或沿河流域。经查,在苏北鲁南,历史上秦姓还是较多的。如苏北,多住居高邮、徐州、东海等地。
  海曲秦氏先祖的茔地,一世至四世在团岭埠,至五世秦嘉祥再寻宝地。据秦裕馨先生在《秦氏家世事略追述》中记:
  五世祖终世,葬丝山里,运粮山之阳。系名堪舆家蔡仙槎勘测点穴,其墓环山带水,林木丛秀。
  两位六世祖,葬花家堰,墓茔后依河山,前屏高岭,景色苍苍,一望无际。长六世祖母葬西峪村,左驼儿,右青山,两峦环抱,背后冈陵起伏,下跌处钟成墓穴。此三处林茔,为吾秦氏有名之墓地也。
  自此,即可看出海曲秦氏五世之后的“大发”!
  一是秦嘉祥的茔地乃由“名堪舆家蔡仙槎勘测占穴”。蔡仙槎何许人?虽邑志中未见其人,但在有关日照名门望族风水的传说中却屡屡闻听大名。
  二是海曲秦氏的茔地自此“迈”出了团岭埠,而且步子太大,风水很好。
  顺带一笔,海曲秦氏五世发家后,子孙置地、析产,“风吹”自然引起“草动”。所以,《日照东关刘氏》中记:
  我祖来到山东日照,卜居秦楼街道丝山南边的村,命为刘家村,死后葬村前刘家老林(现秦楼工商所附近),二世、三世等后人也有葬于此林,老林树木茂密,毁于1958年。五世上老三支族人刘楷认为秦姓人在刘家村东北立村秦家楼,破坏了风水,于是从刘家村迁出,在丝山东麓立村刘家楼。
                  【5】
  修谱是国人的传统,何况秦氏乃海曲望族?其家谱至今已历四修,对此,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四修家谱时,秦氏十四世秦志屏在《续修族谱序》中记得一清二楚:
  吾秦氏之有谱也,始刻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继刻于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三刻于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迄今又五十余年,日益远,齿益繁,若不亟加续刊,恐有问其事而遗老尽者。乃拮据措赀,凡越二年而工竣。
  秦氏初修家谱是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名《海曲秦氏家乘》。本为“家谱”,何叫“家乘”?
  《辞海》(1999年版)释:
  家乘 乘,史书。记载私家之事的史籍。黄庭坚撰《宜州家乘》,今有传本。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取《孟子》‘晋之乘’之义。”后世相沿称家谱为“家乘”。
  初修家谱时,秦氏八世秦国桢在“康熙五十五年,岁次丙申,仲夏之吉……沐手敬序”时,除了诸姓修谱时皆说的套话、即大道理后,特说明了“来龙去脉”:

