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地产] 华宇集团探索城市人居新宝地,原乡原山造原麓!

[复制链接]

662

主题

4

回帖

9

积分

游客

积分
9
 楼主| 晚与风 发表于 2021-12-10 12: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经的钢铁宝地,今天的人居宝地。
土地可以诞生吗?当然不能。但是,土地却可诞生新价值!
就从重庆第一座大桥,催生一块宝地说起 !……


嘉陵江大桥江岸是三钢厂
当年嘉陵江大桥贯通。观音桥,从此取代江北老城,成为江北的新中心。
中国进入房地产时代之后,主城的地块,成了最稀缺资源。
但重庆有一个特别优势:重庆是老工业城市,很多工厂在主城民居包围堆里。最典型的,就是江北的长安厂。
长安厂是重庆资格最老的兵工厂,甚至可以号称中国兵工之父。建厂历史,可追溯到1862年李鸿章创建上海洋炮局。抗战时,长安厂迁渝,选择了江北的荒郊建厂。


嘉陵江大桥通车。上清寺挖开一座山才连通大桥
沧桑巨变,当年的荒郊,今天变成了主城。市场经济的铁律,是“黄金地段卖黄金”,所以,长安厂必须撤出主城。此举,让江北区突然诞生一块“宝地”。


主城的地皮越来越珍贵
跟长安在汽车江湖的口碑一样,还是那句“长安领头”(长安曾是家用汽车的领头羊)。迁走一个厂,催生一条路,从此,江北的五红路(五里店到红旗河沟)取代建新东路,成为“”江北第一大道”。
可以说,从江北的“长安领头”开始,重庆的房地产发展历程,几乎就伴随着“重庆向北”的口号。
但是,这种发展并不平衡,也不和谐。因为它带动的,仍然只是一片地块。所以,还是一种碎片化的、锣齐鼓不齐的发展格局。
如今,“向北”已看到了尽头。迎接“后房地产时代”,“向北”,也没了足够宏大的号召力!
在重庆主城,哪里去寻找一个更宏大的空间,引领主城区的“后房地产时代”呢!
当“重庆向北”进入尾声。
突然,主城一块更大的宝地诞生。有多大呢?大到几乎就是整整一个区。
这就是大渡口区。


重庆的第一条轻轨通往大渡口
这样的传奇,放眼今天的中国一线城市,恐怕再难找到第二个。
前面讲到江北,其实,除了一个长安厂,江北还有一个三钢厂(现三钢路附近)。
为什么江北会有个“三钢厂”呢?因为,重庆钢铁公司规模之大,一个大渡口区都装不下的它!
跟其它区不一样,大渡口区是先有“重钢”,再有大渡口区。即大渡口区是为“重钢”生活配套,才在1965年设立的。
重钢,有点像钢铁业的长安。也是抗战时期迁来重庆,也是资格最老,追溯历史,可以号称中国钢铁之父。只是,它的规模,比长安还大得多……她一旦搬迁,可以腾出一个区的面积……
重钢前身汉阳铁厂,创办于1890年,是中国第一个现代钢铁企业。被称为“近代中国觉醒的标志”。创办者湖广总督张之洞,开国领袖有评价:“讲到中国的重工业发展,不能忘记一个人,那就是张之洞。”


在农田上建设起来的重钢
抗战爆发,武汉的汉阳铁厂在日本飞机追撵下,逆江而上。竟然动员了7000多艘江轮和木船,走了一年半,才陆陆续续到达重庆。
沿江选址,最后选在荒郊野岭的大渡口。


从抗战到新中国,重钢的扩建持续了很多年
之后,大渡口的钢铁厂,成为中国抗战的“钢铁后盾”:为抗战的军事工业,提供了90%以上的钢材!
建国后,原来的乡镇大渡口,成了一块热土。建国后,开国领袖只到过一次重庆,就是去视察的大渡口重钢。


重钢的辉煌年代


炼钢成了人民币的图案


开国领袖与炼钢工人
炼钢,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关注的头号事业。甚至还号召各个乡镇都搭炉子炼钢。即所谓“大炼钢铁时代”。
当年,“重钢”的地位可想而知。


