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静待花开的你,是否已经被孩子“绑架”?

[复制链接]

11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父母网 发表于 2016-11-18 12: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夸张的说,近三年来,小编的朋友圈和众多妈妈一样,时不常的就会冒出一篇,从各种角度诠释“静待花开”这个观点的汤文,让众父母静静等待每个孩子的“花期”。

而且不管是从哪个角度阐述“静待花开”的文章,必定会提到以下金句: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一年四季开放的时间不同。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时,你不要急,也许你家的花是在夏天开;如果到了秋天还没有开,你也不要着急跺他两脚,说不定你家的这棵是腊梅,开的会更动人。真正的园丁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他们知道每种花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是开花的早晚不同,只要你有耐心等待。”
这段话,字面上看说得很有道理,但也容易让父母对“静待花开”这个观点产生误读。
进而认为静待花开,就是放任孩子自由发展,顺应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想法。静待花开,需要任何事情都应该给孩子自由,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空间。
然后造成懒惰的父母,正好有了静下来,耐心等,不作为的理由。父母基于孩子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角色,定位模糊。


而且,近期我们通过诸多文章和专家的咨询案例,总能看到“静待花开”之殇:
“3岁的孩子,既不带纸尿裤,也不进行如厕训练,依旧光着屁股随地大小便,父母认为这无需引导,孩子慢慢自然会学会。
4岁的孩子,吃饭时依旧满屋乱窜,油腻的小手在各处乱摸,一个孩子吃饭,一家人伺候,父母认为孩子只是性格好动,乖乖坐着吃饭不能勉强,要静待花开,长大自然就安静坐着吃了。
5岁的孩子,不管在家里还是家外,对父母呼来喝去,父母唯唯诺诺表示,应该顺遂孩子的天性,孩子很喜欢统领一切,是拥有领导才能的体现。”
小编受好奇心驱使,想找找“静待花开”这段话的原始出处。


最后,发现这段话,其实是“台湾卡耐基之父”——黑幼龙的教子心得。
其原文主旨其实是想表达“慢养孩子”的观点——“慢养并不是时间上的慢,而是说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忧、太着急。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了解并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慢养,可以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原文见《慢养家书》)
并非“静止不动,放养孩子”!并非“静止不动,放养孩子”!并非“静止不动,放养孩子”!以上,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书还是要读原著啊!
那么,既然话题聊到这儿,我们就不妨先来看看,当3、4岁的孩子,自控能力有限,经验和眼界还不够支撑 其自由野蛮成长的时候,如果我们父母一味的“静待”,不加引导,会发生什么?
我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分隔线

父母被“控制”, 孩子行为毫无界限
是的,在日常生活中,当面对不停向我们卖萌的孩子时,我们作为成年人一些所谓的原则和尊严也许顿时就烟消云散了:无论你目前掌管了多少人,在自己的领域有多么的权威,对待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仿佛只能或洗耳恭听或拱手相让。
而且作为父母,我们总是不希望看到孩子有一丝丝难过或失落,或者疲于应对孩子未被满足后哭闹,所以我们的无限庇佑和顺遂天性,以及行为不一,其实换来的是孩子行为的毫无界限。虽然看上去,孩子在快乐地享受着你被他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时光,你时刻尊重了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孩子似乎也对当你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老板”非常满意,你们的亲子关系无比和谐。但实际上,在孩子在此过程中已经准确的摸索出在家里谁更容易被他控制,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控制什么人。

角色错位,孩子内心无所适从
一开始孩子一定会觉得我们被他指使得团团转很有趣(这种有趣来自于孩子对于权力的初始体验),他会发现他竟然可以让成人为自己跑来跑去,而且可以让别人按他的吩咐做事,但是渐渐地,孩子会觉得很恐慌。大人和孩子的角色长期本末倒置,往往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就像我们成人处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当我们得知这个领域的掌控者受过良好教育,知识丰富并且是个可信赖的人时,便会觉得自在和安心很多。而在生活中,孩子也一样依赖我们,所以当他知道我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并且能在适当时候行使主导权给孩子一些指导时,他也会觉得身心俱安。
据小编观察,发现周围大多父母的教养方式徘徊在两个极端,第一类放任型,一路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孩子珍贵的天性,另一类专制型,每天和孩子上演着“权利”之争。那么,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是科学的教养方式?作为父母,该如何把握掌控和放手的度?


