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观与你分享前世今生的辟谷知识!

[复制链接]

281

主题

-2

回帖

287

积分

游客

积分
287
小金来了哦 发表于 2018-8-4 17: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等,顾名思义,就是不吃谷物来养生。据说,"辟谷"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大约与行气术同时。"气",是一个很常用的中医术语,例如,"气血"、"阳气"、"痰气"、"湿气"等。发展到今天,还有一项中华绝学--气功。那么,到底什么是"气"?恐怕就没多少人能说得清楚了。
       中医认为,"气"的形成有三种途径:一是先天精气,它来自于父母,人自打从娘胎里出来,就自然有了"精气",它主要存在于肾(也是中医所说的"命门");二是后天水谷之气,它来源于食物,水谷在人体消化吸收而形成,它存在于人的脾胃;三是清气,它来源于空气,是由呼吸进入人体的,存在于肺。
       这三种气,共同构成"元气","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气,它分布于全身各处。一旦元气大伤,人就会生病。不仅如此,中医还认为,"气"是运动的,它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流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走到血脉内外就是营卫之气,走到经络则是经络之气等。倘若气不顺,人也就会生病,例如中医中常说的"气滞、气结、气闷"等。中医还认为,精气、清气、水谷之气在流动中形成脏腑经络之气后,可以转化为人体活动的能量,可以更新充实人体的组织结构,并形成五脏六腑之精华在人体内储存起来,这有点儿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新陈代谢"的意味。
       正因为"气"可以维持生命,所以《大戴礼记·易本命》中有这样的论述:"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这句话的意思非常容易理解:吃肉可以让人勇敢强悍,吃谷物让人有智慧,以气为食者长寿,不吃东西也不死,就成仙了。这是辟谷术最早的理论根据。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去(却)谷食气篇》,这是现存的最早的关于辟谷服气术的著作。庄子在他的名篇《逍遥游》中,描述了一种神仙般的自由生活,里面就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语句。
       人吃了五谷杂粮,尤其是乱吃多吃,会在肠中积结成粪,在体内留下太多垃圾,垃圾发酵则自然生病,轻则头疼脑热,重则要人小命。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对策就是少吃或者不吃主食。更有人认为,居青山之侧碧水之畔,朝吸晨露暮饮清风,可以保持身轻体健,长寿延年,甚至得道成仙。
       关于这点,《黄庭内景经》中有这样的话:"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人是依靠粮食而生存的,古人的辟谷实质上就是强调"少食"。吕祖纯阳有这样一句话:"欲要长生,腹中长清;欲要不死,肠无渣滓。"在古籍中,有很多关于辟谷的奇人异事。例如:《人间》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春秋时,有个叫单豹的鲁国人,他居住在深山中,喝溪水,不穿衣,不食五谷,70岁时,还像童子一般年轻,这是史籍中所记载的最早的辟谷实践者。
       《汉武帝外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方士王真断谷二百余年,看上去气色极好,慢走时都比马还快,力气比好几个人合起来还要大。
       《后汉书·方术传》中:(郝)孟节能含枣核,不吃食物,并维持了五年十年。
       曹植《辩道论》中:郗俭绝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
       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我经常看见断谷两三年的人,都身轻体健,气色好。
       《云笈七签》中说,孙游岳断食,只服用仙丸,长达六十七年,看上去神清气爽《南史·隐逸传》中说,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多年,只喝涧水,吃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
       《北史·隐逸传》中说,陈道士绝粒养性,只吃松子,身体极好,严寒时都不需要穿棉衣。
       《旧唐书·隐逸传》中说,唐道士潘师正居住在嵩山二十多年,只吃松叶,饮水。
       《宋史·隐逸传》中说,宋初道士陈抟服气辟谷二十多年,每天只喝几杯酒。
       《宋史·方技传》中说,赵自然辟谷,神气清爽,闻到熟食就想吐,只吃生果,饮清泉。
       从春秋一直到宋,辟谷的道士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辟谷并不是什么都不吃,而只是少吃,不吃主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流传了几千年的"辟谷"术,的确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养生法。它在近几十年来重新风靡全球,是中国传统养生法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辟谷之道源远流长,长春观希望大家养生有效,身体健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你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