新中国第二位最高领导华国锋也关心炼钢
建国初,重钢的产量排名前三,曾有“北有鞍钢,南有重钢”一说。总之,辉煌历史说不完,除了给长江第一座大桥武汉大桥生产钢材,还给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提供铁轨……
重钢除了生产钢材,还生产人才:就连重庆直辖的第一任市长蒲海清,也是重钢“生产”的(曾担任重
钢薄板车间技术员)。


反映炼钢事业的电影《火红的年代》
除了生产钢材和人才,还生产了一系列副产品。那就是:企业办社会!
什么叫“企业办社会”呢?就是企业承担了社会和政府的功能。企业本来是搞生产的,却花费精力财力去修建住房、办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什么医院、图书馆、文化宫、游泳池、洗澡堂、菜市场、电影院,更是一样不缺……


钢花电影院,当年大渡口人的休闲中心


重钢给大渡口修建的一条大道,命名“钢花路”
甚至还修建了大渡口唯一一条大道,这条路命名为:钢花路。大渡口第一个电影院,顺理成章就叫钢花电影院。钢花,表现了重钢人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荣誉感,在某些场合,钢花,也是每个车间最漂亮女工的江湖诨号。

中国特色的企业办社会,图为武钢宿舍区,号称“红钢城”
这种企业办社会的现象,造就了一种邻里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邻居即同事,小学同学就是未来的同事。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混搭,互相知根知底。今天第一次带女朋友到家,明天全厂都知道——这就是当年大渡口的社会人居现象。


本文作者采访重庆直辖第一任市长蒲海清。他曾在重钢担任车间技术员
这种貌似的和谐人居社会,貌似的社会主义幸福生活,到了90年代,开始受到质疑。
首先是生产效率低下,人均钢产量严重落低于世界水平。职工一代一代虽然都有了铁饭碗,但职工效益收入越来越差。
记得90年代,我在北京全国人大会采访重钢的总经理郭代仪,一个小时的专访,他几乎全部都在谈,把企业和社会分开。他说:显然,“企业办社会”是一种落后模式,不适应中国未来发展道路。
当年采访大渡口区的一位领导,他也说:从空间距离来讲,其实大渡口处于重庆中心城区位置,但很多人都没去过,认为大渡口是一个偏远的区。甚至只知道重钢,而不知道大渡口。
落后、陈旧、污染,一度成了大渡口城区形象的代名词。重庆人与大渡口,产生了一种无形的心理距离。
只是,在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上,有一种效应,叫“后来居上”。
比如,最早规划改造的解放碑步行街(改造于1998年),现在看,就不如后规划的北城天街。
说起来,只怕是很多人重庆人都还未闻。其实,严重污染大渡口区的重钢,早在2011年9月,就练完最后一炉钢,停产,搬家了。


广廷渤的油画,炼钢工人眼神开始露出迷茫
那么这些年,大渡口区在干什么呢?所谓十年耕耘无人问,这些年,大渡口可没闲着,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重庆的大渡口,被列入“全国老工业区调整改造试点区”,重庆的第一条轻轨(2号线,网红“轻轨穿楼”,正是这条线),正是通往大渡口。表明“重庆向西”,政府心中早有蓝图。
十年辛苦不寻常,新的城区形象代言词,居然是“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此殊荣,重庆仅此一家!
重钢一搬走,大渡口的工业产值减少90%,但污染排放,也减少了90%。一年中的优良指标天气,居然可以达到323天。


当年的高炉,孤立在搬迁后空旷的绿地上
人均绿地,超过包括两江新区在内的所有主城区。全区的城市公园数量42个,社区公园158个,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5%……
近日,我去大渡口采访,看见一座废旧的高炉,巨人般孤立地立在那里,周边是望不到边的绿地。一位老职工对我说:这个高炉,还是郭代仪(老厂长)时代建的!
当年,为了对工业化的向往,把绿地变成工厂。现在,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把工厂变成了绿地……时间真是伟大的魔术师!