主题

0

回帖

7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2506
神奇女侠 发表于 2009-12-5 04: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始祖自明洪武间由东海迁于照邑之团岭铺,阅五世始有书香,至我曾祖稍置世业,及我伯父,克获科名,亦未尝修谱焉。今一旦创之,其难一也;族人有五大支,聚居者固多,散处者亦不少。年久地偏,则考核不详、访问维艰,其难而也;况又力不能办,独不能成,相因相循,积岁累月,而老成凋谢,记序无人,其难三也。有此三难,谱乌能修。幸而伯弟国龙毅然有修谱之志……尝语桢曰“余家何可无谱”。桢亦私心痛之。甲午春,遂与伯兄处占聚族人而咨焉,得其大概。又于败箧中搜获三伯父手写数页,详订成谱。使十世之内,班次了然;五支之内脉络分明。以别昭穆,正名分、严嫡庶,秩如也,其有稍涉疑似,无从考究者,或别为一世,或阙而不书,以俟后之知者,非桢敢妄为删削也。
  噫嘻!谱成矣,所费不赀,奈何?于是告紘侄而谋之,紘曰:“以祖宗之德及吾身,而四登贤书,尚不能成一谱,良可愧矣。”余乃与兄弟子侄辈商榷遂共竭力以襄乃事,付之剞劂。今而后庶几一展卷而我祖我宗俨然在目,亦如在其上。有不致诚致恪者谁哉?且更可动其亲睦之心,消其残忿之气,咸知一本九族原属一父之子,能无愧于本祖之义,即无忝于本天之理也夫。
  在此,秦国桢注明当时“海曲秦”是“五大支”--这是以海曲秦氏三世、即秦建亲兄弟5人为“分杈”的。
  但在其后的繁衍中,却出现“十大支”之说。“海曲秦”四修家谱时,在“赐进士出身、诰授中议大夫升用京堂浙江道监察御史前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会典馆纂修十四世甥孙蔡曾源谨序”中,如此记述:
  海曲秦氏前明由东海迁此,至今六世。分二支,再传又分为十支。而户口始繁。卧子先生以名进士居谏垣,多所达白,既而旬宣闽省,政声卓著。尔时科第绵绵会萃一门,吾乡之称巨族者,秦氏其一。方辛丑秋源奉讳旋里,值秦氏重修族谱,表弟百骏索为序。源,秦出也,又忝居甥馆,忆童时侍先妣秦太淑人归省,入其祠,见夫庙宇辉煌,条规详备,于以知前人贻谋之善,亦以徵后人继志之贤。今将北上,倚装以书之。至于昭穆之序、支派之分,前序已详,固不待源之多赘也。是为序。
  在《秦氏家世事略追述》中,秦裕馨先生亦记:
  两位六世祖,长生七世祖八人,排行一至八。次生七世祖二人,排行依序为九至十,共十位七世祖,即日后所称秦氏十大支也。
  这即可看出,海曲秦氏“十大支”,是在秦嘉祥的10个孙子(七世)“分杈”,即秦允晋八子:秦震、秦玑、秦颖、秦璵、秦庄、秦玫、秦玮、秦珂。秦连晋二子:秦山、秦璘。
  换句话说,因“闯”的不行,自秦氏三世“分杈”的其他“海曲秦”之后,渐于式微,将“发声权”归于秦嘉祥之后。这有秦氏的《重修家谱凡例》为证:
  我族自三世即分为老五支,然皆迁徙他邑,多不详列。惟我五世祖后子姓繁衍,世居于此。故至六世又分为两支,此两支又各有分支。
  这“十大支”之后,根深叶茂,树大再分杈,以老日照县为主,并逐步繁衍到周边诸城市、胶南市、胶州市、莒县、莒南县、五莲县、赣榆县和东北三省、部分大中城市,以及海外韩国、美国等国家与地区,子子孙孙约10万多人。
  这颇像明初迁至日照的丁氏,在三世时分成三支,但枝繁叶茂、名动齐鲁的却是老四支的长支――“涛雒丁”。
  物竞天择,族亦如此,“海曲秦”从“五大支”到“十大支”即是一例,虽然这颇有点“社会达尔文主义”。
                  【6】
  目前,“海曲秦”正五修家谱。据“上元村人”先生记:
  《秦氏家乘》第五次续修工作会议于(2006年) 9月10日在望海楼召开,有51名秦氏族人参加。会上,缅怀秦氏祖宗先贤的品行事迹,瞻念清雍正朝御史秦国龙遗笔《家训八则》,阐述再续《秦氏家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动员族人积极踊跃地加入到第五次续修工作中;同时,推举产生《秦氏家乘》第五次续修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主编、副主编,以及主管、会计、秘书等,并就下一轮秦氏辈序开展了讨论。会议期间,部分秦氏族人还主动捐助续修资金2万余元。本次《秦氏家乘》续修将分动员、登记、编辑、校修、印刷、发行等阶段,预计历时两年左右的时间。据了解,已有7个村的秦氏支谱基本编校完毕。
匿名  发表于 2009-12-5 07:28:09
文章真好!

主题

0

回帖

7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5668
柯西部长 发表于 2009-12-5 08: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希望早日见到族谱。我是北京的裕子辈。北京有老乡吗?也就是同族?亲人?

33

主题

-33

回帖

184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840
小蝶 发表于 2009-12-5 10: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绪字辈的,同族支持一下
匿名  发表于 2009-12-5 11:22:39
族谱 现在 已经有了 在山东日照黄家屯存
我培字辈的

主题

0

回帖

7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5322
原始宝宝 发表于 2009-12-5 12: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绿茶我刚才问我妈他说她好象大你五六辈,你得叫什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