在发展心理学里,研究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基于两个维度:1、父母的接纳与反应性,即对孩子的关爱、支持和鼓励、赞赏的程度。2、要求与控制性,即父母对孩子的管束、监控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专家总结出了四种教养方式
(列出以上,是想提醒大家一起想想,我们是不是由于对自己的成长经历不能释怀,或者对传统方式矫枉过正,或者一味静待花开,而渐渐变成放任型的父母?)
一项跟踪8、9岁孩子的跟踪研究显示: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两方面,权威型父母的孩子保持高水平。因为权威型的父母,能提出合理的要求,并认真说明其中的道理,且执行始终如一,对孩子关爱、接纳、敏感;控制方式理智、民主。

作为父母,现在我们都知道该放手、给孩子自主的空间……但该如何把握掌控和放手的度呢?


父母要对全局有总体掌控意识
我们要相信自己已经有足够生活经验、常识判断,以及足够的能力,来当孩子权威的生活主导者、行为引导者,而不是唯唯诺诺,成天为了孩子开心而开心的小跟班和小玩伴。



自由与孩子的能力要匹配
这一点如果父母敏感细心,就会感知到,何时是需要你来掌舵的时刻,这需要我们父母对孩子的能力有了解,并且要从孩子的反馈去总结,放手是基于你对孩子的信任。有父母说,自己的孩子被小伙伴要挟拿自己的几百块零花钱给对方买玩具,先不说其他问题——让没有足够理财能力的孩子,可以拿到这些钱,就是父母给了他不匹配的自由。



给孩子设立明确的界限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对孩子说:“你生气和不听话的时候,真是让我伤心。”这其实是父母让孩子为自己的情感健康负责,事实上孩子反而变成了父母的父母。最好的说法是:“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你还是不能拥有那个玩具。” 当宝宝开心时,和宝宝一起开心玩乐,当宝宝需要陪伴的时候,给宝宝充足的陪伴,但是必须给予他一些安全限制,比如,不许随意进出有刀具的厨房,不许在睡觉前吃糖果、不许动手打人等等。必须明确地跟孩子设下前后一致以及符合实际、符合这个年龄段的界线。



让孩子学着接受各种小“震惊”
现在很多父母都知道孩子的敏感区,于是对孩子小心翼翼,怕触雷一样,竭力避免孩子哭闹,闹了还要费力去哄,其实不必过于小心,我们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即便孩子在3岁以后接受各种“震惊”,比如被拒绝、不被满足、遇到不一样的对待方式,也是锻炼孩子理解他人、接纳现实、适应当下、努力想办法的机会。



独立思考与理性服从并不矛盾
我们平时可以多和孩子聊天,遇到事情一起商讨,这会让孩子逐渐明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有事大家可以一起商讨;大部分事情父母说了算,因为实践证明父母的决定常常很有道理,值得他信任。有时孩子的意见也很有价值,只要是合理可行的,我们也可以适时采纳,这样孩子在面对一些事情时,也会渐渐学着权衡利弊做决定。
最后的最后作为父母,我们确实需要心静如水,不急不躁,学习并尊重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的成长规律,但是我们更需要学习,如何用科学并且积极的方式,来回应孩子的各种表现。我们确实需要警惕孩子“迷信”权威,但是我们更需要教给孩子当和权威有分歧时,可以怎样去做。


.................................................................创意:Parents内容中心
编辑:皮皮鲁  设计:何丽丽

全方位关注孕期及0-6岁育儿生活,精选欧美顶级育儿杂志《父母世界Parents》内容,依托最强大国际育儿媒体集群,独享北美、欧、亚三大洲权威专家鼎力支持,并有丰富多彩的有奖活动,诚献最丰厚、最具价值的阅读及互动体验。 微信号:fumu_com
你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