重钢原址保留的工业博物馆
放眼今天的中国,在一个特大城市中,把一个区搬空了,重来一遍“人居示范”,恐怕再难找到第二个!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大渡口区不想复制金开大道的辉煌,也无意成为“重庆向北”的复制品。
因为,大渡口不想辜负“后来居上”的期望。
“人居示范”的招牌不是白给的,在“后房地产时代”:“再造一个大渡口”,必须有新的时代精神。
所以,大渡口希望邀请有实力、有底蕴、有创意、充满理想主义的地产企业,来“重塑大渡口人居形象”。
伴随重庆房地产时代应运而生的“华宇集团”,此时此刻,应运而入。
有气质、有个性、有创意、有理想,“华宇集团”选择的地块,确实都有气质:一个江岸,一个山麓。
江岸地块,前有文章已详述。山麓地块,更有考究。
兴起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房地产热潮,实际上是一场中国人重新寻找家园的运动。
改革让社会阶层重新出现,但阶层分众,除了看经济实力,还要看趣味取向,还要看生活品位,还要看格调……
按福赛尔《格调》的描述:品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分众则是格调的镜子。
所以,创意大渡口山麓人居的“华宇锦绣原麓”人士说:在山居之地,我们虽然做叠墅、合院、洋房,号称中高端。但我们不认为,高端的大门就一定要有罗马柱,高端的走廊就一定要有宝瓶柱。其实,把任何一种建筑形态符号化,都是一种过时的思维。


“原麓”俯瞰金桥商圈
“华宇锦绣原麓”有关人士说:我们不求大而全,我们不求皆大欢喜。我们只需抓住,骨子里真正喜欢我们产品的群体。未来的大渡口是丰富的、多彩的,我们只愿为大渡口人居,增添一道独特亮色。
看华宇锦绣原麓的建筑形态和色彩,既不同于大渡口厚重的底色,也不混淆于其它楼盘的色调。
白蓝之间的浅灰色卓尔不群,与周边随季节变换植被的搭配,让我联想到香山饭店:也是精致的浅色调、也是现代主义风格,也在半山之腰——那是华裔现代主义大师贝聿铭的手笔。

原麓的构思,与莱特设计的流水别墅,有异曲同工之妙
独特的是,锦绣原麓的“现代精工”风格,配合现代主义风格的线条,却相镶嵌着大尺度玻璃幕墙,超高的墙地比例,成了最突出的主题立面。
这样的主题立面,不仅彰显着主人开放明亮的个性。住在房间,也与四面绿色生态,形成无间隔的通透感。这种与生态通透的体验,很容易联想到建筑大师赖特的“流水别墅”……
锦绣原麓是山地叠墅,合院和洋房。但却并不在山顶,而在山腰。在山不在巅:靠山,俯瞰大渡口建桥新区,有一种成就感,却显得淡定。


原麓的合院,讲究更简单的融入自然
坐拥在城市最稀缺的资源——自然生态的山地,视野却是城市的繁华。这就是成就的象征。除了成就,这也代表着,一种圈层的归属。
虽然如此,但喜欢这个项目的群体,更喜欢简单的融入自然,真切地体验幸福,细致地享受生活,更喜欢彰显自己的格调而不是财富,……
他们不追求离群索居,他们只想做都市中的隐士……
所以,生活的便捷是他们现实的考量:出门就是西城大道,轻轨的“建桥站”就在旁边,现在的万达广场和未来的天街(金桥商圈),只需散步,即可到达。
对于一直深耕于大渡口的成功人士,这是他们多年的守望。
对于大渡口失落之后,这些年游离于周边的成功人士来说,这是他们期盼的回归。


原麓叠拼,彰显主人开放明亮的个性,与四面生态形成无间隔的通透感
无论守望者还是回归者,就像歌曲《千年等一回》,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代的每个机遇,只有一次。
在大渡口轮回的这个节点,在原乡的原山,出现了这样的“原麓”。一切,都是时间这个伟大魔术师的安排!

你喜欢看