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专家陈乃瑜讲解:脑瘫的发病机制以及病理生理

[复制链接]

49

主题

0

回帖

5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51
卜一样的烟火 发表于 2017-11-3 10: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脑缺氧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其次是出血、血管栓塞、外伤、中毒或感染,缺氧可致发育中的脑髓鞘形成不全。在皮层及皮层下属脑血管的边缘地带,缺血后白质受损。由于损伤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皮层运动区白质及脑室周围白质受累可造成锥体束损伤,临床表现为痉挛型;胆红质增高(超过300mmol/L)时,就有可能发生核黄疸,引起基底核受损,表现为手足徐动型。早产儿(25耀36周)受损部位往往较深,足月儿多波及浅层皮质。
  脑瘫的基本病理变化:出生前的脑损伤以脑发育不全为主;出生后以脑软化、瘢痕、硬化或脑萎缩、脑穿通等为主,未成熟儿可出现脑组织缺氧性坏死或白质软化。除脑萎缩或坏死外,还有脑水肿、脑出血等。核黄疸引起的后遗症,胆红质浸润部位最明显的是基底核,呈鲜亮黄色或深黄色,表现为黄疸症,导致大脑功能失常。
  显微镜下皮层各类神经细胞数目减少,层次紊乱,变性,胶质细胞增生。
  脑瘫的神经生理改变如下。
  锥体系损害的影响:锥体束损害,引起随意运动障碍,出现失去上运动神经元抑制作用的功能释放症状。肌张力增高,为痉挛性硬瘫。因肌肉尚能接受脊髓前角发出的神经冲动,所以无营养障碍,肌肉不萎缩。深反射因失去上运动神经元控制而呈亢进状态,则出现病理反射。由于锥体系受累部位不同,可出现单瘫、双瘫、偏瘫和四肢瘫等。
  锥体外系损伤的影响:从发生先后来说,纹状体分旧纹状体(苍白球、黑质)与新纹状体(尾状核与壳)两部分,统称为纹状体苍白球系统。该系统损伤主要表现为肌张力的增高或降低及运动状态异常,运动过多或过少。
  (一)苍白球、黑质、红核(旧纹状体)损伤
  1.肌张力增高 呈强直性(铅管样或齿轮样),所有肌组织为均等性肌张力增高,面肌肌张力增高,表情呈呆滞,少有瞬目。语言肌肌张力增高,呈言语不清,声音小。颈肌肌张力增高,头前屈脊柱前伸。四肢肌张力增高,肩胛上提、上臂内收、肘、腕与膝部均屈曲、手指内收、拇指对掌、躯干前倾等,所以患儿动作减少,活动困难。
  2.静止性震颤 其特点为身体固定某种姿势时震颤明显,随意运动暂时被抑制,精神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表现在手部呈点钞样或搓丸样动作。
  (二)新纹状体(尾状核与壳)损伤
  1.手足徐动 肌张力忽高忽低,变化无常,肌张力在痉挛时增强、肌松弛时降低,为间歇性、缓慢的、不规则的手足扭转运动。
  2.舞蹈动作 颜面或肢体的近端突然出现迅速即变的无节律的多动称之为舞蹈,如眨眼、皱眉、吮唇、伸舌、做鬼脸、肢体舞动等,影响语言、发音吞咽动作及手的功能。
  3.扭转痉挛 躯干徐动、行走时躯干扭转或呈螺旋形运动。
  4.肌阵挛 发生在个别肌肉或肌群的短暂快速、大小不一、不规则的收缩,轻者不妨碍关节运动,严重时肢体阵挛。
  小脑损伤的影响:从生理功能上看,小脑具有维持身体平衡(前庭脊髓束),调整姿势反射(脊髓小脑束),调整随意运动(皮质脑桥、小脑束)三大功能。小脑发生损害可发生:平衡障碍,表现为直立时摇晃不稳,步态蹒跚而倾斜,类似醉汉;共济失调,表现为意向性震颤运动时出现,静止时消失;快速动作不良;不能做内容复杂的精细动作,如穿针、系鞋带等;协调运动障碍,辨距不良,如步行时举足过高,抓物时摇摆不定等;眼球震颤、言语不清、书写障碍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你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